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藝術(七)共鳴

(2008-01-28 20:49:56) 下一個

現代藝術(七)

看了張大中的《流金的歲月》(《現代藝術(四)》),很少有人不讚美其筆下紅衛兵的天真爛漫、意氣風發,由不得你又一次身處曾經少年的浪漫之中。那些女紅衛兵仿佛是鄰居漂亮的女孩,仿佛連作者的友情和愛情都融化入其中了--這是作者創作的全部嗎?

讓我們看看作者創作這個作品的大環境,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當年的女紅衛兵在人們思想裏幾乎是洪水猛獸--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人們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掩卷深思,這是什麽造成的?政治的引導是一個原因,文攻武衛煽動人們陰暗、邪惡的一麵--善良的人,也難以再善良了,在那樣的環境裏,潔身自好太難了!中國文化裏的匪氣、痞氣一經煽動,就會釀成大的禍患。這就是文化為什麽要提升人們的人格和情操,人類文明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升人們人格和情操的過程。所以說,一個好的藝術作品,是一個長長的故事,含意深遠,餘味無窮,發人深省。

情感上的共鳴的創作,就是藝術。藝術有三個要素:表達、形式和承載,這是筆者對藝術的理解。表達就是上麵所講的情感上的共鳴,作品的某一部分,象手指敲擊鋼琴的鍵盤,觸動著觀眾的心靈。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則沒有表達。作品引起讀者某種情緒的這一部分可稱作意象。一個意象可以是繪畫的一部分,一個故事情節或一組音符。一個作品通常有多個意象,稱作意群,形式就是指意群的結構,意群結構明顯的作品在藝術上稱作“形式主義”的作品。在文學上,這種意群結構,稱作“文學性”。然而,並不是作品的形式--意群的結構引起讀者情緒的跌宕起伏,給人美的享受。每一個意象,必須有內容,可稱作“承載”。表達、形式和承載的有機結合和演進,才賦予作品音樂般的層巒疊嶂。

西方的藝術理論,多見於文藝批評,往往把藝術作品的這三個要素對立起來,片麵地追求某一個方麵。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文藝理論方麵的成就,要比西方早得多,成熟得多。就書法而言,每一個字的功力,字與字之間的呼應,篇章的結構布局,文章的文學方麵的成就,是中國書法審美的基礎,在很久以前就有論述。就繪畫而言,中國水墨畫在世界藝術種類之中,也是一枝獨秀。國外許多人至今不能欣賞中國書法,他們確實沒有太多這方麵的涵養,這對他們很難。讀者情緒(表達)、情緒的跌宕起伏(形式)和作品的人文價值(承載)的高度統一,也不是西方人所輕易能理解的。繪畫語言、文學作品和音樂之間的表達的統一,結構的借鑒以及作品對提升人格和情操的作用,是現代藝術的重要課題。所有的藝術是相通的,在人的審美感上轉化成同一種情緒符號。

《人生》是畢加索藝術的一個頂峰,這個作品有四個重要部分,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最左邊的幸福的裸女和幾乎是淫蕩的性,再就是男子滿臉的冷漠和敵意,右邊是另一個抱著嬰兒的女子,同樣是敵意和冷漠。背景裏是一對男女的哀怨,然後同樣在背景裏,是一個女子的絕望--這近乎是一幅《婚變》第三者插足的直白。怎麽就成了藝術的頂峰了?多浮淺啊。如果說頂峰,唯一可能就是--裸體!這張裸體打破了那個時代的禁區!中世紀的繪畫,通常要在裸的部位放一朵花。畢加索後期的作品確有創新,早期作品不敢恭維,寧願看看鄭板橋的書法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