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中國的同事都用英文名 ZT

(2008-03-24 16:49:25) 下一個
  我在公司裏主管全球業務報告。這兩年,公司在中國的業務發展迅猛。我發現,在中國的同事幾乎都有英文名。有一個英文名,是個人的事。我無意幹涉別人的自由。我感興趣的是文化心理的差異,而不是其英文名。

  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取英文名,是很正常的。他們內心深處和文化支柱以及話語,都是地道的美國人。移民到美國的華人取英文名也可理解,畢竟身在英文世界裏,就好像外國人到中國生活而有一個中文名。可是,我沒想到在中國的同事們也都用英文名字。

  一位在上海的同事,其中文名拚音非常響亮動聽,她從我的名字知道我是華人,卻在信末署英文名“Cissy”。我在信裏問她,為什麽你們身在中國全都用英文名。她說,連她自己也不明白,可能是為了便於美國老板叫起來方便。她可能不知道,很少美國白領婦女會用Cissy,它原意是盲目自戀。我來美國近20年,從沒碰到叫Cissy的女人。在我想象裏,這是一個類似“小蜜”或吧女帶有性感調情的名字。

  我不否認,漢語拚音裏的Q、ZH、Z和X,外國人第一次難以正確發音。這是有些中國人到了美國後改英文名的原因。不過,大多數漢語拚音和英語發音很相近,美國人發音比中國南方人還正確,例如R和L。現在中國學過英文的人,很多人都喜愛用英文名字,是一種時髦或盲目隨從,並不是因為其中文名難發音。其實,有學問有個性的美國人並不喜歡其外國朋友或學生把自己原來的名字改成英文名。這些美國人往往喜歡異國情調或提倡文化多元,而名字本身反映文化心理特征。

  我剛到美國讀博士上課的第一天,碰到一個南美學生。當我向他介紹我的名字時,他說:“哦,那我就叫你Lou吧。”我的美國教授聽到不高興。他說,我們美國人懶,怕麻煩,取名都是通用的,沒有品味。我一開始沒怎麽介意,覺得英文名字無非就是代號。一直到目前的公司上班,要和身在亞洲12個國家和地區的同事經常EMAIL,發現同是亞裔人,其他國家非華人同事沒有英文名,唯獨華人同事(包括大陸和港台)幾乎人人都用英文名。這才引起我的好奇。

  公司在日本和韓國的主管也有美國人,可手下的本土職員沒有一個用英文名。印度和香港原都是英國殖民地,可印度同事中沒人用英文名,而且他們的名字很容易念錯,比如“Abhijit”中的h是不發音的。相比之下,香港同事都用英文名。東南亞各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祖籍是華人的同事都用英文名,其他本土的同事無論其名字多拗口,都用自己的本名。

  也許,文化心理在此起了作用。日本、印度和韓國這三個國家的文化是陽剛文化。日本的武士精神、印度和韓國的大男子主義,在其文化中占支配地位。在自己的國土上工作,不用父輩給自己取得的名字,而改用英文名,他們可能無法接受,至少有一種被殖民的奴性感覺。我曾在日本住了近一個月。日本大眾的崇洋媚外,卻不亞於有同樣心態的中國人。因而,要說身在中國取英文名是崇洋媚外,似乎說不通。當然這種人不是沒有。中國文化本質上是女人文化,在大眾心理上最大的特征就是盲目隨從,一窩蜂。無庸贅述,曆史和現實都表明了這一點。中國遍地都是照搬西方、毫無自己特色的高樓大廈,就是最好的實證。

  今日中國,經濟火紅,在國際上揚眉吐氣。外國人到中國來開公司賺中國人的錢,學會拚音叫中文名字是很容易的事。漢語拚音本來就是按國際發音標準弄出來的,對於以字母發音的西方人,即使Q、ZH、Z和X,他們隻是第一次不會發音罷了。章子怡的姓名,拚音以ZH和Z開頭。她很聰明(或許有人給她指點),沒取英文名,無形中凸顯了自己是中國人而不卑不亢,讓好萊塢這塊強調個性自我的地方對她肅然起敬,而她心裏是不是真得這樣反倒不重要了。

  其實,文化的征服或殖民,與人的心理一樣,更多的是無意識的潮流。刻意的征服,在今天這個時代會遭抵製,而文化殖民更不可能明言。英文名字在非英語國家的流行,這本身可視為變相的文化征服或殖民——對很多人來說,他們並沒有想那麽多,也沒有那麽嚴重,完全是集體無意識。當然,如果僅僅把英文名字當作代號或為了商品好賣如韓國汽車取名為Santa Fe,那又是另一回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