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語-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ZT

(2007-05-25 17:43:27) 下一個
海外華人子弟經常抱怨說,漢語難學。漢語是不是真的難學?漢語是不是最難學的語言?在英語和法語中,有這樣的成語:難的象漢語一樣。許多海外華人子弟也經常抱怨說漢語難學。漢語到底是不是象人們說的這樣難?漢語和其它語言相比,到底有沒有優勢?實際上,隻要我們經過一番係統的比較,就不難發現,漢語並不是象人們傳說的那樣“冥頑不化” ,而是一種靈活的語言和書寫係統。在社會變遷很快的今天,漢語不但沒有落伍,而是表現出比其它語言更強大的生命力。先從口語方麵來說。漢語是獨立音節係統,讀音簡便,規律性強。同一範疇的詞匯表現形式基本上相同。英語和法語都是多音節係統,同一範疇的詞匯,長短發音各不相同,這就為學習和應有帶來不少麻煩。這一點在數字上表現得最為突出。我們試比較在三種語言中,從一到一百基本數字的表達形式。漢語: yi, er, san, si, wu, liu, qi, ba, jiu, shi, shi yi, shi er, shi san, shi si, shi, wu, shi liu, shi qi, shi ba, shi jiu ,er shi , er shi yi, er shi er, er shi san, …英語: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 twenty-one, twenty-two, twenty-three…法語:un, deux, trios, quatre, cinq, six, sept, huit, neuf, dix, onze, douze, treize, quatorze, qinze, seize, dix-sept, dix-huit, dix-neuf, vingt, vingt-et-un, vingt-deux, vingt-trois…由上麵的比較可以看出,漢語在構詞方麵具有嚴格的規律性,而英語和法語,雖然也有一定的規律性,但變化頗多。從一到十,是基本數字,我們暫且不去比較它,從十一開始,英語和法語的混亂就看出來了。而且,法語的數字詞匯最多隻到六十,六十以上的數字就需要組合了,(這大概是法蘭西民族古代是遊牧民族,一群羊有六十個已經算不少了,數到六十也就夠用了吧?) 這使得法語的大數字極其難念,比如,99,在法語中的表達是四個二十加一個十再加一個九。西方語言基本數字讀音和構成上的複雜,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遇上不少困難。我們從小就熟悉的乘法口訣、珠算口訣,在英語中和法語中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首先在這兩種語言中,每個數字的發音長短不一樣,構詞規律又不用一樣,即使編出一個口訣,既不對仗,又不押韻。比如: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漢語音節數一樣,讀起來很押韻。而用英語表達是這樣的: eight times nine is seventy-two, nine times nine is eighty-one. 用法語表達是: Huit fois neuf égale soixante-douze, neuf fois neuf égale quatre-vingt-un. 沒有辦法,隻有死記硬背。也許這也是中國小學生的數學比西方人靈光的原因之一吧?在大數的表達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中國人的祖先發明了個,十,百,千,萬(104),億(108),兆(1012),京(1016),這些表達大數的字匯和方法,使得我們不論多麽大的數字,都能一口氣讀出來,隻要你把數字每四位劃成一節。比如987654321987654321這個數:可以這樣分節,98,7654,3219,8765,4321,從後麵數,第一個逗號代表萬,第二個逗號代表億,第三個逗號代表兆,第四個逗號代表京。讀起來就是:9十8萬,7千6百5十4兆,3千2百1十9億,8千7百 6十5萬,4千3百2十1。而英語表達數位的詞匯,是thousand(103), million(106), billion(109), trillion(1012),quadrillion(1015), quintillion (1018) 。因此,英語數字需要每三位分成一個小節。987654321987654321分節後是:987,654,321,987,654,321,讀起來是: Nine hundred eighty-seven quadrillion, six hundred fifty-four trillion, three hundred twenty-one billion, nine hundred eighty-seven million, six hundred fifty-four thousand, three hundred twenty-one.英語由於是三位一節,分節比漢語多,讀起來也就複雜許多。法語也是同樣的表達方式。可以看出,西方人在表達數字的時候,每三位分成一個小節,目的是方便其閱讀。而每四位分成一個小節,則符合漢語的閱讀規則。奇怪的是,在國內的數學教學和媒體上,仍然直接沿用西方的習慣,把本來很簡單的事情搞得很複雜。值得高興的是,國內的學界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近來小學數學中,已經開始使用四位分節法,希望這股春風早日吹到會計界,因為財務上是使用大數最多的地方。從語法上看,英語和法語都屬於羅嗦式表達。也就是說,英語和法語強調句子成分在性和數上的呼應和匹配。我 是 學生。我們是學生。I am a student.We are students.Je suis étudiant.Nous sommes étudiants.在漢語中,隻需要在主語“我們”一詞上表達出其“數”就行了。至於我們是男性,女性或者是兩種性別都有,並不重要。同時,句子的動詞並不需要隨主語的性數發生變化。在英語和法語中,數的變化已經在主語上反應出來,在動詞和賓語上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實屬羅嗦。所以,這兩種語言都是redundant語言。好在上麵這句話沒有牽扯到主語的性,否則,麻煩就更大了。從邏輯上講,一個句子的謂語是句子的主要成分。既然是主要成分,就不應當隨便變化,如果需要變化,變化不重要的成分就行了。然而西方語言反其道而行之,偏偏是句子的主要部分變化無窮。法語的動詞變來變去,實際上也僅僅是為了完成一個小小的任務,那就是把主語的動作,性質狀態表達得更為清楚一些。而漢語通過主語的變化,配合幾個副詞,就完全可以實現這個功能。英語和法語複雜的動詞時態,到了漢語中,隻需要三個助詞就能完成:著,了,過。著三個小詞,其功用和勝過一本語法書。不論是西方人和是中國人,普遍認為漢語比較難學的地方就是方塊漢字。孰不知,這方塊漢字正是漢語的精華所在,是拚音文字所望塵莫及的。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兩維圖像,都有一個特殊的形狀。而拚音文字由於主要用於記錄讀音,從構造上來說是一維的。毫無疑問,一個二維圖像所表達的信息量遠遠超過一維圖像。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很多時候並不需要認真地去辨別每一個字符,而是從大體上把握。漢語的二維圖像更便於快速,粗略辨別,使得閱讀速度可以高於西方文字,我們在看電影和電視上的字幕的時候,方塊漢字的優點就一下子反應出來了。漢字的信息量高於拚音文字,搞過翻譯的人有經驗,1000個漢字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致等於1200~1500個英文單詞所包含的信息量。漢字是兩維圖像的特點,使得漢字在腦子中的記憶特別深刻,一旦學會就不容易忘記。日本的學者曾經做過實驗,那些年老癡呆的人很容易忘記羅馬字母和假名,唯一能夠記憶不忘的就是這種獨立的,既包含讀音又包含意思的漢字。漢語的詞匯發展方向是增加文字的內涵,而西文發展的方向是增加其外延。也就是說,當生活中出現一個新概念的時候,漢語隻要從原有的字庫中拿出幾個字,就可以組成一個很地道的新詞,而不需要去創造新字。比如,激光,電視,等等,數不盡數。而西文就必須重新發明一個新詞,這使得西方的詞典要不斷地更新,人們的語言也在不斷地變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漢語基本上沒有創造過新字,反而是棄用了許多生僻古奧的字。所創造的新字,也僅僅是諸如化學和物理中幾個很特別的名詞。而西方人所創造的新詞就數不勝數了。漢字反應了中國人的思維邏輯。中國人的思維邏輯是從大到小,從上到下,從外到內,從係統到局部。比如,寫地址,中國人是先寫國家,省,市,街道,門牌,再到收信人姓名。而在英文和法文中,是先寫收信人姓名,再到門牌號,街道,城市,省,國家。假如你是一個郵電局的職工,你認為那種地址寫法更有用呢?顯然是中國人的寫法。如果你在加拿大皇家郵局工作,分揀郵件,你所需要知道的第一個內容是寄達國家,如果是中國,就投到中國郵筒,如果是日本,就投到日本郵筒,至於收信人是中國的那個省,那個縣,那條街,收信人叫張三還是李四,對這個工作人員來說,都是無關的信息,但是,按照英美習慣,他不得不從收件人看起,最後才能看到他所需要的國家信息。西方人的邏輯還反應在形容詞的使用方法。在法語中,形容詞一般放在名詞之後,而在漢語中,形容詞放在名詞之前。按照法語的邏輯,名詞是主要部分,所以要放在前麵;形容詞是次要部分,所以要放在後麵。而按照中國人的邏輯,一個物件本身並不重要,關鍵的是是個什麽樣的物件,比如說石頭,石頭遍地皆是,關鍵的要說明是個什麽樣的石頭,是頑石,還是玉石,所以,要把形容詞放在前麵。中國人的邏輯還反應在漢字的書寫順序上。寫字要從上到下,從左向右,從外到內。這樣的次序一旦學會,就固定在了人的大腦中,終身受益。漢字中所表達的邏輯,也反應在漢語詞匯的構成上麵。使得漢語詞匯的係統性和規律性極強。比如,車,是一個係統的概念。凡是有輪子,能夠在地上行走的都是車;在這個大的概念範圍內,又分成火車,汽車,自行車,手推車…學生隻要一看到車這個字,就知道這個詞的大致意思了。一次過可以學會所有的車。再比如,花,有梅花,菊花,牡丹花….而在西文中,這種係統性和規律性就差得很遠了。這些詞在英語中,分別是Train, automobile, bicycle, pushcart, 但從結構和讀音上,你無法看出它們之間有任何聯係,你必須一個一個地單獨記憶。漢字的構詞具有嚴格的規律性,在字的構造上也有嚴格的規律性。從木,樹,林到桌,椅,都有一個基本的元素,那就是木,因為所有這些物件都是用木材製作的。而江,河,湖,海都離不開一個水,一看到這個字,你就知道它和水有關,單憑著直覺,你也猜出個八九不離十了。筆者曾經用這種方法教一個巴基斯坦朋友認漢字,當他知道漢字這個特點之後說,原來漢字是這樣容易學習!反觀國外現在的漢語教學,不教學童漢字,反而去教拚音,避重就輕,削足適履。由此更想起幾十年前對於漢字是否走羅馬化道路的爭論。有些人當時就杞人憂天,說如果中國不走拚音化道路,就無法適應電腦化和數字化的需要,就要在技術上落後於西方,雲雲。科學技術是有強大生命力的東西,人總可以改變技術,讓它服務於原有的東西,而沒有必要改變原有的係統,去符合新的技術水平。實踐也證明,技術的進步遠超過人們的想象,電腦不但能夠處理漢字,並且處理的很好。為了使語言的表達更為準確細膩,東方人和西方人采用了不同的戰略。西方拚音文字由於字匯的功能是記錄讀音,本身所包含的內涵少,就極力在語法規則上做文章,通過變換動詞的形態,使得語言可以表達更為細致的內容。而漢語由於方塊字本身所包含的內容已經很豐富,語法規則就相對簡單。把幾個漢字放在一起,通過簡單的動詞變化,就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境。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1. 中國隊大敗美國隊。2. 中國隊大勝美國隊。3. 中國隊打敗美國隊。4. 中國隊打勝美國隊。上麵四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相同,但意境各不相同。這就為漢語的表達方式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漢語中沒有複雜的動詞變位,性,數,時態,語氣等語法範疇,但在詞匯上的難度確實高過拚音文字。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場合所表達的內容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拚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相比,各有難點,也各有相對容易的地方。如果一味說,漢語很難學,就不符合客觀事實了。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經濟和文化水平的發展,漢語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會迅速提高,國外人士學習漢語的熱情也會逐漸高漲。中國的語文教學專家們應當研究漢語的特點,製定出一套適合漢語學習的教學方法,而不是迎合西方人的習慣,用拚音來代替漢字。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