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刊:中國國家昌盛, 而民族工業卻正走向衰亡!

(2008-03-24 16:49:23) 下一個
日刊:中國國家昌盛 而民族工業卻正走向衰亡

日本一家有影響的雜誌,日前就中國經濟在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表評論:中國經濟在宏觀上取得了成功和發展,但在微觀上中國的民族企業發展開始達到了極限;中國企業隻是關注使用外國技術,依靠低成本生產產品,而不是全力開發自主技術;中國企業之所以不能發揮獨自性,這是因為中國現在的經濟環境造成的。

這家雜誌告誡說,外資廠家從一開始就在中國市場紮滿了根,發揮著技術和品牌的絕對優勢,而中國企業隻能通過效仿和低價格來與外資企業抗衡,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如果中國的民族企業在國內市場也被外資逼入困境,中國經濟有可能被外資左右。日本《選擇》月刊1月號刊登的這篇文章,題為《中國國家昌盛而民族工業走向衰亡》,要點如下:。

中國經濟從年增長率每年上升進入了維持同等水平或下降的局麵。許多人認為,2004年為9.5%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5年已經降到9%左右。盡管猛踩油門的加速期已經結束,但是作為“慣性”來說,這個增長率也不算低。

表麵上,中國經濟仍維持著非常好的勢頭。的確,中國有收購了IBM電腦部門的電腦大企業聯想集團,有在日本也銷售其商品的家電大企業海爾集團,也有生產的顯像管和彩電居世界第一的TCL集團等。但是,如果冷靜地看,其中許多企業隻是維持著表麵的繁榮和發展勢頭,而實際潛力不大。

不能發揮自主性的理由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日本的索尼公司及本田公司開始由鄉鎮小工廠向世界級企業邁進、迅速發展的時候,兩公司的自主性都非常高,都擁有獨自的技術和產品。眾所周知,索尼公司1955年在世界上第二個使半導體收音機商品化,60年代依靠獨自技術開發並發展了錄音機及彩電。本田公司1959年開始挑戰兩輪摩托的世界最高級別比賽,1961年首次奪冠。通過向更高目標挑戰,不僅提高了技術,同時也提高了本田公司在世界市場上的知名度。

與當年依靠獨自的技術和獨自的商品打天下的蓬勃發展時期的日本相比,今天的中國企業從實力到經營者的誌向顯然都不同。這是因為,中國企業隻關注使用外國技術,依靠低成本生產產品,而不是全力開發關係打造企業形象的獨自技術。中國企業也說自己“在開發獨自技術”,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模仿外資的技術,不過是在應用的方麵使其更加麵向中國市場。

為什麽同樣在經濟高速發展期,日本企業能開發出無與倫比的獨自技術,而中國企業卻不能呢?如果僅僅從民族性中找答案未免過於輕率。若到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去看中國明清時代等中國王朝鼎盛期的工藝品,那就不難知道中國民族有無與倫比的獨自性及製造產品的才能。應該認為,中國企業之所以不發揮,或者說不能發揮獨自性,這是中國現在的經濟環境造成的。

其中最大特點是生產過剩、競爭過於激烈。如果走進大中電器、蘇寧電器等中國的家電大銷售店,彩電、冰箱、手機等各種商品的國內廠家之多會讓你瞠目。中國的國土麵積與美國及西歐差不多,過去因為地區間物流困難,所以,各地區都有許多控製著該地區市場的企業。地方政府也支持這些地方企業,因為它們是地方的稅收來源。結果,從海爾、TCL、美的等大廠家,到那些根本不知名的廠家,都在競相擴大賣場麵積。當然,價格戰也非常激烈。這成了中國產業的頑疾。

疏於對國內企業的“保護”

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期,也曾出現過企業過多、競爭過於激烈的情況。但是日本當時的情況與中國目前的情況有兩點不同。

第一,為在競爭中獲勝,日本企業當時更重視的是在技術和質量上領先,而不是隻關注價格。索尼公司在彩電方麵開發出了單槍三束彩色顯像管,不僅在國內市場上獲勝,而且成為世界市場的霸主。本田公司在世界上首先開發出完全滿足美國環境標準的CVCC發動機,在北美市場上大獲成功。

第二,在日本的製造業從鄉鎮工廠向國內市場的霸主,以及向全球企業騰飛的時期,日本努力關閉國內市場,徹底限製外資的影響力。中國與日本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的50年代及60年代的情況不同,因為全球化,中國不得不在發展中國家也被迫開放市場的時代建立產業基礎。正如中國2001年底加入世貿組織所表明的那樣,中國加緊與世界市場一體化,而不是把保護國內企業放在首位。

這兩個因素相互結合,造就了中國企業今天的這種狀況。外資廠家從一開始就在國內市場紮滿了根,發揮著技術和品牌的絕對優勢,而中國企業隻能以剽竊技術和品牌,通過效仿和低價格來與外資企業抗衡,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既然技術可模仿,企業也就沒那麽大熱情投入財力和人力進行研發。其結果是,中國製造業的研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率平均隻占日本同行業的1/5至1/10。這樣,中國企業也就無法發明出單槍三束彩色顯像管,也發明不出CVCC發動機。

如果想通過模仿取勝,那麽企業隻有一個選擇,就是通過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展開價格競爭。因為各廠家為生存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生產過剩及競相降價也就不可避免。結果,中國企業利潤低,沒有餘力抽出資金進行開發研究。這就是中國有許多摩托車、家電、電腦、手機等廠家,但是都在“沒有利潤地忙碌”“進行沒有勝者的競爭”的原因。

這其中,那些為數不多、總算生存下來並成為大企業的中國廠家,最近幾年都采取了相同的企業行動。那就是通過購買外國企業獲得技術和品牌。聯想集團收購 IBM的電腦部門就是一個典型。同樣,TCL收購了法國阿爾卡特公司的手機部門及湯姆森公司的電視部門,南京汽車公司收購了英國的羅弗公司。中國政府把這種中國企業購買海外企業的做法稱作“走出去”戰略,作為產業政策積極支持。但是,中國企業能夠輕易購買的外國企業及其部門往往無法作為技術和品牌而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因為它們在市場上已經被淘汰,所以才被賣掉。中國企業需要盡早明白,技術和品牌隻能通過自己公司一點點地積累建立起來。

有可能發生連鎖性破產

90年代後期,在進口產品及外資曾占了很大比重的中國市場上,中國廠家的產品迅速擴大了市場占有率。在兩輪摩托車領域,合資生產的本田摩托車和雅馬哈摩托車所占比率都下降。家電方麵,過去鬆下電器及日立在中國的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空調等市場占有率最大,但這個市場逐漸被海爾、TCL、格蘭仕、美的等中國廠家奪走,彩電及音響製品領域內,索尼也不像過去那麽神氣了。在電腦領域,聯想和北大方正等中國廠家迅速搶占了IBM、東芝等在中國的市場。在手機市場,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外資廠家的市場也在被中國企業奪走。

中國廠家在提高成本競爭力和質量、展開銷售宣傳方麵發揮了威力。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知道,這些都是技術已經成熟領域的產品,這不過是即便沒有技術的廠家也完全可以參加競爭領域的局部性勝利。而且,即便是這些技術成熟領域,一旦外資整頓了在中國的生產、銷售體製,把立足點移向新技術領域,那麽包括日本在內的外資將展開猛烈的反擊。

在中國廠家發揮了優勢的彩電領域,隨著液晶、等離子等平板彩電市場的擴大,沒有技術的中國廠家開始被淘汰。盡管中國廠家從台灣及韓國采購顯示屏,也在生產平板彩電,但是因為沒有線路設計及最核心的處理圖像的LSI等技術能力,所以無法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中國有影響的彩電廠家有可能發生連鎖性破產。

在手機領域,隨著手機市場需求向帶照相、能上網等多功能手機轉移,過去在第二代GSM方式的產品方麵表現出競爭力的寧波波導、東方電子、科健等中國廠家,開始表現出劣勢。今後如果開始向第三代的方式過渡,中國廠家有可能再次處於劣勢。

因中國需求膨脹,日本、韓國、歐美企業逐漸認識到,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將決定在全球市場的優劣。同時,因加盟世貿組織,中國政府所保證的市場開放政策及保護知識產權政策逐漸具體化,中國市場在逐步形成有利於外資發揮優勢的環境。

“中國經濟將被外資左右”

本來“改革、開放”政策就是中國經濟出現奇跡般增長的動力,而“改革、開放” 的著眼點是“引進外資、增加就業、擴大出口”。當初中國沒有更深地考慮如何扶植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中國企業,以及如何加強它們的競爭力。戰後,日本的前通產省把“保護、扶植、加強民族產業及民族係統企業”作為政策的頭等大事,在材料、汽車、電腦、半導體等各領域限製外資,想方設法提出對日本廠家有利的政策。在這點上,日中有很大不同。

中國經濟在宏觀上取得了成功和發展,但是在微觀上中國的民族企業已經碰壁,其發展開始達到了極限。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點,在想方設法挽回局麵。在第三代手機方麵,中國想把中國廠家與德國西門子公司聯合開發的TD—SCDMA 方式作為全球事實上的標準規格,就是一個例子。

此外,在過去中國企業通過委托生產等一直發揮強勢的紡織、製鞋、玩具、電子零部件組裝等勞動集約型製造業,因中國沿海地區工資水平提高,電力不足、治安惡化等,外資開始到越南、緬甸、孟加拉國去訂貨。如果中國的民族企業在國內市場也被外資逼入困境,中國經濟有可能被外資左右。出口大國中國的出口中,60%都是外資企業的出口,這個事實反映了民族企業難以發展的中國經濟的本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