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情色和藝術 人性與忠誠

(2008-01-04 10:16:38) 下一個

情色和藝術 人性與忠誠
---色戒雜談

01/04/2008

狐狸葫蘆

"色戒中的李安:一個心靈孤獨有同性戀/虐待/被虐待"
"大陸同胞應該抵製《色戒》的N個理由!"
"《色戒》給漢奸"整容""
"色戒:腐朽的張愛玲,猥瑣的李安"
"色戒的悲哀:三級片藝術"
。。。

看看這些觸目驚心的題目,恍惚回到了曾經那個讓所有人恐懼的大批鬥年代。李安,這位曾經所有華人的驕傲、奧斯卡首位華人最佳導演,到底犯了什麽彌天大罪?

即使是那部屢獲非議以同性戀牛仔為題材的奧斯卡最佳提名影片"斷背山",也沒有到現在這種被人如此口誅筆罰的地步。李安,難道真如很多功成名就的人一樣,走火入魔,墮落了?而色戒,這部威尼斯金獅最佳影片、橫掃七座金馬獎,但飽受公眾(尤其網絡)惡評的焦點影片,到底是怎樣的不堪入目的一部影片呢?

聖誕元旦放大假,終於有空一睹廬山真麵目。157分鍾的影片,從麻將桌上太太們洗牌的閃閃鑽戒開始,采用倒敘方式緩緩展開。。。香港,上海,學校,租界,舞台,珠寶店,刑場。。娓娓道來。李安再次充分展示自己拿手的敘事風格,演繹了一個非常精采又無限傷感的故事。

情色還是藝術?
-------
色情?腐朽?三級呢?讚美漢奸?在哪裏呢???看完影片,回頭再讀那些個義正辭嚴、慷慨激昂的所謂‘電影評論’,不禁納悶。估計其中一半是壓根兒沒看懂,欣賞水平還停留在跟兒子欣賞SHREK動畫片或者看成龍搞笑片的階段吧,另一半或許根本就沒看,道聽途說的YY如同這位,一大堆評論後:“我沒看過色戒也沒興趣看。。”,那還羅嗦這麽一堆,發網絡垃圾比電影票便宜? :D

色戒,跟據張愛玲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講述的是抗戰時期國民黨女特工色誘暗殺汪偽漢奸,但慘遭失敗的故事。整部影片製作相當精湛,絕非國內粗辭爛造、附庸風雅的電影可比。在人物、對話、場景、音樂上都頗具匠心,非常細膩:王佳芝蘸著唇印的酒杯、易先生一再打出的麻將7餅、日本酒館中王佳芝的小曲、放跑漢奸後三輪車上飛揚的風車、懸崖上等待處決的眼神。。。讓人回味無窮。

最受爭議的無非是那些床戲。李安絕對不是個嘩眾取寵隨便浪費膠卷的人,相比同期電影“蘋果”不必要的裸戲,色戒每一場床戲都是對劇情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有的床戲,看不到任何三級片的色情,所看到的隻有“壓抑”、“發泄”、“抑鬱”的沉重:每場床戲的場景、對白各有區別,完全根據劇情需要加入。可惜大陸沒有電影分級製度,上映是刪潔版本,嚴重影響了電影的完整性,並大大愚弄了大陸觀眾的智商。如果你是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也確實認真看了影片,看懂了電影,仍然覺得非常“黃色”,非常“下流”,非常“變態”,甚至居然看出了三級片的快感,你真得給心理醫生打個電話了。

性是男女關係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兩性關係中沒有這個部分,隻能是一個殘缺的關係。但如果說王佳芝放跑易先生完全是應為性,甚至被某些人一再傳頌無聊話“打通女人心的通道是。。。”, 你根本就沒看懂電影。王的心情轉換在電影中多處表達:第一次行動中被同學的鄙棄、失散後在姨媽家寄人籬下的酸楚、在上海無所事事的空虛(王自述,“現在自己覺得什麽有沒有,很空。。。”)、再次行動中內心的煎熬、無人關心的失落、易先生的趁虛而入。。。

湯唯扮演的王佳芝可謂整部電影的亮點。臉上還有babyfat(嬰兒脂肪)的湯唯不算豔麗,非常學生氣,靦腆羞澀,將王佳芝從最初的激情、幼稚到陷入其中的無奈、落漠演繹的相當出色。王佳芝是涉世不深的大學生,裝成富太太,自然舉止小心,言語生澀,但是這也正是吸引易先生的不同於其他油滑世故太太們的最大特點。湯唯的演繹可謂相當成功。湯的王佳芝形象和章子怡在“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青澀很有一比,同屬非常精采的處女作品。

有人說湯唯為藝術獻身,這說法有些嬌情,但能在色戒這部挑戰觀眾欣賞力的藝術經典中精采出演,也算湯唯的造化。


人性與忠誠
------
國家重要還是個人重要?王佳芝放易先生似乎確實是為了她個人的情感而犧牲了國家的利益。影片中,當王佳芝向領導表示自己實在經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領導說:“時刻要記得忠誠!忠誠於領袖,忠誠於黨,忠誠於國家。。。”多麽熟悉的語調。

東方國家向來講究個人服從集體,而西方國家重於先有個人再有集體。幾千年的沉重曆史,讓國人的人性壓製扭曲到了極致。個人永遠是渺小的,永遠隻是集體國家的一個小零件,任何隻顧忌個人的行為都是自私的,被鄙視的。可是,國難當頭,一群男人無力抗擊的時候,把希望寄托在一個弱女人身上的時候,用“忠誠”來說教是多麽的可悲淒慘!

王佳芝不是什麽專業女間諜,也就是個草草受訓的學生;她也不是什麽女超人,就是個普通人。大家記住,任何被神話了的英雄,首先都是人,不是機器,人有情感就可能犯錯,頂住了成功了就成了英雄,頂不住失敗了也就被人遺忘了。電影就是電影,不是記錄片,為了一個電影上崗上線,隻能說明內心自卑不敢正視失敗存在的現實(當然也包括一些借批評惡抄自己的如左權女兒之流。。。之前誰知道Y是誰啊?)

李連傑演個殺手,華人都是殺手?周潤發演個海盜,中國人都是海盜?國人就不能別這麽敏感,拿出一點點自信心?不就是看個電影嗎,累不累啊?

漢奸和其他
------
梁朝偉憑借易先生一角摘得金馬獎影帝,俺到以為他比起“無間道”沒有太多突破,但依靠多年從影的經驗將陰險、壓抑、狠毒的漢奸易先生演得入木三分,尤其普通話大大進步(比藏龍臥虎的發哥強)。梁的漢奸角色惹得不少人大怒,認為過於美化了。估計這些人還都處於好人壞人臉譜化階段,千萬別忘了最大漢奸汪精衛可是個美男子哦,哈哈。

客觀的說,李安的易先生處理和原作張愛玲確實不同,張是女人,對易這種招蜂引碟、占有欲極強的男人非常痛恨,買戒指也是為了討好情人,殺了情人也無惋惜,倒是滿足得意於“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讓人恐怖。而李安作為一個男性導演,對易的刻劃比較柔和,他仍然相信易對王佳芝確實動了感情,所以在買鑽戒和影片結局處理不同於原著,雖然本人更傾向張原著人物刻劃,但李安的改動也算自圓其說,可以接受。

說李安美化漢奸,實在不敢苟同。所謂的人物原形真漢奸丁默村終究下不了狠心殺了情人,可易先生確是毫不留情的大筆一揮,幹掉所有人!李安甚至有易先生嚴刑殘酷審訊犯人的一出戲,但因為過於血腥在影片終審時刪掉了。。。

。。。

盡管文化的差異導致了色戒在西方上映的平庸,但2008年金球獎的最佳外語片提名仍然對李安這部電影的藝術性作出了極大的肯定。

千萬別信GP評論(俺的要信,哈),打破思想的枷鎖,放開自己的眼界,跳出傳統的框框,挑戰一下自己的欣賞能力,看色戒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hanghailijinhai 回複 悄悄話 人性的困惑---- 電影《色戒》引起的思辨

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 徐浩淵


李安的電影《色戒》,引起華人世界強烈的對抗性反應。

叫好的說“《色戒》這部片子藝術上不錯。一個抗日誌士愛上了一個,是人性的表達”;“李安做電影的目的就是追求對自己、自己關心的人性的感觸。”

叫罵的說:“家屬張愛玲出於陰暗心理寫作小說《色戒》…… 李安將《色戒》搬上銀幕,在張氏小說基礎上變本加厲,前所未有地踐踏中國人的道德底線和民族尊嚴。”

我把這些爭論貼到我們網上的心理論壇中,一位中年女性的意見,很是反映了當下白領階層的感受:“在我看來,頹廢奢華和糾纏的情感以及模糊的道德界限,是這個影片觸動我的地方;對我老公來說,他更感興趣的是為什麽刪,刪了些什麽,這個女主角是否性感。”

最終,我的朋友崔衛平——專修電影理論、電影評論的教授,發來自己的文章《人性的,太過人性的》,讓我不禁拍手叫絕。她最後寫到:“問題並不僅僅在於李安的這部影片,而在於接受當下這部影片的語境。它在威尼斯獲獎時遭遇記者及影評家的噓聲繼而被奧斯卡拒之門外,在大陸卻獲得一片讚美之聲,許多人將之奉為極品。在很大程度上,它像一麵鏡子,照出了某種現實生存的精神狀態:當人們開口閉口將‘人性’放在嘴邊,如同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表明他們已經失去了如何對待這個世界的正當眼光和尺度,放棄了自己在外部世界應該承擔的角色和客觀評價;一個人故意萎縮他的外部世界,可以看作是其內心墜落與空虛的表現。不妨去想,今天還有什麽理由將‘性’看作是至高無上、淩駕一切的?

如果說是人性,鄭蘋如那樣一種為國捐軀的態度,不也是一種人性的體現?人的正義感、忠誠、正直不也是人性的體現?怎麽就將這些排除在人性詞典之外呢?再比如,老易的人性及其複雜性,正可以體現在他作為掙紮、如何經受內心的煎熬,而不是另外尋找一個出口,弄得真像那麽回事似的。”

近年來,大凡出現津津樂道醜惡人物、事務的文藝作品,便有人出來用“人性”一言以畢之,給屎殼郎披上件光鮮時尚的“人性”外套,碰不得了。然而,問起什麽是“人性”,為何隻要是反映“人性”的作品就是好的,卻無人知曉無人過問了。為此,我想探究一下到底什麽是人性,文藝作品反映人性的方式,如何影響社會風尚,以至於影響個體人性發展的傾向。

翻開辭海,發現上麵有兩條解釋:

人性

(1) 指在一定的社會製度和曆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2) 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這兩條定義本身和互相之間都存有不少疑點和衝突。首先,在同樣的社會製度和曆史條件下,人的品性是各不相同的。林妹妹、魯大、賈政的品性差異就很大。至於什麽樣的感情和理智是正常的,人們的看法更有天壤之別。同在日偽統治的中國,鄭蘋如以為鏟除是中國人正常的情感和理智,並以性命為代價實踐之;張愛玲則宣稱比愛國學生的陽具更具魅力“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衝掉了”,甚至被槍殺都不要緊,“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這是張氏的正常情感。

再看牛津大辭典對於人性的定義:

Humanity

1, the human race, human beings collectively, the fact of condition of being humane, human nature. (人類,集體即非個體的人,有條件人道的事實,人類天性)

2, humaneness; benevolence.(人道,仁慈)

還是沒有說清楚事情。倒是“仁慈”比較“正常”有了一點衡量方向,至少暗示了殘忍、屠殺、虐待等等是非人性的。然而,把人類負麵的特性排除在人的特性之外,又不符合全部事實和集體特性的說法了。

上世紀80年代,我在美國讀研究生時候,上了一門很有意思的課程——動物行為,其中包括了人類行為。使我第一次認識到,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與其它動物共享很多秉性。例如,除了食與性等生理特性,我們與其它動物還共享對於幼仔的哺育行為、情感聯係,甚至群體規則等等。同時,我第一次認識到,在我們人類獨特具有的品性中,不僅具有因為我們智力發展創造的哲學、藝術、科學等文明產物,人類還具有比其它動物更加殘忍、超乎自然生存邏輯的行為,例如戰爭。

其它動物的殺戮目的很明確,是為了獲取食物,為了維護自身和幼仔的安全,一句話,是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而被迫對不同種類的動物實行殺戮。豺狼、惡虎、大白鯊等猛獸的殺戮,均無例外。在同類之間,除了交配時期爭奪交配權力,或者為了維護居住領地,同類動物並不互相爭鬥,更不會彼此屠殺。人類,則是因為信仰和利益,殘忍地屠殺、折磨同類的唯一物種。易先生不是剛剛被情人王佳芝救了性命,立即將她槍決了嗎?其它動物沒有這樣的特性,更沒有類似納粹迫害猶太人和南京大屠殺那樣的血腥行為。這也是人性的特有部分,殘忍、破壞性的另一個側麵。

中國人“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是偏頗的。大抵因為嬰幼兒對他人沒有傷害與威脅所形成的概念,卻不知那是因為幼兒還不具備傷害他人的能力。而且,所謂“善”應該有與人為善、給予的意思。幼兒隻會往自己嘴裏抓吃食,絕不會天生把食物讓給他人。謙讓的良善舉動,也是後天學來的。其實,人的基因裏攜帶了兩類不同行為的潛質:友善、利他、建設性等正向品性發展的潛質;同時也具有發展負麵品性的潛質,那便是侵略、自私、破壞性的一麵。對於每一個個體,他(她)生長發育的環境促使、允許哪個方麵的潛質發展,那些品質便成為該個體的成人後的品性。希特勒的殘酷,是被他極其殘暴的父親對童年的他鞭笞而培養出來的;莫紮特和門德爾鬆的音樂比起貝多芬的更加優雅、平和,是因為他們沒有貝多芬那樣艱難、貧困的童年環境所致。

既然人性有正、負兩麵,文藝作品必然會反映兩個側麵,關鍵問題是如何反映、站在什麽立場上反映。經曆“文革”歲月,我曾經厭惡聽到人談論文藝作品的立場。總覺得帶有政治宣傳和宗教裁判的色彩。然而影片《色戒》,讓我第一次感到“立場”很重要,立場是不能不被關注的。

我說的不是階級立場,而是人類對於真善美VS假醜惡的立場,對於正義與非正義的立場。一個國家對另一國家的侵略,對那裏的人民的統治、屠殺,在任何時代、任何情況下都是醜惡和非正義的。為了個人利益,討好侵略者,成為屠殺自己同胞的幫凶,永遠是罪惡行徑。歌頌、抑或粉飾這種罪惡的文藝作品,無論它如何高明,對於社會,特別是對於天真爛漫的孩童,都是一種汙染、一種傷害。因為它肯定了罪惡,教人學惡,促使人性殘忍、自私、卑鄙的潛質生長。宣揚醜惡的作品,越高明,就越容易使得受眾不由自主地與作者共享同一立場,小說與電影《色戒》便是這樣的作品。

仔細查看《色戒》的小說與電影是有相當差距的。因為張愛玲與李安的生長背景和創作潛意識動機有著巨大的差異。

張愛玲,出生1920年,沒落清朝官吏的後代,朝思暮想回到社會上層,重享榮華富貴,卻不得。日偽時期,張氏拚命攀上了權貴胡蘭成,不久被胡拋棄。抗戰勝利後,她在社會上自然抬不起頭來。有人說她恬不知恥,我不同意。恰恰因為張愛玲知道傍是恥辱,知道鄭蘋如是英雄,所以才寫了《色戒》,硬是把自己那點見不得人的事情,和抗日女英雄混為一個人型寫出來。短短的兩頁紙,修來改去27年才敢發表。文章中的時間轉換、人物與事件交代變得含混、隱諱,也反映了她嘴上不肯招認,心底卻無法擺脫的羞恥感。她的羞恥心還在於胡蘭成不把她當回事,另有新歡。所以她把這股恨意,用書中的被人追殺來發泄。張愛玲真的想殺胡蘭成一刀嗎?舍不得。因為他送她大鑽戒,讓她覺得他愛她。“愛”這個字在張氏筆下變得肮髒且沾滿銅臭,因為它是和克拉數成正比的。

李安拍《色戒》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李安1954年在台灣出生,大學之後留學美國,很少有中華民族曾經被欺辱、被宰割的感受與概念。通過他的多部影片,李安表達出自身兩種主要的心理衝突:一,作為長子,他選擇的職業不被父親認可;二,婚姻生活中,性愛的極大不滿足。

李安的父親是一位傳統意識濃厚的中學校長,一直為自己的長子李安學業成績欠佳,不能成為一名教授而感到失望。上世紀70年代,從台灣到美國留學的年輕人學工程、醫學、法律、商科是正業。可以落腳美國,回台灣也不乏受人尊敬、待遇優厚的職位。學電影?在老人看來是胡鬧、是玩票。甚之,李安畢業後長年沒有工作,結婚生子後,還靠妻子養活,老人致死都難以了卻這樁傷心事。這是為何在父親去世後不久,李安領取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時,手握小金人,難過地說希望父親能看到這一天。李安希望得到西方世界的認可,從而能夠得到父親的認可啊。事實上,豈止李安,我們國內的第5、6代導演,不是也依靠西方影界的承認,在歐美電影節上得了金獅、金熊獎項,才在國內站住腳的嗎?中國人從什麽時候開始,要靠外國人說好壞來評價自身了呢?

與父親的這番情感糾葛始終深深地壓抑、刺激著李安,使他拍完“父親三部曲”後,在《冰風暴》裏再現他的痛苦與情感衝突。到了《色戒》,他幹脆讓扮演丁默邨的梁朝偉學著自己父親的步伐走路。在李安心裏,丁默邨的主要身份不是,而是讓他又愛又恨的“那個時代的男人”。

影片《色戒》的另一個爭論熱點,又是觀看熱點,即是“性”和“床戲”。在張愛玲的《色戒》中,這部分僅寥寥幾筆帶過,李安卻將此大加發展,借以發泄了自己壓抑長久的性能量。一位支持李安的朋友來信說:“李安是一個非常敏感而且情感脆弱的人。但是他勇敢:他一直不懈探究自己,通過電影表達自己,而且不顧別人如何看待他。他說《色戒》是他中年情感危機中的產物。危機的內容是什麽我不關心,但我能感觸他的脈搏。我覺得,他的性欲一直沒有開發,雖然他對性的渴望極其強烈,但他自己為這樣那樣的道德因素束縛,不敢、不能去追求自己真正想得到滿足。他一直沒有停止掙紮。《色戒》讓他解放了。”

同意朋友的看法。我看李安的《斷背山》,已經感受到李安的性壓抑,和他的掙紮。《色戒》則讓我確認了自己的想法。

李安是個坦誠、單純的人,他對自己居家男人和夫妻關係的訴說(見《南方周末》專訪李安),讓人覺得他和妻子的關係像是乖兒子與嚴厲母親相處。在這樣的夫妻關係中,性愛是難以得到舒展的。常年被壓抑的情欲容易變得激烈,甚至變得暴力。我看《色戒》是大陸刪節版,不知道被刪掉的部分如何發展。但就存留的鏡頭,丁默邨把王佳芝猛然摔到牆上、打翻在床、騎在背上的鏡頭,已經很暴力了。健康正常的女性不會喜歡如此被人對待,除非她有被虐待的病態性傾向。而李安卻由此宣泄了自己:他拍完兩段床戲後抱頭痛哭,梁朝偉不得不上前安慰。

我認為表現性關係和裸體的作品可以很美,也可以很醜。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90年代的法國影片《情人》,根據法國女作家的同名小說改編,梁家輝在其中上演全裸的床戲,影片拍得實在淒美動人、品味一流。相反,大多數美國影片的這些部分拍得猥褻、低俗,常常是男演員還打著領帶,就把女演員的衣服扒光,兩人假模假樣地在那裏大呼小喊,造作得令人作嘔。不少歐洲影片,即便拍攝全裸,還是呈現一種真誠的自然美,讓人看得感動、享受。相信16歲以上的青少年觀看這樣的影片,受到的是美麗的愛情教育,從而對淫穢下流的東西才具有了分辨力。人類的性愛原本是美的、健康的行為。如此的人性部分,假如能夠從觀念的壓抑和利益的驅動下解放出來,是人自我享受與升華的重要內容。

回到《色戒》,我同情大學生要求“禁演”的呼聲,卻不同意禁演、刪節鏡頭的作法。假如我們也能把影片按照觀眾年齡分出級別,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各方麵的評論聲音在各種媒體出現,難道還怕“真善美”鬥不過“假醜惡”嗎?假如我們的影視和評論環境更有包容性,營造文化藝術百花齊放的春天,我相信人性中美好、仁愛、建設性的潛質,便有了良好的生長條件,那將是多麽令人向往的景象啊。




( 本文為作者徐浩淵博士的個人觀點及版權權益,不代表任何機構和組織的立場和知識產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