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導報: 中國食品日本日子不好過
(2008-03-24 16:49:26)
下一個
日本中文導報孫盈/從今年夏天至今,關於中國產品安全的負麵報道愈演愈烈,涉及的商品從寵物食品、牙膏到玩具,成了國際媒體的輿論焦點,一時間,關於中國市場企業倫理喪失、監管機製缺席的報道隨處可見,並演化成一場所謂的“中國製造”的危機。此類新聞也被日本媒體頻頻報道,“中國製造”在日本產品出現問題的消息不時見諸報端。日本消費者不信任感的悄然滋長,直接影響到日本商場貨架上中國產品的命運。
鬧得沸沸揚揚的“紙包子”新聞,今年7月中旬經日本數家主流電視和平麵媒體報道後,一時間成為國民關注的焦點,當周便登上了日本新聞排行榜。純粹的外國新聞被日本國民如此關注還不多見。……時事通訊社、《讀賣新聞》報道,8月28日,日本全國蜂蜜銷售商聯合組織公開表示:在從中國進口的“純蜂蜜”中檢測出人工液體糖的成分。
日本厚生勞動省8月29日表示,從中國進口的冷凍毛豆中檢測出在日本禁止使用的農藥殘留物質,有關部門已經向進口問題毛豆的兩家日本貿易公司下達搜查命令。政府承諾今後將對所有進口日本的中國毛豆實施嚴格檢查。該新聞被時事通訊社、《產經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多家日本主流媒體報道……
接連的負麵新聞對日本的中國食品市場產生了不小的衝擊。日本岡山市海產加工食品公司“中國食品工業”8月31日開始執行破產手續。原因是,雖然該公司名稱中的“中國”是指日本地理區劃中的“中國地區”,但產品進入超市等之後,被消費者誤以為是中國產食品,引來電話抗議。銷量減少使得公司負債總額達到8.75億日元,最終破產。
大阪上海新天地中國食品專櫃的負責人表示,受負麵新聞影響銷售額下降的並不是某一家商店或是某一類產品,而是波及到整個日本的中國食品市場,具體損失的數字還有待統計。近些年關西地區的中國食品店數量激增,受負麵消息影響營業額下降後,商店間不得不打起價格戰,造成利潤微薄。而海關更加嚴格的檢查也造成一些產品的進貨困難,最明顯的是豆製品和真空包裝肉製食品等容易細菌超標的食品幾近斷貨。為了應對各種不利局麵,商家也采取了一係列對策。負責人介紹,大阪上海新天地中國食品專櫃已經從9月開始重新布局,增加廣告宣傳力度,近60種商品優惠酬賓。增加中國商品種類,同時將日本食品擺上櫃台,試圖帶動銷售額的增加。
千葉縣一家小型中國食品超市經營者周先生介紹,紙包子新聞被日本媒體報道後,有些客人會開玩笑地問:“你家的速凍包子是不是紙殼兒做的呀?”自家食品超市的顧客群中,最多的是中國人、其次是菲律賓人和日本人。負麵新聞對菲律賓顧客影響不明顯、主要是中國人和日本人人數有所減少,並且購買商品明顯更加小心,最突出的表現是喜歡購買知名品牌。針對這種情況自己在進貨時也會有所篩選。此外,周先生感觸最深的就是中國食品進貨價格越來越高。一方麵是由於人民幣升值,另一方麵,有關部門的檢查嚴格,使得進貨商將一些無法通關的食品損失轉嫁到其他產品上,造成價格上漲。據同行介紹,受負麵新聞影響最大的要算一直以來將“中華包子”作為招牌商品的“橫濱中華街”。之前許多日本顧客喜歡將速凍包子作為當地特產買回送給親朋。而“紙殼兒包子”新聞在日本播出後的一段時間裏,一些店鋪營業額甚至比同期下降了五成。
日本《經濟新聞》雜誌記者本間俊典表示,雖然近一段時間日本的網絡和雜誌對於中國產品的報道幾乎都是負麵的,甚至不乏誹謗中傷的內容,但自己相信大多數日本國民對於這些報道是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的,因此對於一些低級的惡意報道並不必過於在意。自己認為,日本政府是相對對國民健康負責的,比如美國“瘋牛病”出現後相當長的時間裏沒有向美國妥協,堅決禁止進口美國牛肉。而中國的一些企業,卻可以不考慮日本消費者的健康,甚至一些無證企業對於日本的嚴格進口檢查標準難以理解。但是作為市場規則,生產方必須考慮到消費者的需要才能生存。而作為食品“自給率很低”的日本,政府也不應該將“中國製造”目前在國際上麵臨的處境當作別國之事,應該積極幫助中方,比如在安全方麵提供技術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