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後才發現, 淞滬會戰是蔣介石的抗日大戰
(2008-03-24 16:49:25)
下一個
亞洲周刊楊克林/蔣介石早已深知中日必有一戰,而中國須有待實力加強。一九三七年,為使日軍不能速決,蔣介石決定開辟上海戰場。淞滬會戰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中華兒女成仁取義,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國軍隊傷亡達三十萬人。
今年是抗日戰爭著名的“八一三”淞滬會戰七十周年。這是一段由於各種原因被淡化了的特別重大事件。
撥開迷霧,回望曆史,可以發現淞滬會戰規模之巨大,過程之持續,傷亡之嚴重,戰鬥之悲壯慘烈,不僅在中國抗戰史上絕無僅有,而且在中外戰爭史上也十分罕見。正如馮玉祥將軍所說,“在上海戰場上,一百裏以外看著,半邊天都是紅的……我們的隊伍每天一師一師地、兩師兩師地加入前線,有的師上去之後三個鍾頭就死了一半;有的堅持了五個鍾頭就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是個大熔爐,填進去就熔化了”。淞滬會戰可以毫不遜色地名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一大戰役。
這次會戰也與蔣介石製定和指導的中國抗戰大戰略有密切關係。蔣介石抗日的決心,實際上可從一九二八年五月三日說起。當時,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率國民革命軍北伐。當軍隊進抵山東濟南時,日本田中義一內閣,據其“東方會議”所定的“對華政策”,借口保僑,派第六師團入侵濟南,阻撓北伐。日軍無視國際公法,擅行軟禁中國外交部長黃郛,以挖眼、割鼻等手段殘殺中國外交特派員蔡公時,並濫殺我外交署所有員工和濟南市民,造成“濟南慘案”。稍後又伏擊依約撤出濟南的中國官兵;屠殺留在醫院的北伐軍傷員。蔣介石在五月九日的日記寫道:“餘自定日課,以後每日六時起床,必作國恥紀念一次。勿間斷,必至國恥洗雪為止。”
蔣介石對“濟南慘案”的痛楚刻骨銘心。他看出日本的目的,一為阻撓中國國家統一,使中國失去變得?大的機會;二為盡量引發中日正麵作戰,而尋求滅亡中國之機會。自“濟南慘案”到“蘆溝橋事變”全麵抗戰爆發的這段時間,美國魏德邁將軍曾稱為中國的“黃金十年”,盡管這十年中國內憂外患,紛至遝來,歲無寧日。
蔣介石深知中日必有一戰,但兩國的國力、戰力懸殊。如貿然開戰,國家必陷危亡!他認為,待國力、戰力加強後再開戰,才能有勝利的把握。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後,抗日怒潮席卷全國。九月二十八日,南京中央大學學生四千餘人,為要求對日宣戰,罷課遊行,打傷外交部長王正廷。外地來京請願學生,到十二月達七萬之眾。高呼對日絕交、宣戰的口號,震動南京。蔣介石為平息群眾情緒,接見學生代表。
蔣介石說:“關於抗日情勢,假如本人要想全國國民擁戴我,是最容易做到的。隻要對日本宣戰,全國人民一定稱讚我。我為什麽不這樣做,反給一般人疑我不抵抗呢?不是我怕死,而是我不能把國家的命脈斷送;不能使民族的生命危殆。我要為國家前途打算;要為民族前途著想。不能為個人名譽而使中國滅亡!縱令不致永久滅亡,或者滅亡不過幾十年或幾百年,還是可以複興的話。但是如果現在我們有方法可以使國不亡,使中國不致受幾十年或幾百年亡國痛苦,我們為什麽不采用?為什麽反而願意冒幾十年或幾百年的痛苦!”
這就是蔣介石不馬上對日宣戰,而向國際聯盟申訴的原因。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七日,胡適曾寫過一封著名信件給國民政府要人,說:中國抗戰“(一)必須準備沿海口岸與長江下遊的全部毀滅,那就是要敵人的海軍的大動員;(二)、華北的奮鬥,以至河北省、山東省、察哈爾省、山西省、河南省的淪亡、被侵占毀壞,那就是要敵人的陸軍的大動員;(三)、長江的被封鎖、財政的總崩潰、天津上海的被侵占毀壞,那就是要敵人的空軍的大動員。我們必須要準備三四年的苦戰”。
胡適信中還說:“我們必須咬定牙根,認定在這三年之中我們不能期望他國加入戰爭,我們隻能期望我們打得稀爛而敵人也打得疲於奔命的時候才可以有國際的參加以援助。”“必須使政府與軍事領袖們深信此長期苦鬥為不可避免的複興條件。”該年春夏,蔣介石在四川、雲南、貴州、陝西各省實地考察後,也決定了“以四川黔陝為核心、甘滇為後方”的基本方針和計劃。胡適的信和蔣介石的計劃,在當時都是最高機密。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後,蔣介石認為最後關頭已經來臨,對全國發表了許多次演說,他說:“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隻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現在,和平既然絕望,隻有抗戰到底。那就必須不惜犧牲和倭寇死拚。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隻有齊心努力殺敵,驅逐萬惡的倭寇。”
當時,日軍已占領北平,極有可能沿平漢路南下,奪取漢口。漢口是中國水陸交通中樞,戰略家稱為“作戰中心”。漢口若被日軍早期奪取,則長江下遊的一切政治與經濟的命脈則落入敵手,便無法西撤建立大後方之基地,就不能支援長期抗戰,於是中國軍隊將被迫決戰。
蔣介石為使日軍不能速決,根據既定方針,決定開辟上海戰場。七月三十日,早在作淞滬會戰準備的張治中向政府正式提出了“先發製人”的方案;八月六日,國民政府舉行國防會議;八月九日,當上海虹橋機場發生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駕車欲闖時,中國軍方立即將其擊斃。
八月十三日,兩軍展開小規模的步哨戰,也即大戰前的序幕戰。八月十四日,中國政府發布《自衛抗戰聲明書》,聲明“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自此,上海抗戰的隆隆炮聲,振奮著全上海、全中國人民的心聲。為民族獨立而戰的局麵終於出現了。中國軍隊主動對上海日軍發動攻勢,先後投入大軍七十個師,終將日軍主力從華北方麵誘至上海方麵。這一戰略誘迫日軍改變作戰方向,即由原先的由北至南(企圖仿效曆史上北方部落自華北南下侵略長江、漢水流域;利用其快速部隊沿平漢鐵路直撲漢口,並出洛陽堵塞潼關,將中國縱斷為二),改為由東向西仰攻(中國地形西高東低,又有長江天險,我可居高臨下)。在淞滬會戰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中華兒女成仁取義,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國軍隊傷亡達三十萬人。
十一月十一日上海淪陷,但延緩了日軍侵略進程,打破了其統帥機關“速戰速決”戰略的美夢。在此期間,中國將東南沿海地區的戰略物資和人才等遷移西南大後方,奠定了持久抗戰的基礎。
蔣介石說:“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固之民心。故我全國同胞,在今日情勢之下,不能徒顧一時之勝負,而當徹底認識抗戰到底之意義與堅決抱定最後勝利之信心。”
一九三八年,日本占領武漢後,在十一月八日,蔣介石又發表《中國抗戰與國際情勢》,又一次闡明抗戰到底的真義。他說:“我們這次抗戰一貫目的:是要徹底求得國家民族獨立、自由、平等。如果國家民族一天沒有得到獨立、自由、平等,抗戰就一天不能停止。我們一貫的根本方針,就隻有持久抗戰,抗戰到底。所謂抗戰到底究竟是怎樣講呢?抗戰目的,如何乃能達成?率直言之:就是要與歐洲戰爭——世界戰爭同時結束。亦即是說:中日問題要與世界問題同時解決。現在歐戰既起,我們已經獲得一個中國問題將隨世界問題之解決而解決的基礎。……我所說抗戰到底的真義,也就如此。”
戰局的發展,正如蔣介石所料,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的抗日戰場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場聯合在一起。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亞洲的主要戰場,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據說:在一九三七年,當日軍轉移其主力至滬(上海)寧(南京)線一帶時,蔣介石第一次拍案自語:“對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當他聽到日軍襲擊珍珠港時,又第二次拍案自語:“對了!對了!就是這樣!”當時幾乎沒有人看出蔣介石的心事。
其實這就是蔣介石的抗日大戰略。當然,是全國軍民不分種族、黨派,不分階級、階層,不分男女、老幼,用鮮血和生命促成這大戰略的構成!這是一件恒古未有的精心智慧的藝術品,一部全民族血淚交織的史詩!更是中華民族複興樞紐!■
*作者是中國大陸知名攝影家,曾出版大型攝影圖冊《抗日戰爭圖誌》、《文化大革命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