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官場不敢反照的“風月寶鑒”

(2008-03-24 16:49:27) 下一個
鄭義專稿/13位生態、經濟、地理學家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指出,地球生態係統每年所提供的各種服務,折算為貨幣約為33萬億美元,大致相當於當時全球總產值,也就是說,全球經濟總體係大體上不虧本。但中國情況實在並非如此

誰會為一份產值投入三倍成本?

  將近十年前,在寫作《中國之毀滅——中國生態崩潰緊急報告》一書時,我冒風險首次把中國資源與環境代價加以貨幣化。比如說,從生態經濟學角度來看,森林不光是木頭,還有許多生態效益。森林可以涵養水源、防止泥沙及養份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削減洪峰、防止水庫淤積、減免旱災、提高作物產量、減緩氣候異常、釋放氧氣等等。把這些生態效益折算成錢,一般要比林業收益大很多。據福建林學院兩位研究者的報告,福建全省森林之林業效益,不過是生態與社會效益的1/14。這個數字與美日學者的估算相去不遠,應該是比較可靠的。

森林不光是木頭,還有許多生態效益。
依照這種生態經濟學的方法,我對森林、淡水、土地、草原等自然資源的消耗、惡化,以及人為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和環境汙染進行了粗略估算,也就是說,把資源和環境的投入和破壞折算成貨幣,計入成本。結果是驚人的,合計21.54萬億。寫作時間是1998、99年,最新的比較完整的數據來自1997年。請注意,這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NP)是7萬億多,僅僅是資源與環境成本21萬億的大約1/3。還有,這7萬億是毛收入,而資源與環境21萬億付出則是不完全統計——由於缺乏完備的資料和成熟的方法,許多項目沒有計算——如近海汙染、土地荒漠化鹽鹼化、土地肥力衰退、江河通航裏程劇減、主要江河泄洪能力大幅下降、漁業資源枯竭、珍稀物種滅絕、黃河斷流等等。

  我的這一估算證明了“綠色GDP”之重要性。它至少揭破了一個秘密:在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背後,隱藏著驚人的資源與環境代價。

  除了中國,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國家會為1份產值付出3倍以上的成本代價!

離開“綠色GDP”無法嚴肅評價中國經濟

  “綠色GDP”是一個晚近才產生的思想。因為人類意識到資源特別是環境容量資源價值高昂,還是晚近的事情。在工業化早期,由於人口總量較低,人類手中所掌握的生產力也較低,生產活動對資源和環境基本上形不成破壞。比如,在一條大河上建幾十甚至幾百座工廠,直接把汙水排入河流,隻要在這條河的自淨能力內,一般並不表現出水汙染。人們可以照常捕魚、飲用。半個世紀之前,長江沿線的工廠實際上已經不計其數,但長江水量充沛,自淨能力極大,水汙染微乎其微。再比如砍伐森林,隻要砍伐量沒有超過生長量,以毀林為源頭的一係列生態災難都不會產生。你去亞馬遜河放倒幾十幾百公頃甚至上千公頃森林,對於整個流域生態環境的破壞幾乎等於零。還有過去放牧牛羊,無邊無際的草原,那麽低的載畜量,哪裏還用擔心對草原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把河流的自淨能力和森林保持水土、減免洪旱災害的能力以及草原的載畜量視為無限大,可以無限取用。可以無限取用的東西,當然也就沒有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予計價,也就成為當然。

關注中國生態和環境的作家鄭義著有《中國的毀滅》,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後來,隨著世界人口增加和工業化擴展,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負麵影響開始表現出來。許多不可再生的資源麵臨枯竭,河流湖泊海洋大地天空都出現種種汙染。人們此刻才明白一個過去想都沒想過的事實:資源與環境(環境容量)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就連隨風流動的無國界的潔淨空氣也開始出現短缺。這種有限性、稀缺性就構成價值。因此,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綠色GDP”的構想。

  GNP、GDP之類生產總值核算體係忽略了資源與環境代價,實際上是一把扭曲的尺子,有時甚至會得出與實際情況相反的度量結果。養育著人類文明的資源總量和環境容量是有限的,揮霍就意味著自毀。如果開發與破壞強度超出生態平衡點,這個文明的未來就受到威脅;如果開發與破壞強度過大,大大超過生態平衡點,種種生態災難將猛烈浮現,其末日也就不遠了。在這個意義上,有人認為“綠色GDP”之前身REA(環境資源核算)是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發現,甚至“可與地球是圓形的發現相媲美”。

  幾年前,美國、荷蘭、瑞典與阿根廷的13位生態、經濟、地理學家在權威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報告指出,經過了大量研究,證實地球生態係統每年所提供的各種服務,折算為貨幣,約為33萬億美元,大致相當於當時全球總產值。換言之,使用這種“綠色”的核算方式,全球經濟總體係大體上不虧本,還說得過去。如果中國經濟在一些關鍵的生態經濟學指標上位於世界中位,那中國經濟也算說得過去。

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最火的建築工地,如果用“綠色GDP”來衡量,“高速增長”的總帳就隻能是負數,就不是建設而相當於破壞。
  但中國情況實在是過於惡劣:

  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國土超載);

  人均自然資源大體是世界平均值的1/2(自然資源極度匱乏);

  單位產值之礦產資源與能源消耗量約為世界平均值的3倍(礦產資源超高投入);

  資源投入在經濟增長所占比例高居世界前列(資源浪費型經濟);

  單位產值廢物排放量約為世界平均值的數倍;

  單位產值所產生的固體廢物比發達國家平均高出10倍甚至幾十倍,單位麵積國土汙水負荷量約為世界平均數16.5倍(環境容量資源浪費性經濟);

  汙染總量增長率為總產值增長率之數倍(汙染超速增長);

  ——依據以上數字,無論怎麽編排統計魔術,中國每年所利用的資源、環境價值也是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倍。也就是說,如果世界經濟總體係大體收支平衡,中國經濟就是一個資源、環境成本超過產值許多倍的嚴重虧本的經濟活動。

  世界經濟(特別是那些資源與環境破壞不大的國家)不使用“綠色GDP”核算體係尚問題不大。隻有中國,不使用“綠色GDP”就談不上任何嚴肅的國民經濟統計與計算。

  作者簡介:中國旅美著名作家,其小說《老井》由本人改編為電影,獲東京、夏威夷、意大利國際電影節多項大獎,後囊括當年“金雞獎”、“百花獎”、政府獎。他在流亡到海外的中國作家中,幾乎是唯一憂慮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自1997年起用三年多時間著有50萬字調查報告《中國的毀滅》,在海外和國內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