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水汙染!劣質水!中國正背水一戰(圖) 僑報
大洪水!水汙染!劣質水!水,正在成為這個夏天中國最熱的話題。
開閘泄洪的王家壩昨天成了世界媒體眼中最熱的一個中國地名。過去兩天的強降雨使淮河出現全流域性洪水。而南方數省在最近三周接連遭受暴雨洪水襲擊,中國官方最新統計顯示,長江上遊與淮河流域七省2700餘萬人受災,其中101人死亡,26人失蹤。
在此之前,相繼在太湖、巢湖、滇池、蘇州環城河暴發且有可能在珠江上演的藍藻事件,讓中國人開始嚐到“水汙染”的惡果。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指出,藍藻暴發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界氮磷循環的改變,即來自沿岸企業的大量排汙。
如果說前者屬於“天災”的話,那麽後者則可以說是“人禍”無疑了。至於人禍如何轉換成天災、天災又如何加劇了人禍的故事,看看中國漫長的與洪澇幹旱抗爭的曆史,似乎總沒有走出這個周而複始的怪圈。
江蘇無錫黿頭渚風景區工作人員正在觀察藍藻情況
眼下,天災和人禍似乎又在相互轉化。官方環境監測總站在今年1月至4月對中國地表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河流的多個地段及其流經的城市水質汙染相當嚴重。其中海河和淮河流域幹流和支流的67個斷麵、黃河支流渭河的渭南市、淮河支流沙潁河的周口市監控斷麵的水質均為劣Ⅴ類。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Ⅴ類和劣Ⅴ類水質不僅對人體有害,甚至喪失基本的生態功能。而中國環保機構數據卻顯示,2006年,中國七大水係Ⅴ類和劣Ⅴ類水質占26%,當局重點監控九大湖泊中,整體水質為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驚人地達到七個。
中國在最近三十年來所創造的經濟奇跡,在讓海內外華人引以為豪、令全球感到震驚與艶羨的時刻,這個提前到來的代價實在令人無奈、憂慮、沉重、憤怒……今天的中國,正麵臨一場艱難的、涉及到千秋萬代子孫利益的背“水”之戰。
權威資料顯示,中國目前淡水資源總量2.8萬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6%,但人均隻有2300立方米(除被汙染的水體,恐怕連此數都達不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加拿大的1/50,名列世界121位。中國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13個國家之一。而今,當水汙染正伴隨工業化的高速推進而從支流向幹流、從城市向農村、從地表向地下、從陸地向海洋蔓延時,當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城市缺水,13億人中有8億人的飲水安全受到威脅時,環保已成中國經濟發展“不能承受之重”。
其實,中國要打的何止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背“水”之戰。麵對各地“重發展、輕環保”及“治理速度趕不上汙染速度”的現狀,連國家環保官員都感慨:企業對環保有“三不怕”——不怕環境監察、不怕行政處罰、不怕有損百姓;而地方政府竟“三不查”——百姓不上訪不查、媒體不揭露不查、高層不批示不查!
環太湖地區,這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創造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蘇南模式”的蘇州、無錫、常州,曾是何等榮耀、令人矚目?當地政府曾宣誓蘇南“決不走西方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工業化老路”,今天似乎已成黑色幽默。連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也坦率直言:藍藻事件全麵顛覆了蘇錫常全麵小康的成果,“是我們在向大自然還債”。因此,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發展轉型,絕不應成為空泛的政治口號,而要具有前瞻性、從容地解決眼下的危機、少向大自然付代價,就必須從司法管製、行政處罰、道德約束、文明教育等入手,舉全社會之力,亡羊補牢、隻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