一、“六四”是一次政變
有四次印象深刻的政變關係到中國革命的進程。第一次是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第二次是劉少奇事件,再一次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粉碎了以劉少奇、鄧小平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路線。同時開始了極左方式的文化改造運動,就是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締造了新中國,而共產主義運動卻以失敗而告終。在無產階級取得領導權後,它的階級屬性必然發生變化。毛澤東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隔七八年來一次”的文化大革命,則必然導致國無寧日!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是一條死路,毛澤東沒有找到中國民主自由的道路。
第三次政變是粉碎“四人幫”,確立了鄧小平的領導地位,確立了一條資產階級革命路線。第四次就是“六四”,再一次確立了鄧少平的資產階級革命路線。
這四次政變有一個共同的綱領,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前兩次,“黨的領導”就是毛澤東的領導。後兩次,“黨的領導”就是鄧小平的領導。政變的根本問題,不是,或者說,不僅僅是路線問題,更重要的是領導權問題。領導權的問題是你死我活的問題。政治路線隻是奪取和鞏固領導權的手段,是敵對雙方較量的妥協。一個強大的反對黨存在,是正確的政治路線的保證。在獨裁的環境裏,一個強大的反對黨是很難合法存在的。第三種力量的存在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政黨存在的保證,這就是“三權鼎立”,否則,就會陷於獨裁-政變的惡性循環。
“六四”是一次學潮,鄧小平是以政變的方式應對的。平息“六四”,調集了各大軍區的部隊,動用了坦克和大炮。 這一軍事行動可能有更深層的原因。鄧小平至少是受到了政變的威脅,否則很難想象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鄧小平,會這麽大動幹戈地對付“幾個學生娃娃”。“摸著石頭過河”的鄧小平在政治路線上是不那麽認真的,除非政權受到嚴峻的威脅。這有待曆史學家解析了。“六四”的槍聲,阻止或者減緩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
事情發展到今天,唯一期望就是經濟的發展能帶來意識形態的變革,通過文化建設,使革命變成不流血的改革。
自鄧小平,中國的政治氣候溫和多了。一是中央領導不再是終身製,二是領導權的更替不再是生與死的搏鬥。黨的十次路線鬥爭,都是敵對麵的消亡。
辛亥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今天,昔日的無產階級已經是資產階級,中國革命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又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二、文藝複興啟蒙了法國革命
法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格言“自由、平等、博愛”(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這三個詞就是從法國大革命中來的。法蘭西在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直到1804年拿破侖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或稱拿破侖帝國),結束了短暫的共和國歲月。
其後,法國於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製的背景底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並由拿破侖三世擔任總統,直至1852年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創立,“帝製恢複”。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再次恢複共和製(創立第三共和),並一度於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間建立世界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巴黎公社,但隨即被推翻。然後法國民眾在普魯士軍隊撤走後,又再次恢複了第三共和。經曆了一戰和二戰,第三共和終於到1940年被納粹德國(德意誌第三帝國)所滅。在二戰中,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稱為“自由法國”,與“納粹德國”的附庸“維希政權”抗衡;抗戰其間,再改名為“戰鬥法國”。
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由戴高樂將軍開始。雖然法蘭西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但是亦在這兩次戰爭中損失慘重。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戴高樂將軍宣布結束“舊憲法”(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憲法),推行“新憲法”(法國憲法),第四共和結束,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 (維基百科:法國)。
法國革命的道路如此的曲折,革命意義深遠。啟蒙法國革命的是14-17世紀文藝複興。文藝複興啟蒙了法國革命,宣告了歐洲王朝更替的終結。變革始於思想的變革。
三、中華文化是一棟大廈
今年是“六四”二十周年,海外各方討論“六四”的文章很多。不免就有了對鄧小平的評價問題。鄧小平是“四六開”,還是“六四開”?在“人在香港壇”讀到了一篇文章,說這種評價方法本身是錯的。
英國保守黨政論家塞西爾(Hugh Cecil)講過:"沒有什麽道德的儲蓄銀行,讓人們可以在那裏積存好事,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提取相當數目去抵消他所做的不公道的事情。"
功是功,過是過,功過不能相抵。用這樣的觀點評“六四”,“六四”可以分為三個方麵:“六四”的精神訴求,“六四”的組織形式,和“六四”的行為過程。“六四”的精神訴求是“民主與法治”,是現代文明。在“六四”的行為過程中,雙方的殺人行為是刑事犯罪。
“六四”中,真正要槍殺的是其精神訴求,有5/26社論為證。“六四”血案,就是以暴力鎮壓言論自由。大部分反對“六四”的文章,用其組織形式與行為過程中的過失,詆毀其精神訴求上的功績,對現代文明的建設毫無幫助。暴力不僅詆毀了兩個陣營革命者的初衷,留下仇恨,貽害無窮。這也是歐洲百年革命珍貴的經驗。暴力是民主和自由的真正敵人。暴力(bullying)表現在社會的各個層次,家庭暴力,思想暴力(意識形態上的專製)。在美國,小學校裏,到處寫著“阻止暴力(Stop bullying)”。從政府,到學校,到公司,多元化(diversity)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最基本內容。許多大的企業和公司,認為多元化思想是創造的源泉,是公司發展的必需。暴力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
在中國,人們對許多暴力行為熟視無睹,識以為常。到處充斥著暴力行為和暴力思想。獨裁隻能生存在暴力的土壤,反對獨裁,從反對家庭暴力做起。不要打孩子,給孩子思想的空間,給孩子選擇家庭和事業的空間。
文明的過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自歐洲王朝更替的終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其間經曆了許多曲折與反複。中華文明還要經曆更長的過程。文明的過程是一個相互滲透的過程。製度的改革始於文化的改革。當民主的理念根深蒂固地結合到中華文化中去時,中國每個人都會是“民主”思想的支持者。民主的思想,隻有用傳統的思想去闡述,才能深入人心。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能以一種“混為一團”的方式看待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棟大廈,遭多年的戰亂破壞殆盡。台灣保留了一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日本保存了一部分中華傳統建築文化。《清明上河圖》描述了一部分中華傳統的市井文化。看到今天的中華文化,不等於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看到圓明園遺址,不等於看到圓明園。看到美國“雙子塔”遺址,不等於看到雙子塔。
值得指出的是,暴力,專製和獨裁不是共產黨特產,更不是中國特產,而是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產物。西方國家政教分離,民主與法治,經曆了漫長的過程和慘烈的革命。中華傳統文化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深深印記,必將隨人類文明的發展而推陳出新。
哀我中華文化,讓我們為建設新中華文化大廈添磚加瓦吧。如果我們隻是一味地破壞和鞭撻,我們將是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