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代表洪可柱:清華北大是中國教育學術腐敗的搖籃!

(2008-03-24 16:49:24) 下一個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馬金瑜/3月4日,一直關注教育公平的本屆全國人大代表洪可柱,痛批以少數名校為代表的中國高校。今年兩會,洪可柱除了提出以議案批評四大高校為代表的名校外,第三次提出《取消發達地區的高考特權、實行全國三十所名校聯考與地方自主招生兩次考試相結合模式試點》的建議。

“很多高校經濟窘迫、陷入財務危機,而清華、北大、複旦、交大為代表的四大名校硬件設施不遜於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高校,可巨大投入沒有相應有價值的產出,在科學前沿領域原創性、基礎性的重大創新方麵以及為全人類貢獻普適的價值和思想方麵,眾多名校作為甚少!”

在他草擬的《關於清華、北大、複旦、交大等為代表的名校應大力開展反教育(學術)腐敗促進高校改革與教育公平的建議》中,洪可柱列舉了四大名校現存的諸多弊端,並稱“清華、北大、複旦、交大為代表的一批名校程度不同地在成為催生教育(學術)腐敗的搖籃。”

因為提出該建議,還沒有開會,洪可柱就成為媒體爭相追逐的焦點人物。在接受完三輪采訪之後,洪可柱給手機換上一塊新電池——隻大半天的功夫,手機就被采訪電話打得沒電了。“機會難得”,這是這位63歲的老人最後一次參加兩會。

人物周刊:您在提案中提到,四所名校得到國家巨大的財力投入,僅“十五”期間就因“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而分別獲得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投資18億元(每年投入6億,三年共計18億),但浪費巨大。您怎麽得出的這個判斷?

洪可柱:是我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調查到的。相比其它重點大學的經濟窘迫、財務危機,這幾所大學被銀行追上門求著貸款,教學和科研設備有進口的就決不買國產的,就算價格高出數倍也在所不惜,反正是國家財政撥款,不花白不花,用不完的話國家就要財政收回。

四校在投資和貸款使用上的浪費也是驚人的。某頂尖高校設計建造了上千萬元的星級衛生間,接待中心、洗浴中心的豪華程度不亞於四星級賓館。與四校齊名的人文社科類某高校,教師食堂樓高不超過四層,居然花數百萬元安裝最現代化的觀光電梯,還美其名曰:尊重知識、尊重教師,使老師在上樓時能觀光欣賞校園美景。我真想問問他們:校內巴掌大的地方,教師就生活在校內,有什麽風景可欣賞的?

人物周刊:就您了解,這幾所大學的財務狀況如何?

洪可柱:從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在“負債經營”理念的指導下,各個高校直接向銀行大量貸款,盲目擴張,據統計,高校基建總額中80%以上來自銀行貸款。

這直接導致很多高校負債累累,基本上每所重點大學都身陷債務泥潭。銀行開始“逼債”,銀行與學校合作的“蜜月期”結束了,開始了艱難的“八年抗戰”。據統計,2008年前後我國高校將進入還債高峰期,其中公辦高校的貸款規模在2800億元左右。據我了解,2800億還是有保留的數字,真正的數據幾乎翻番,貸款規模實際高達5000億元。

人物周刊:這種負債累累,如果長期還不了債,有沒可能造成大學破產?

洪可柱:這種“如果”已經變成了現實。2003年以來,銀行逼債,浙江一所大學由於貸款額太高,已沒能力還貸,麵臨破產,最後隻能由政府出麵將該學校並入另一所高校,才化解了債務危機。

按照嚴格財務核算製度,一些高校其實已經破產。特別是有的高校征幾千畝地建大學城,一期、二期工程建好,三期、四期沒錢了,校園裏一片荒草。政府不願讓大學破產,大學也是吃準了政府最後一定會買單,所以才會放心地貸巨款……但是,如果政府不加大教育投入,這5000億的黑洞就很可能成為引發重大經濟危機的一個因素。

人物周刊:您還在提案中寫道,“清華、北大、複旦、交大為代表的一批名校程度不同地在成為催生教育(學術)腐敗的搖籃。”

洪可柱:其實這樣說已經是在給名校留麵子了。眾多名校學術腐敗、信譽欺詐,以四所名校為代表——上至院士、博導,下至研究生、大學生,都有抄襲剽竊的行為。學術腐敗已有從學者的個體行為發展成為集體行為,並且有製度化、合理化的趨勢。

這方麵的典型案例太多了,北京大學2003年“十大名師”候選人之一,社會學係王銘銘教授剽竊抄襲事件;法學院院長朱蘇力招收博士的“懷德門”事件。清華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希光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關於“國家立法取消網民上網發表言論自由”的建議,被全國億萬網民授予“妖魔化教授”的“榮譽稱號”的事件;複旦大學博導李XX、馬X再次剽竊被媒體曝光事件;上海交通大學招生黑幕和芯片知識產權造假、騙取國家巨額投資事件……一批名校已開始程度不同地從學術的聖地、精神的家園蛻變、成為腐敗的搖籃。

人物周刊:大學通過什麽方式來解決您提到的財務問題?

洪可柱:高校債務纏身,這就使大學學費下降的可能性很小。除了國家撥款,就隻有靠收取不斷增長的學費來維持開支。我做過調查,與我國發展狀況相似的人口大國印度,其大學每個學生每年學費不過700-800元人民幣,而我們呢,到了每年7000—11000元。但高收費政策並未從根本上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它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卻將負擔轉嫁給民眾。

人物周刊:高校高收費、亂收費的問題引起很多議論,但解決起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落不到實處,為什麽?

洪可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曾曝光了8所亂收費學校,但不管是日常監管還是事後監管,都顯得蒼白無力。其實學校亂收費大都與地方政府有關,因為學校與地方政府在某種意義上處於同一利益鏈上,這也使得他們有了亂收費的底氣。你想,如果沒有地方政府作後台,再有名的學校它也不敢亂收費。

人物周刊:高校亂收費還是有很多背後的原因?

洪可柱:高校自己怎麽敢邁那麽大的步子呢?中國教育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勤奮”的教育主管部門,他們今天一個本科教學評估,明天一個博士、碩士授權點考察,還有什麽教育部“211”和“985”工程,教育部門對這些“工程”有評估的硬指標,每個學生要占一定校園麵積,每個專業達到一定招生量,達不到硬指標,一些專業將被停招。

因此,學校就不斷圈地、擴張、合並、改校名、建大學城。對於高校建樓的“突飛猛進”,前任複旦大學校長、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稱這樣的速度是高校發展史上的“世界第一”。

人物周刊:批判完了四大名校,您提點建議吧,怎麽樣能改變狀況?

洪可柱:引進競爭管理機製,我認為這才是改變中國高等教育體製的良方。競爭機製可從民營、國有、中外合資辦學、獨資辦學成功案例中吸取有益經驗,加以創新應用。在競爭條件下中國可以產生不同層次的教育體係,可以大大激活、加強高校的活力。

比如說,我建議,在高校嚴格監管下,以四大名校為代表的,一些名校將其外文、財政等應用型人文專業租給“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進行一種教育試點。不管試點成功與否,都可為進一步教育改革,創立新教育運行機製提供重要借鑒。

人物周刊:這是您最後一次參加人大會議,對兩會有什麽樣的期望?

洪可柱:希望代表們多說真話。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