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美國-中國成環保頭號絆腳石?
(2008-03-24 16:49:25)
下一個
多維社記者陳湘編譯報導/西方媒體的報導說,過去幾個月來,特別是中國已開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采取更強有力的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障礙。
據《時代周刊》記者布萊恩·威爾什(Bryan Walsh)的報導,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車流的速度就像屍體內的血液,流不動。在馬路上,摩托車陣、多功能車和噴著柴油煙霧的公共汽車,都在互不相讓地搶路。空氣都被熏黑了,煙霧來自汽車尾氣和印尼各地頻繁爆發的森林火災,印度尼西亞曾經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熱帶雨林之家,而如今,這個國家失去林木的速度,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皆因林木被猖獗采伐或被付之一炬。
由於赤道一帶的熱帶林木吸收二氧化碳,而被砍伐或燒毀後,就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氣體,嚴重影響空氣質量和加劇環境汙染。印尼這個有2.45億人口的國家,如今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世界上第三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境內森林被急速砍伐。但是,就像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一樣,印尼政府強調說,它必須側重經濟增長,以擺脫貧困提高其人民生活水平。結果這可能意味著,樹木將被砍伐,汽車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隻會增加。
先把印尼的情況放一放,我們來看看前不久在曼穀的環保會議,那裏有更令人矚目的發展。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會議的最新評估氣候評估報告的第三部分《氣候變化2007:減緩氣候變化》以及《決策者摘要》在曼穀正式發布。我們沮喪地看到,報告在前兩個部分,為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夢魘肆虐的情景,提出了確定的科學依據。相對來說,最後一個部分是比較樂觀的。
根據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官員參與審核研究工作的數千名科學家所得出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研究結果顯示,可利用現有技術,如核和可再生能源來控製未來的碳排放量,而同時又可以使全球經濟不至於因此而破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執行主管施泰納(Achim Steiner)先生說:“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措施,可以用純粹的低成本來獲得,尤其是當比較采取行動和不采取行動的代價時如此。”
參加曼穀會議的歐洲環境專員斯塔夫羅·迪馬斯(Stavros Dimas)帶回去的信息是:“我們沒有理由等待。”
目前已有的技術 短期內可以遏止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長 從長遠看可以限製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是問題不在技術上。治理氣候變化方麵的行動路徑,即使技術上明確解決了,但是涉及到的政治,卻越來越複雜。隨著經濟增長點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這些地區也成為了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釋出國,世界能否有效對付氣候變化,將取決於這些國家,例如印尼和印度,尤其是中國,已經隨時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歐洲國家已表明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勇敢的立場,在美國,形成真正的氣候變化的立法的勢頭正在日益增長,但是,如果發展中國家選擇忽略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即使發達世界采取最激進的行動,也會變得毫無意義。
令人憂慮的消息是,過去幾個月來,特別是中國已開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采取更強有力的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障礙。前不久在曼穀舉行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氣候談判期間,中國代表在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下,試圖淡化報告的主旨,竭力消除掉報告提出的減少未來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最雄心勃勃的目標。中國的企圖失敗了,但是不可能甘休,中國和印度在改變氣候變化方麵,會利用他們的影響來拖延全球的步伐。
“很明顯,沒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某種行動,發達世界將不會行動,”全球氣候變化皮尤中心的總裁艾琳•克勞森女士(Eileen Claussen)說,但與此同時,她也說,“除非美國加緊,是不會有任何的機會來改變中國的。”
因為發展中國家都強調,他們不能為了環境的影響而損害經濟增長速度,他們可能接受的改變氣候變化的解決辦法,將是那些低成本的措施。
《時代周刊》的報導說,所幸的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新報告的結論說,到本世紀末,如果將二氧化碳排放量穩定在2030年的預計水平上的成本,可以低到隻相當於全球每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一個百分點的十分之一。同時全球國民生產總值將減少3個百分點,但與不采取任何措施付出的代價相比,這一成本並不高。
而這些費用將要由某些國家來承擔,而發展中國家將會馬上理所當然地推給北美和歐洲,除非今年年底,在印尼巴厘島召開的聯合國有關氣候變化的會議上,將出現更新的論據,使得發展中國家不得不改變。
發展中國家聲明說,他們對目前徘徊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數量的絕大部分,不能負責,因為這是西方國家在過去150年間為自身的發展而造成的。他們認為,自己國家的人均排放率仍遠遠低於西方,並且,因此氣候的改變,不是他們造成的。中國拒絕國際組織就中國廢氣排放製定任何有約束力的最高上限。中國聲稱,發達國家應該在溫室效應排放方麵負主要責任。國際社會應該允許中國采取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同樣的經濟發展模式。
德國之聲的報導說,專家們預計,在2009年或更早,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而印度,將在2030年成為全球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圈內人士透露,中國政府代表對閉幕宣言提出了很多反對之處。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政府代表說,中國認為,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早在工業革命時就已經開始,他們認為,從曆史角度看,發達國家應該對現今的溫室氣體效應負責。
中國的這一立場受到了其他發展迅速的門檻國家的支持,例如印度和巴西。世界自然基金全球氣候變化項目負責人漢斯•韋羅爾莫也對這一立場給與理解。他說:“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現在雖然可以看到,這些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速度要遠遠高於歐洲國家和美國,但是從曆史上看,發達國家是氣候變暖加速的主要肇事者。”
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爭執的主要內容在於,到底誰應該對現在溫室氣體的現狀負責。這一討論的結果將最終確定,到底哪些國家應該采取自律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避免出現全球氣候災難。世界自然基金全球氣候變化項目負責人漢斯•韋羅爾莫說:“基於我們現在麵臨所有的挑戰,······國家可以選擇如何發展。例如,國家可以在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提高現有能源利用率之間進行選擇。這些國家應該、也能夠做出選擇。”
中國和印度在發展時都依賴於煤炭。煤炭是最廉價的能源,但是使用煤炭釋放的二氧化碳占到全球溫室氣體的百分之三十。中印兩國都認為,他們不應該被強迫減緩現代化的發展過程,而歐美工業國家應該對現在的環境狀況承擔曆史責任。
國際社會希望中國和印度能夠在2009年製定時間表,控製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一些發達國家,例如美國,也拒絕這一自律的做法。歐盟已經承諾至202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減少30%,但前提是世界各國在2009年承諾減排相應的比例。如果2009年世界各國無法就此事宜達成一致,歐盟也願意至2020年減排20%的溫室氣體。
《時代周刊》的報導說,未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將取決於我們如何麵對和處理未來的碳排放量,而氣候變暖問題的政治重心已經移到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他們的決定,將會影響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