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災還是人禍?!——請問無錫市長
(2008-03-24 16:49:25)
下一個
太湖這樣的魚米之鄉居然鬧水荒!太湖美,美在太湖的水,如今居然到了老百姓打開水龍頭聞到的是刺鼻的惡臭,這太讓人不可思議了。人們在關注這一事件的時候,是天災還是人禍一時間成了人們更關注的話題。
起因是無錫市長毛小平給市民的一封回信。信中毛市長說:今年入夏以來,我市區域內的太湖水位出現50年以來最低水位,加上天氣連續高溫少雨,太湖水富營養化較重,諸多因素導致藍藻提前爆發,形成自然災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來水水源地水質。水質問題並不是生產或其他人為因素造成。市長還說:目前的強化處理措施難以從根本上去除異味,以致自來水中尚殘留一部分,但燒開煮沸後可以飲用。提請廣大市民,麵對自然災害,要同舟共濟、克服困難、共渡難關。
麵對市長的說法,有市民回信道:尊敬的毛市長:我看到您在上麵的答複中說,這次無錫飲用水源出現問題是自然災害,我個人不敢苟同.國家每年都有“治太”專項資金撥款,我們無錫市政府也每年都有資金投入,但現在看來,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
看到毛市長的回信後我想問的是:近十年來,太湖地區千百年來房前屋後生長的竹子,突然銷聲匿跡,河道中的水體隔三差五,變黑、變紅、變黃、苯、砷、汞、鎘、一應俱全,河中經常看到浮死魚死蝦。每年各鄉鎮死秧數百畝至數千畝,空氣陣陣異臭,不時撲鼻而來、有時嗆得人流淚咳喇、果樹受到汙染、結的是“畸形怪果”大量減產。河水、井水、自來水均有毒(老百姓無純淨的水源可吃),造成今天該地區是“癌症高發區”。也都是“天災”嗎?
自八十年代末,無錫等地的太湖地區把化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電鍍印染等企業如雨後春筍,分布在這個地區,數以千計的汙染企業沿太湖一字排開,汙水就直接排放到太湖裏。一位在太湖邊長大的媒體從業人員春節回家,發現小時候清澈見底的太湖被濃濃的水藻鋪得連喘氣的餘地都沒有。陣陣惡臭更是從湖裏傳到家裏。這也是“天災”嗎?
太湖地區因水而得利、因水而興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1996年4月14日,時任國務委員的宋健在國務院環委會太湖流域環保執法檢查現場會議上非常動情地說:“‘太湖美,美在太湖水’,這首讚歌已經變了味,現在已經很難唱了。再唱這首歌就不是在歌頌,而是使人感到其聲嗚嗚,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當時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時隔8年後的2004年12月2日至4日,太湖高級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上,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院士、專家,不約而同地用“觸目驚心”來評價當前的太湖流域水汙染形勢。他們為什麽沒有把這歸於“天災”?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總工程師黃宣偉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關注太湖治理工作,並直接參與主持了太湖綜合治理規劃。他對當地水的“達標”排放說過這樣的話:“那些所謂已經‘達標’了而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廢水,如果按1∶9以上比例用潔淨水來稀釋後,納汙水體才能夠勉強達到地麵三類水的標準,也就是達到了合格的地表水標準。但現在太湖流域的水體,哪裏有這樣的好水來釋汙?汙水加汙水,隻能是髒上加髒。”水利部原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乾清曾毫不客氣地指出:“按現在的城鄉排汙量和達標排放的標準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遠達不到清潔地麵水的要求。“實現達標排放後水質為何還在惡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目前達標排放的標準定得很低,從工廠排汙口和汙水處理廠出來的,仍然是劣於五類的汙水。”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高而坤直言說。
從1996年國務委員宋健到今天的官員、學者對太湖汙染所得結論,毛市長知道嗎?
無錫發生今天打開水龍頭就能聞到惡臭,和2005年年底鬆花江的汙染不一樣,不是一次偶然的泄漏,應該已是由來已久。如今,麵對渴望政府在危機麵前盡快拿出治理措施的無錫百姓,聽到的卻是父母官用“天災”來作答,不能不讓筆者鬥膽向市長提出上列疑問。
說來麵對今天無錫的“水荒”讓筆者不明白的還有一事,2006年10月27日,也是在太湖邊上,也是以化工為支柱產業的宜興市,獲得了“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稱號。而當地居民對此卻頗有疑義。這又是怎麽一回事呢,或許他們那裏沒有“天災”?
(作者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環保組織“綠家園誌願者”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