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視韓國威脅論, 中日應當聯手抵製“韓流”

(2008-03-24 16:49:23) 下一個
去年恐怕娛樂界最流行的東西有二,其一曰“超級女聲”,其結果是湖南台從早晨到晚上,全是這些人的身影。弄得全國人民無法耳根清淨。另一種現象美其名曰“大長今”,其造成的結果,就是“韓流”壟斷了整個中國娛樂的大的趨向。前者是中國內部的,反映了一種國民自身的“空虛性”和盲目的崇拜性,而後者,是這種盲目崇拜的升級,甚至要比前者還要可怕。

於是乎,鋪天蓋地的韓劇席卷了中國的主流電視台,在中國提出了“文化生產力”的前提下,韓流無疑是對中國本地的娛樂市場造成強有力的衝擊。去年,成龍大哥發起了抵製“韓流”的運動,大多數人都不理解。但是,幸好還有成龍大哥這樣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韓流”的危害。一個國家侵蝕另一個國家,從思想文化領域的侵蝕往往比政治經濟層麵的侵蝕還要可怕。

無獨有偶,在亞洲的其他國家,諸如日本,馬來西亞,印尼等國,也無一例外地對“韓流”感到頭疼。在日本,當一步韓國電視劇與一部日本電視劇同時上映的時候,總是會出現所謂的“韓劇收視率居高臨下”的局麵。馬來西亞,印尼這樣的小的娛樂市場更是被韓國人瓜分地一無所有。韓劇的危害,已經到了亞洲各國必須警覺的層麵了,這兩天,我們的戴秉國部長正在東京出席第四次中日戰略對話,中日兩國盡管在政治領域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在文化抵製“韓流”的問題上,中日兩國目的其實是一致的。

韓流罪狀一: 已經構成文化層麵的“傾銷”

中國和日本是離韓國最近的兩個國家,是韓劇的海外市場最大的兩個消費國。中國擁有13億人口,文化消費數額不可估量。日本是好萊塢電影市場的第二大消費國,日本控股的電影公司占到了好萊塢公司的40%。而“韓流”的侵入,已經構成了地域文化的傾銷。低廉的成本,宣揚著韓國的價值觀,已經對中日兩國的文化市場構成了相當程度的威脅。盡管現在中日兩國還沒有相關的法律估算這種“傾銷”行為,但是在文化在國民經濟的比重的逐漸加劇,中日兩國應該就此事相互交換意見,同時應該立法,進行“反傾銷”。

在這方麵,美國已經走在了中日兩國的前麵,正是因為“韓流”讓美國大片一定程度上在韓國市場甚至亞洲市場沒有了一席之地,使得美國向韓國政府施加壓力,敦促韓國國會立法通過了電影配額製度。韓國人的民族性是非常強的,此舉也讓韓國的電影人聯合走上街頭抗議政府行為,甚至喊出了反美口號。美國的舉動,多少能讓來勢洶洶的“韓流”有所收斂。但是,如果中日兩國不能通過相關法律進行文化的反傾銷,那麽未來“韓流”市場份額有可能在兩國大到“失控”的程度,造成的也不僅僅是經濟的損失而已!

韓流罪狀二 歪曲的價值觀

我的妹妹在青島上學,她們的舍友崇拜韓國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在街上處處學韓國打扮,甚至都願意結交韓國男友,以進韓國企業和去韓國工作為榮。“韓流”在她們心目中已經成為神一樣的東西。如果你感對韓國“說不”,她們就會群起而攻之。韓國每年有21個情人節,她們記得比誰都清楚,但是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開始逐漸的淡化。甚至歪曲地認為韓國文化才是正統。這種觀念即所謂的“哈韓”一族甚至要比前幾年流行的“哈日”還要可怕。諸如端午節之類的節日,韓國人居然先於中國人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解釋理由是“端午節在韓國已經形成了文化”。試問,源頭為何?如此這般,我們是否也可把藏傳佛教,回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呢?

無獨有偶,韓國人的這種盜竊行為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某報采訪一位6歲的小女孩,當被問及針灸,印刷之類的中國古文化遺產時,她居然大聲糾正說“不對!針灸和印刷都是韓國人發明的。”在場的人皆吃了一驚。咎其原因,居然是“《大長今》裏麵這麽說得。”這樣的在文化領域的歪曲顛覆,假如不加以控製引導,必將對本民族產物形成危害,也會使我之國民“喪失抵抗”。

韓流罪狀三 歌頌的是“鴛鴦蝴蝶”,並非“勵誌社會”

韓劇雖然也有所謂個人奮鬥,但是其誌乃國家之誌,並非個人之誌。縱觀韓國的影視作品,無一例外地反映了韓民族是多麽多麽地“強大”,韓民族的“鬥誌無敵”這種狹隘的價值觀。張藝謀的《千裏走單騎》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和日本如此火爆,正是中日兩國在這一點上達到了一致性的共鳴。而該片在韓國上映,居然成為被叫罵的作品,韓國人不買帳,原因就是他們根本無法看懂這樣一部深刻的文化性如此之強的一部作品。中日兩國其實都愛歌頌社會的底層,小人物。從去年央視的《任長霞》,《鐵色高原》等等之類的作品,到以前我們所倡導的“文化作品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針,無一例外地都反映了勞動人民的主題。而這類作品也在日本隨處可見。從《摯浪青春》,到電影《扳道員》,甚至《排球女將》,他們一次次地失敗,一次次地成功,都說明了一個成功人士其實並不完美,他們堅強的品質也給中日兩國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反觀韓劇,並沒有歌頌什麽社會最底層的人物。他們更關心那些被樹為典型的所謂“韓民族”的代表,甚至將他們表現 “完美”。理想化,從《大長今》,到《加油,金三順》,甚至許多影視作品,我們甚至有一種類似瓊瑤式的“鴛鴦蝴蝶派”風格。盡管外表華麗,內容其實空洞無味,沒有什麽主題,一部劇總是有個百八十集。重複地體現其民族性。因此,中日之間,在文化領域的共識,正是都要克服本國國民的那種“盲目跟風”,“無味的追求”。韓流迎合了那些尋求完美之人的口味,甚至讓人覺得韓國的社會就是如此,是為天堂。而對中日兩國揭示社會的黑暗麵,卻往往加以指責。這就是空洞!

韓流罪狀四 是韓國的東西,不是亞洲的東西

韓國的民族性是亞洲最“強”的國家,甚至到了一種極端。比如黃宇熙“幹細胞論文”造假。當漢城某電視台揭露之時,居然被人群起而攻之。因為當時黃已經被國民視為“民族英雄”,被人神話,隻要有人敢對神說不,就是賣國,是批判韓民族的精神。韓國人總是把榮譽放在了第一位,甚至有可能這份榮譽是名不副實。2002年世界杯上,韓國隊依靠裁判先後做掉了意大利和西班牙,但是他們的報紙絲毫沒有覺得這是裁判原因,反而認為裁判更偏向西意兩國,是韓民族的精神戰勝了一切力量。看看滿場高喊“大韓民國”的口號,你就不難明白事實了。再往前的1988年,韓國更是靠裁判取得了不少榮譽,但是這些都被說成是民族精神的勝利。韓國人覺得中國人說“漢城”侮辱了他們的祖先,硬是要將漢語音譯的“漢城”改名“首爾”,並以此威脅中國,這都體現了韓國人這種在亞洲推行他們民族價值觀的體現。

這一點上,中日兩國一定要重視。在他們的影視作品中,處處流露著對亞洲其他國家文化的不屑。韓劇《海神》曾經描寫了一個韓國青年到了唐朝奮鬥創業的故事,其結果,被韓國人描繪成了,安史之亂是韓國人平定的,韓國一個武館隨便派出幾個保鏢就可以封鎖大運河。甚至韓國人可以左右唐明皇的皇權。在這個人到了日本,居然可以說服日本天皇遷都,派遣唐使與唐朝展開貿易,如此這般,成了中日兩國的民間交流從韓國人開始的事實。而其《太極旗飄揚》,更是宣傳了自己才是朝鮮國家統一的正統,甚至有醜化共產主義和人民解放軍的趨勢。

綜上所述的四大罪狀,我認為中日文化界的人士應該予以注意。中日兩國在文化領域其實要比中韓兩國更近一些。在現在“韓流”日盛的時代,中日都處在了被動挨打的位置。假如再不重視,那麽未來中國,日本乃至東南亞還有什麽值得期待的所謂“民族的,大眾的文化”呢?

所以,筆者今天鄭重地拋出“所謂”的反韓流傾銷的文化界的“韓國威脅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