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萬科周刊》:印度經濟良性發展 20年後可領先中國

(2008-03-24 16:49:23) 下一個
如今,印度似乎已徹底擺脫了其不慌不忙的“印度增長速度”,即2%到3%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長速度,其經濟表現正開始接近東亞的水平。從2005年4月至6月,印度的GDP增長了8.1%,而上年同期的增長為7.6%。 更令人驚歎的是,印度建新廠和設備的國內投資隻及中國的一半水平,外國直接投資也隻有中國的10%,卻取得了這一成就。過去兩年,盡管中國的GDP維持了高增長,但在2003年和2004年,中國將近50%的GDP投資到了國內的工廠和設備上,差不多與印度的整個GDP相當。這一比例超過任何其它國家,甚至超過了中國在中央計劃經濟年代裏自己誇大的水平。證據明顯依舊:中國的增長源自龐大的資源積聚,而印度的增長則來自不斷提高的效率。

微觀經濟學證據也能更清楚地說明印度的情況。印度股市近年來猛漲,而中國的情況則截然相反。2001年,上證指數達2200點,而到2005年時,一半的財富都蒸發掉了。2005年4月,上證指數為1135點。一邊是股市急劇下滑,一邊是GDP年增長超過9%。很難再找出一個這樣的國家,卓越的宏觀經濟表現和慘淡的微觀經濟表現奇怪地交織在一起。這兩種模式的融合是個時間問題。

那麽,為什麽印度在變強呢?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往往都嘲笑印度沒有能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這種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偏執既奇怪又有害。學術研究沒有得出讓人信服的證據,說明外國直接投資與負責的經濟政策、教育投資、健全的法製和金融製度相比,是經濟發展的最佳道路。事實上,人們很容易就能想到反例。20世紀60年代的巴西是外國投資者的寵兒,但巴西最終辜負了他們的期望。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得到的外國直接投資很少,但卻成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經濟體。

經濟試金石並非在於一國能否吸引到大量外國直接投資,而在於該國是否有培養創業、支持健康競爭,以及相對免受粗暴政治幹預的商業環境。在這方麵,印度比中國做得出色。印度出現了一批世界級企業,包括軟件業的信息係統公司(Infosys)、製藥業的蘭伯西製藥(Ranbaxy)、汽車零部件業的巴夏汽車公司(BajajAuto),以及汽車裝配業的Mahindra。它們的出現絕非偶然。

盡管印度的金融體係有許多缺陷,但它卻不像中國的金融體係那樣歧視小型私人企業。信息係統公司就受益於這一體係。該公司由7名創業家創辦,他們都沒多少政治方麵的社會關係,20世紀90年代初,在沒有硬資產的情況下,他們成功地從印度的銀行與股票市場獲得了資金。無法想象一家中國銀行,會貸款給類似信息係統公司的中國企業。

中國賴以成名的世界級製造企業,幾乎毫無例外全是外國直接投資的產物,而非中國本土公司的產物。沒錯,“中國製造”的標簽,仍然比“印度製造”的標簽更為普遍,但在中國製造並不一定是由中國製造。用不了多久,“印度製造”將成為“由印度製造”的同義詞,印度人不僅會從全球化中獲得工資收益,還會把利潤也留在手裏,這可與中國的諸多情況不同。

對印度的悲觀常常都被證明是錯誤的。比如,人們認為,印度的基礎設施達不到中國的水平,因此無法與中國競爭。這又是一個“中國神話”,認為該國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對基礎設施的大筆投資。這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性錯誤解讀。20世紀80年代時,中國的基礎設施很糟糕,但經濟表現極為出色。中國是在經過多年的經濟增長和財力資源積累之後,才建設了它的基礎設施,而不是在這之前。“中國奇跡”的產生,並非因為它有耀眼的摩天大樓和現代化的高速公路,而是因為大膽的經濟自由化與製度改革(尤其是80年代初的農業改革)帶來了競爭,並培育了私人創業家。

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犯了一個代價高昂的錯誤,它建造了許多世界級的設施,但教育投資嚴重不足。中國的研究人員透露,無法念完中學的農村兒童比例大得驚人。與此同時,印度則一直默默地持續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而言,人力資本的質量與數量,遠比實物資本的質量與數量來得重要。看來印度的政策重心是正確的,如果中國不馬上對農村教育進行投資,就可能會喪失相比印度的真正競爭優勢,也就是教育良好的熟練工人,正是這些人推動著製造業的成功。

除非中國著手進行大膽的製度改革,否則印度在今後20年的表現也許會大大超過中國。但如果運氣好的話,印度崛起的最大受益者將是中國。中國將被迫反省自身經濟模式的缺點,並戒除90年代時染上的自滿情緒。80年代時,中國在經濟自由化方麵遙遙領先於印度。如今,它在若幹關鍵的方麵落後了,比如允許更多外國投資和國內私人資金進入金融部門的改革。現在是行動的時候了。

(原載1月31日《萬科周刊》,作者係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國際管理副教授,本報有刪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