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應向美國學習如何救助窮人
(2008-03-24 16:49:26)
下一個
中國的物價上漲成了世界各國媒體關注的要聞。原因很簡單,中國那數量龐大的低收入階層對於物價上漲感到難以承受,物價與社會穩定之間有極強的相關性。
其實,這輪物價上漲是中國經濟結構性變動的必然結果,近年來房地產價格節節攀升所產生的價格傳導作用,早已醞釀著生活必需品漲價的趨勢。3年前煤、電、油等能源與運輸價格漲聲一片,如今則是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相關的生活必需品價格持續上漲。更嚴重的是,這輪物價漲勢還將持續。
今天的中國,由政府直接調控物價既不可行,也很不智。但除此之外還是可以采取一些應對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出台合理的公共政策,救助對物價上漲承受力最弱的低收入階層。在高、中、低收入這三大階層當中,對物價上漲的壓力有著極不相同的感受,房價上漲讓中產階層感受到巨大壓力,窮人隻能則隻能望房興歎。但生活必需品如糧、油、肉、蛋等物價上漲卻直接關係“開門七件事”,使低收入階層麵臨如何活下去的問題。
歐洲尤其是北歐的高福利政策,已經成為國家的沉重包袱,中國學不來也不必學,但師法美國如何照顧低收入階層,卻還有一定的可行性,因為美國並非高福利國家。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曾發布過一個報告,論證美國的人權存在嚴重問題。報告隻援引了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部分資料證明窮人數量在攀升:2004年,美國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2003年的12.5%上升到12.7%,總人數從3,590萬上升到3,700萬,平均每8個美國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貧困之中。但卻省略了美國貧困人口的其他資料,比如貧困的標準與貧困者獲得的社會福利。
美國2005年劃分貧困線的標準是:單身者年收入低於9,570美元;兩口之家低於12,830美元(約為每年10萬元人民幣);三口之家低於16,090美元;四口之家少於19,350美元;五口之家少於22,610美元??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這標準在中國也算得上“小康”水平了。
再來看美國窮人獲得的社會福利。美國政府對美國窮人實行的福利製度包括食品券、公共住房、醫療補助等。一位生活於美國的華人曾寫過一篇“美國怎樣照顧窮人”,裏麵援引了一些詳細數據:
政府為窮人提供廉租住房的公共支出。聯邦政府規定,隻要符合低收入的條件,即兩口之家年收入不超過45,350美元;三口之家不超過51,050美元;四口之家不超過56,700美元;五口之家不超過61,250美元,均可申請廉租房。申請一旦獲準,則不僅房租低於市價,而且隻需繳納不超過家庭收入30%的租金,差額部分可憑住房券向政府兌取現金。據統計,過去35年中,聯邦政府主要用於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公共支出高達1萬億美元。
公共醫療係統。這項開支比住房的公共支出更大,從中受益的主要是老弱病殘窮人群。2003年,美國國民醫療總費用達16,790億美元,其中政府的公共投入占46%(同年中國政府的醫療公共投入隻占全國衛生總費用的17%),共計7,723億美元。
食品援助計劃。針對老弱病殘窮的國內食品援助計劃規模龐大,共包括食品券計劃、婦女和嬰幼兒營養專項補充計劃、全國學校午餐計劃、學校早餐計劃、暑假食品服務計劃、無家可歸兒童營養計劃等15個計劃。這些計劃的宗旨是保證窮人、兒童、母親、老人獲得所需的營養和食品。僅2006年財政預算中,僅食品券計劃的預算就高達500億美元。
美國救濟窮人的福利製度因其優渥而頗受詬病,認為是“讓一些懶漢永遠躺在勤勞者的稅款上,吃出肥胖症”。考諸美國現實,這種批評有其合理性。但中國與美國處於完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如果用“減肥”來比喻,中國還是沒吃飽飯的窮人,麵臨的是食物不足與營養不良問題;而美國則是營養過剩引起的肥胖症,麵對的問題是需要減肥。
自稱社會製度比美國優越並依靠窮人的支持而坐了江山的中國當局,無論如何還是應該學習美國政府如何救濟窮人,第一步是把為窮人提供食品援助當作政治要務,為那些買不起食品的窮者、弱者、老者及兒童提供食物券。
中國政府千萬別推說財政預算緊張,將那禍國殃民的“金盾工程”開支轉移過來就足敷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