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如果你是外國人,你會得到比中國人還好的對待
(2008-03-24 16:49:26)
下一個
多維社記者吳偉編譯報導/三年多的時間,居住在巴格達的拉希德(Khaled Rasheed)和家人,在聽到炸彈在他家附近爆炸時,整夜都擔驚受怕地蜷縮成一團。在他之前,一代又一代的伊拉克人移居國外,拉希德也夢想著在別處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去哪裏呢?
尋找這樣一個地方,安全是拉希德最主要的考慮,不過對伊斯蘭教的開明態度,還有光明的商業前景也是同樣重要的。不久以後,他便選定了一個所有條件都符合要求的地方――中國。
《華盛頓郵報》近日發表的文章指出,對於越來越多的來自全球各地的移民來說,中國--而不是美國--是一個有著無限機遇、私人企業能夠獲得回報、有著普遍寬容的地方。
“在中國,我們生活得很好。我們全家很久沒有這麽高興了”50歲的拉希德說。2007年2月,他帶著妻子和五個孩子來到浙江義烏,這是位於上海以南的一個商品交易城。
北京望京韓國城
《華盛頓郵報》說,雖然中國並沒有正式鼓勵移民,但對一些外國人,尤其是那些有著創業夢想並擁有資金的外國商人來說,獲得長期簽證已變得越來越容易了。一般情況下,所有的需要就是得到一家中國公司的邀請函,或由當地一家經紀公司給你發封邀請信,隻需付500美元。
目前,在中國生活著45萬外國人,他們持有1年到5年的居留許可,而且可以延期。2003年,持有這類證件的外國人共有23萬。此外,還有700名外國人拿到了讓許多人極為羨慕的綠卡――長期居留證,這是根據2004年生效的一部法律發放的。
中國重新出現了外國人聚居區,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對外國人采取的開放態度,但這種現象自1949年中共執政後就不存在了。但在此之前,中國的一些大城市曾出現過更大更持久的外國商人臨時聚居區,如早前的上海就出現過以法國人、英國人和日本人為主的租界區。
現在,位於北京北部的望京地區是一個巨大的韓國城,商店、學校、教堂、酒吧等應有盡有,甚至還有韓國人自己的日報。幾英裏之外,在位於市區的日壇公園附近街區,其標誌牌是用西裏爾字母寫成的,講俄語的商販迎接著來自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人們。
義烏“中東街”
在有著世界最大批發市場之稱的浙江義烏,“中東街”的晚上燈火通明,街道兩旁擺滿了攤位,有煙熏火燎的烤羊肉串,有五顏六色的水煙袋,還有很濃的甜茶,光顧這裏的幾乎是清一色的阿拉伯人。
《華盛頓郵報》說,中國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開始嚐試與外部世界進行接觸並鼓勵文化交流,把它作為尋求向第三世界展開思想宣傳和傳播社會主義的攻勢的一部分。現在,中國努力吸引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原因,就是出於其精細的戰略目標,其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確保持續其經濟繁榮的長期的能源供應。
作為這個新攻勢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正在努力把自己扮成,要比其他非穆斯林國家都更加開明地對待伊斯蘭教的國家。過去20年來,中國政府逐步允許本國的穆斯林群眾修繕文革中遭破壞的伊斯蘭機構。政府還開了一些伊斯蘭學校,鼓勵伊斯蘭學者到國外開展研究。
中國估計擁有2000多萬穆斯林,被認為是最大的少數民族,這樣的地位也讓其獲得一定的保護和特權。“在美國,我們這種信仰的人會遇到很多問題,”來自尼日爾的25歲的薩利蘇(Adamou Salissou)說,“在美國人心目中,穆斯林的形象就是恐怖分子。中國人對伊斯蘭教不存在這樣的成見,他們認為,‘這是你們的宗教,沒有問題。’”
老外在中國
薩利蘇得到了中國政府發放的一項獎學金,目前正在福建廈門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薩利蘇的弟弟、23歲的馬哈曼(Nour Mahamane)今年秋天也來到中國,正在上海攻讀石油化學專業的碩士學位。
在義烏這種外國人聚集地區的清真寺也比其他地方的清真寺享有更大的自由。義烏官員估計,5年來,有2萬多名穆斯林移民(其中大約1000人來自伊拉克)來這裏定居。阿訇馬春真(音譯)說:“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在這裏很自由。他們忙著買車買房,他們想在這裏住下去。”
馬春真說,他2001年從北京第一次來義烏,當時他所在的教區隻有100多人。他們在一家飯店租了一處地方,在那裏作禮拜。如今,在閃閃發亮的新清真寺裏,每周五作禮拜的信徒多達8000人。這座清真寺由一家絲綢廠的廠房改建而成,是用定居這座城市的外國人的錢建起來的。
為了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中國采取的做法之一是發放獎學金,鼓勵這些國家的學生來中國學習。獎學金計劃早在1949年就開始了,近年來發展得尤為迅猛。1996年,中國向大約4200人發放了獎學金。2006年,這一數字增加到8500人。
《華盛頓郵報》指出,外國學生對在中國學習興趣,主要是受到那些企業家創業成功致富史的刺激,安瓦爾(Moatasem Anwar)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他是家中12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在薩達姆統治時斯的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人居住區長大,他的家人靠著在埃爾比勒集市上買襪子的微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
生活在中國的老外
在美國發起攻打伊拉克的戰爭後,他的一個哥哥想到從中國進貨,運到伊拉克賣。安瓦爾2003年10月來到中國幫家人打點生意。剛下飛機,看到擁擠的機場,聞到奇怪的味道,他的第一反應是:“我想最多呆一個星期,我很快就回去。”
但是在中國做生意要比大家想像得更容易。在掘到第一桶金後,家人把設在埃爾比勒的攤位換成了一間商店,不久,又開了另外9家店鋪。接著他們開辦了一家工廠,建了5個倉庫。安瓦爾說:“現在,我們建起了一幢六層高的小樓。”
29歲的安瓦爾已經有足夠的錢將自己和妻子移居到中國。他正計劃把兩個孩子送到中國學校讀書。他的哥哥、兩個堂弟及他們的家人也來到了義烏。
《華盛頓郵報》說,不過中國對外國移民的歡迎也是有限度的。外國人如果沒有中國血統,幾乎不可能成為中國的公民,而且和其他地方一樣,中國人也對外國人存在種族誤解,甚至會發生衝突。
盡管如此,安瓦爾仍表示,他感覺在中國生活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幸福。他說:“我哥哥在荷蘭生活了9年。在那裏,如果是外國人,就會低人一等。他來到中國後,一切不同了。在這裏,如果你是外國人,你會得到比中國人還好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