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製造”並不都是中國製造的!

(2008-03-24 16:49:23) 下一個
“中國製造”的商品已經遍布全球,讓中國有了“世界工廠”的美稱,更讓中國獲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但在這場全球化的盛宴中,中國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卻遠遠低於那些掌握著核心技術研發和品牌行銷的跨國企業。說白了,許多中國製造的商品隻是貼著一個“中國製造”商標,而真正的製造者卻是那些跨國企業。

在中國深圳的日本日立公司的巨大廠房內,數百名中國工人正在組裝著計算機硬盤,這些產品也象其它數以億計的商品一樣,都是出口美國的,都被貼上了“中國製造”的商標。但這些“中國製造”實際上卻是由日本、韓國和美國等跨國企業製造的“其它國家製造”的商品,在這些跨國企業的巨大全球產品網絡中,中國隻是它們的一個最終組裝廠。

分析家們指出,通常隻在商品上貼上其最後組裝站的商標--這個不斷發展的全球供應鏈,正日益與全球貿易數據步調極不一致,從而使中國“膨脹”為一個更大的經濟威脅。象這樣的“被歪曲的事實”可能會在2月10日再次顯示出來,當天美國商務部將會發布美國2005年貿易赤字,其與中國的貿易赤字將會超過2000億美元。

國際先驅論壇報2月9日發表紐約時報記者撰寫的文章指出,這樣結果可能看起來正讓中國大獲其利,但最大的贏家卻是美國的消費者和那些富國,他們已從出口的廉價玩具、服裝、電器和其它商品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與此同時,美國的跨國公司和其它外國公司,包括那些零售商也都是個大贏家,因為它們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推動中國生產這些廉價商品的幕後推手,它們正從這些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Yasheng Huang)指出,“設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亞洲其它國家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將其製造部門搬到了中國,但是對這些運營的控製和因此產生的效益卻牢牢地掌握在外國公司的手中。中國的確從全球化中獲益,但卻無法保住全球化的利潤。”

文章指出,在全球化中也出現一些真正的失敗者,那就是其它地區的工資較低的工人,如日本日立公司在日本的雇員,以及其它亞洲地區和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工人,這些跨國企業開始把其工廠遷到中國之時,便是他們失業之日。但另一個事實則是,盡管這些跨國企業都向中國轉移,總的來看,美國從亞洲的進口在過去15年卻沒有多少改變。

台灣的工廠曾組裝過銷往全球的電腦,現在則由中國來組裝;香港的製衣工人曾把無數的布料縫製成時裝,現在輪到了中國工人;日本的工廠曾生產出全球最受歡迎的家用電器,如日立、索尼、鬆下和東芝等,現在許多日本的知名品牌產品都是從中國裝船出口的。中國官方最新公布的統治數據顯示,60%的中國出口商品,其實都是外資公司控製的。專家指出,從商品種類來看,象計算機零件、家用電器等,外國公司其實控製著更大的出口份額。

外國的專業技術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製造供應鏈變得日趨複雜之際,由多個國家參與並分別生產出的各個部件,最後都被運往中國進行最後的組裝。但這個係統卻能給全球貿易統計數字造成一個誤解,用一些專家的話說,這些由“中國製造”的商品理應在最後貼上“中國組裝”的商標。因為,許多不同地區的不同的工人都接觸了一種特定的產品。

UBS經濟學家陶東(Dong Tao)指出,“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雙邊貿易數字都是無關的。美國和中國的貿易平衡,就象紐約和明尼蘇達的貿易平衡一樣,都是沒有關聯的。”多維社注意到,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中心議題就是用“中國製造”其實並非都是“中國製造”,來解釋美中貿易的不平衡,因為在這場工業全球化中,中國隻是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但由於中國故意低估人民幣,再加上外國在1995年至2004年對中國高達465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最終使中國成為全球資本最火的目的地。

這樣便造成了貼有“中國製造”標簽商品在全世界隨處可見,中國的玩具、廚具和紡織品出口已居世界前列,許多人津津樂道於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但中國媒體指出,現實情況卻是中國從事的主要是低級產品和加工業,中國所具備的優勢隻是資源和廉價的勞動成本--中國落後的製造業和疲軟的創新能力束縛了中國企業的手腳。

雖然“中國製造”開始在全球獲得越來越多的影響力,但在這場盛宴中,中國企業獲得的利潤卻遠低於那些負責核心技術研發和品牌行銷的企業。沒有自主品牌的中國產品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具有強大的製造能力而無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已經意識到“中國製造”正帶來弊病的中國媒體開始呼籲,中國不能再做國外一流品牌“秘書”,要真正把屬於自己的民族品牌做大做強,自主創新才是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而當前,中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對自主創新的體製、環境進行“創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4位,製造業總量居世界第4位,有172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但是,“中國製造”的繁榮與日益對進口裝備依賴的矛盾、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與國內資源環境惡化的矛盾使得中國企業不能僅僅憑借“中國製造”的低成本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

“中國製造”所存在的問題是:在出口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產品附加值不高,目前多數企業隻能打“低價牌”;國內外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國內勞動力、土地等商務成本不斷攀升;自主品牌缺乏,高端利潤被國外買家獲得,企業利潤率低下;科技含量不高,核心技術掌握被品牌輸出國壟斷,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經濟安全;中國企業在價格上存在著無序競爭,擾亂了行業整體出口的秩序;麵臨國外反傾銷、反補貼、“綠色壁壘”等限製,影響了中國總體的出口貿易。

記者近日在網上看到一篇也評論“中國製造”的文章,文章稱“中國製造”意味著中國企業的優勢僅僅在於非核心零部件生產和產品組裝上,絕大多數中國企業既沒有自主品牌,也沒有自主核心技術。中國人勤勞善良,每天辛辛苦苦流血流汗苦幹10小時,每月卻隻有數百元;而那些經濟強國的工人,卻是輕輕鬆鬆賺大錢。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無不辛酸地說:中國要出口約8億件“中國製造”的襯衫,才能換回一架空客A380。這是一個極端的比喻,卻讓國人深思,為什麽?

中國如果隻是作為“世界工廠”,這將隱含很大的經濟風險。一旦西方發達國家變更合作夥伴,中國企業既沒有核心技術支撐,又無法發揮中國品牌的巨大效應,企業、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可能受到巨大的損失,外商逐漸用自己的品牌占據了原由中國品牌擁有的市場份額,自主品牌的缺少業已威脅到中國的經濟安全。

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也認為,被視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早已吸引了全球企業“爭先恐後”殺進中國。以電子工業為例,10年前台灣企業依靠其自己的製造業,控製著全球電腦的零部件。現在,台灣公司生產著占全球80%的電腦母板,72%的手提電腦和68%的液晶顯示屏。但這些由台灣製造的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在中國組裝的。一名與台灣Acer公司合作的管理人員稱,現在所有人都搬到了中國,凡是相關的企業都遷到了中國,“因為台灣的工資太高了”。

日本和韓國公司也大批進入中國。目前,日本鬆下公司在中國雇員多達7萬人;東芝世界最大的信息技術產品基地基地就設在中國杭州;而韓國的三星已在中國開設了23家分廠,擁有5萬多雇員,其手提電腦已全部在中國生產,該公司在韓國本土生產手提電腦的工廠已於去年關閉。

全球企業向中國的“大遷移”,已在貿易統計上留下“足跡”。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日本一直是美國在太平洋的絕對貿易夥伴,亞洲占美國進口總額的38%。但這種局麵已在去年發生巨變,中國已變成了亞洲占統治地位的貿易大國。盡管美國從亞洲的進口份額仍保持在38%,但自九十年代起,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已激增了1200%。換句話說,如果把“中國製造”的商標換成“亞洲製造”,美國從1990年至2005年的從亞洲的進口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就是在中國變成“世界工廠”後,許多商品變得更加便宜了。

若從這一點來看,美中經濟關係是一種雙贏的相互依存關係。多維社注意到洛杉磯時報早前的一篇社論指出,從中國進口的工業製成品並未阻礙美國經濟的發展。實際上,由於中國央行願意購買美國短期國庫券,才使美國得以透支。對中國發泄不滿的真正原因很可能在於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5年來一直穩步發展這一引人注目的奇跡。

中國很容易成為我們在經濟上發泄不滿的對象:中國是由共產黨統治的;它的貨幣匯率不能自由浮動;中國看上去就像是一台龐大的機器,流水線上的工人們粗製濫造出低成本的產品,推動它朝著世界頭號強國的方向邁進。中國還擁有大約8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在“責怪中國”時,貿易不平衡是一個經常被人談起的問題。隨著北京宣布2005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大幅增長至1140億美元,華盛頓肯定會再次響起一片憤怒的吼聲。美國商務部在遞交自己的統計數據時,很可能會認為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實際上接近2000億美元,因為它會把香港對美國的出口貿易計算在內。

文章說,美國人喜歡便宜貨。美國人很高興能夠在沃爾瑪買到自己買得起的電子產品和家居用品,卻不在乎其中大多數商品貼著“中國製造”的標簽。從中國進口的工業製成品並未阻礙美國經濟的發展。實際上,由於中國央行願意購買美國短期國庫券,才使美國得以透支。這並不像許多美國政治家所說的那樣是中國通貨膨脹的結果。

中國去年讓人民幣升值了大約2%,但鑒於此舉對該國脆弱的銀行業所產生的影響,它不會願意再次這樣做。不管怎樣,沒有任何經濟依據可以令人相信,人民幣升值會對迅速增長的中美貿易產生重大影響。中國與美國貿易的增長是以它與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為代價的。洛杉磯時報說,中國賣給美國的大部分商品都是它用一些進口零件組裝的。經常有人根據貿易統計數據散播一些絕對化的說法,但上述現實令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引述專家的話指出,其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已讓美國變成了“最大的受益人”,其原因很簡單,美國生產一個芭比娃娃需要25美元,而在中國隻需35個美分。對此,中國官方也經常對美國貿易統計數字所顯示出來的美中巨額貿易赤字進行辯護,稱其錯誤地顯示出中國的繁榮。中國商務研究所一名官員指出,“過去幾年,中國所獲得的隻是一些漂亮的統計數字,而美國和外國公司卻都獲得了真正的利潤。”

英國觀察家報2月5日評論說,中國五分之三的出口產品都是由美國、歐洲、日本、台灣和香港企業,而不是由中國本地企業生產的,因為後者缺乏技術和品牌。然而,這種情況並未緩解美國人的不安情緒。正如中國人越來越多地抱怨那樣,“中國製造”並不意味著是中國自己生產的。它是世界上的最終裝配中心,而不是生產車間。

有人認為,中國是下一個經濟和軍事超級大國,因為它是一個共產黨國家。美國最好現在就製止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文章指出,中國經過了連續25年近10%的經濟增長之後,它形成了一個經濟總量高達20000億美元的經濟體。但大多數人卻仍然叫不出一個中國品牌,這些都無關緊要,其雄心勃勃的跨國公司,如聯想、華為、海爾等,按照西方的標準不過是一些小企業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