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江黃河港灣被聯合國列為“死亡區”
(2008-03-24 16:49:24)
下一個
10月20日,中國官方媒體表示,因為汙染嚴重,中國兩大河流長江和黃河的港灣被聯合國歸列為“死亡區”。法新社報道,專家警告,這些區域正在快速對魚類以及食用這些魚類的人類構成威脅”,中國日報引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官員最近的研究報告表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其網站上表示,海洋中“死亡區”(dead zones)的數量正在上升,沿海國家必須采取措施控製陸源汙染,遏止“死亡區”增多的勢頭。
環境署說,由於化肥、糞便、汙水等排泄入海,為一些藻類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刺激這些海藻的瘋狂生長,加上空氣汙染因素,導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區”(low oxygenated areas)和“缺氧區”(de-oxygenated zones)。
由於其他生物難以在低氧或缺氧狀態下存活,因此“低氧區”和“缺氧區”又被稱為“死亡區”。不但魚、蝦、貝類無法在這些地方生活,連海草也難以幸存。
環境署說,從70年代以來,“死亡區”的數量和麵積都在擴大。1994年估算全球海洋共有149個“死亡區”。但2006年估算“死亡區”已多達200個,對漁業形成了潛在的威脅。
環境署說,最早發現和記錄到的“死亡區”在美國東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羅的海、卡提加特灣(the Kattegat)、黑海和亞得利亞海東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區”在墨西哥灣,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養料導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區出現在南美、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東南部和新西蘭等地區和國家的沿海。
據美國之音報道,中國國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單獨進行的一項研究也發現,中國沿海地區在2005年出現了82次“紅潮”。所謂紅潮是指海水中的藻類植物因河流排放的化學肥料等汙染物過多而生長過多,使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從而窒息水中生物的現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這份報告說,目前紅潮已經成為長江入海口附近和黃河入海口附近每年定期發生的現象。今年6月,紅潮在長江口附近擴散到1000平方公裏水域,1200多萬條魚死亡。由於紅潮擴大,上海市當局甚至發出規勸民眾小心吃海鮮的安全警告。
黃河的情況可能更加嚴重。中國國家海洋局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環渤海水域每年吸收的工業廢水高達57億噸,渤海水域的重金屬含量已經超出正常水平的大約2000倍,排汙口附近方圓幾海裏內都已經沒有魚類生存。
以上信息來自環境署於10月16-20日在北京召開的大會。這次大會是為檢查10年前製定的“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上活動汙染全球行動綱領”(Global Programme of A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Land-Based Sources)的落實情況而舉行的“第二屆政府間審查會議”(2nd Intergovernmental Review Meeting,簡稱:IGR-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