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冰點》主編李大同:沒想到, 中宣部惹了大麻煩!

(2008-03-24 16:49:23) 下一個
據明報報道,春節前夕,《中國青年報》的每周特刊《冰點》因刊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批評內地曆史教科書史觀的文章,被中宣部下令停刊。在周刊主編李大同強力抗爭和海內外輿論廣泛關注下,特別是中共黨內一批退休高官的聲援下,當局破天荒地決定準許冰點於下月1日複刊,但須撤換正副主編。

這場內地十多年來罕見的傳媒人與中宣部官員之爭的主角李大同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中宣部封殺冰點,與其說是針對袁偉時的文章,不如說是對冰點長期對當局「不敬」的「總清算」,袁偉時文章隻不過是藉口,因為冰點以往發表的諸多「擦邊球」文章雖令當局不快,但當局卻抓不到辮子,而袁文引起一些人反對,這就令當局認為抓到把柄,可以借機收拾冰點,「他們大概認為,有這個把柄後,掐死冰點就像掐死任何不聽話的媒體一樣容易,沒想到,他們惹了大麻煩」。

李大同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冰點停刊後引起的民意反應之強烈,他們也始料不及。聲援的電話和信件紛至遝來不必說,有一天編輯部還來了兩個人,二話不說就放下厚厚一疊錢離去,編輯記者追都追不及。後來才知道,那是一個外省曾經做過市長的高官,退位後做生意賺了錢,聽說冰點被封,以為編輯記者失業了,特意送來1萬元給編輯記者作津貼,同時表示聲援冰點。

「為什麽冰點被封會有這麽大的反應?」李大同說:「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屬於體製內,與過去一些因為打擦邊球被整頓停刊的報刊不同,對那些犯規的報章,他們輕輕一掐就能把它掐死,但冰點不同,他們(當局)沒有想到,他們的命令竟受到這麽強力反抗,引起那麽大的麻煩,而且他們事先還采取了很多防範措施,比如選擇春節到來前下手,提前給所有網站打招呼不許刊登有關消息等等。」李大同說到這裏,臉上露出一絲無奈的微笑。

體製內媒體亦不滿新聞管理

他表示,中國近年新聞報道的開放發展,主要是靠那些體製外市場化的媒體打頭陣衝殺出來的,冰點事件顯示,體製內的媒體也對現行新聞管理體製不滿。他認為,中宣部封殺令甫剛出來十多天,馬上就朝令夕改,隻能讓人聯想到,複刊令一定來自更高的領導人,甚至是最高領導人。

中共改革開放形象塗了黑墨

「我沒有證據,但我可以說,這個猜測是有道理的。」李大同說:「事件搞得這麽大,國際影響這麽惡劣,中宣部一定會有人要負責任,要倒楣。不信,咱們明年『(中共)十七大』再看。」至於當局宣布冰點複刊的同時又宣布免去他和副主編盧躍剛的職務,是否同樣是來自最上麵的決定,李大同認為這有待觀察,但不排除是中宣部在上麵的複刊令中擅加主意。「不管怎麽說,這次封殺冰點,給中共改革開放的形象塗了黑墨,中宣部要負責。」

李大同不願評論事件是否意味內地輿論環境進入「寒冬」,但他認為事件的確反映了中國新聞管理製度與日益繁榮的新聞事業不相適應的典型衝突。「坦白地說,內地的新聞事業與30年甚至20年前比,已經有了非常長足的進步」,他說:「二三十年前,我們很難想像諸如礦難這樣導致重大傷亡的消息可以見報,但今天已司空見慣,說明當局的觀念是有進步了。但社會在發展,進步也要繼續才行。就像雜技演員走鋼絲,停步的話肯定要掉下來,隻有不停地,搖搖晃晃向前走。」

李大同不忌諱與記者探討政權穩定與輿論開放之關係。他反對隻是從負麵去總結前蘇聯開放輿論的經驗,同時也反對無序開放,「那是絕對不行的」,他說:「照中國國情,無序肯定會導致暴民統治,那中國就完了。」但他認為這絕不能成為今日中宣部所作所為的依據。「通過這次事件,我希望讓他們知道,現行的製度有問題了,必須改革,通過改革中找出路,光靠壓製行不通。」他說:「現在不是強調依法治國嗎?中宣部為什麽不首先身體力行呢?他們的做法依據是憲法或黨章的哪一條、那一款?」

能經曆新聞界暴風雨感足夠

有33年中共黨齡的李大同表示,他不在乎被免職,「我已經52歲了,經曆過很多坎坷,到冰點前,曾在新聞研究所呆過5年,現在再回去也無所謂,正好有時間將計劃中第二本《冰點故事》寫出來。」他說:「能在中國新聞發展過程中經曆這麽一場暴風雨,並且成為風眼中的人物,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至於下月1日複刊的冰點,他認為,冰點的靈魂被剝奪後,就再已不是原來的冰點,「更何◆,它在這個時候、這種情◆下複刊,我真的不看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