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單身報告:人人都是心靈上的單身

(2007-06-01 13:24:58) 下一個
中國單身報告:人人都是心靈上的單身

  57 年前,中國擁有了第一部《婚姻法》,中國結束了一夫多妻製。57年後,中國擁有了高速增長的城市化率、GDP和離婚率,“第四次單身潮”與“80後離婚潮”同時到來——中國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生活突然增加了新的選項:單人房,雙人床;亞婚姻,偽單身;一結婚,便離婚;簽訂婚前財產協議或單身協議……

  一次以婚姻觀念的變化為表征的生活方式的變革已經發生:隨著社會上單身族群數量的增加,單身已不完全是一種被動無奈的讓步,很多時候它甚至成為了許多人主動選擇;無論未婚或者已婚,無論青年還是中年,獨身與否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慢慢超出了婚姻的範疇而成為一種獨立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新觀念隨著全球化和經濟增長洶湧而來,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生活有了更多的選項。

  一次關於中國婚姻觀念的蛻變其實遠未完成:未婚者聲稱自己不屑結婚,已婚者聲稱自己仍擁有“單身的心態”。對圍城外的人來說,單身是男人與女人戰爭的開始,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單兵作戰;對圍城內的人來說,單身可以是一種心靈深處的向往,也可以是一次隨時動身的旅行。

  也許我們暫時還不能確切地回答“一個單身時代是不是幸福而自由的時代?”這樣的難題,但我們希望,我們針對中國16個城市1024名普通單身男女所做的調查,能夠相對清晰地呈現出目前中國人選擇的真實麵貌。

  歡迎來到無害的單身時代。

  2007中國單身報告

  導語:人人都在這個單身時代的戲劇性之中,人人都可在心靈上保持單身。愛情如房價般高企,婚姻風險甚於股票,在這出時代的單身劇中,所有的單身者都必須選對角色,然後前去冒險。

  2007年,更多的人正遭遇婚姻的不良路況,幸福出現交叉路口:繼2006年各地的“第四次單身潮”和“第四次婚姻革命”後,2007年的黃金周離婚潮、80後“閃婚+閃離”的遊戲態度,無疑增加了中國的單身人口。歡迎瀏覽ddhw.cn

  離“光棍節”還有160多天,但“人人都是心靈上的單身”的自由時代已經到來。從邏輯上說,每個中國人都隻有單身或非單身兩者選擇;但從心靈來說,愛情的獨孤求敗者、偽單身者、亞婚姻者甚至幸福家庭擁有者,皆可保有“單身的心態”。在失去道德譴責的時代劇中,單身可以理解為男人與女人戰爭的開始,也可以理解為不過是一次探索人生的角色扮演。

  自由行者

  2007年,單身人士選擇的是“單獨”,而不是“孤獨”。更多城市在興建新地鐵線路,更多人搬到城市郊區。這些年輕的、城市的單身貴族和單身庶民,繼續著為了得到夢想而失去夢想,為了得到愛情而失去愛情的生活走勢。

  一個人炒基金養老、買小戶型公寓省錢、在堵塞的馬路中開時速2公裏的小排量汽車……年輕人崇尚生活“簡約主義”,把7-11當餐廳、家務被盡量精簡、雇傭鍾點工,對他們來說,台灣7—11便利店的電視廣告歌《單人房,雙人床》非常適合其生活理念。在《新周刊》較早前執行的一次《單身生活質量調查》中,專家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單身正是社會發展而為人們提供的一種“單人的自我享樂模式”。

  老舍在《離婚》裏麵寫過:“革命青年一旦結婚,便會老實起來。”2007年,這個觀點已經不合時宜——單身優質生活的願景正成為中國時尚雜誌的封麵,更多的中國年輕人開始逃離婚姻。2006年,從上海、廣州、南充、長沙等地開始,“80後”的年輕夫妻暴露出婚姻脆弱的問題,“閃離”現象有蔓延趨勢。日本流傳一種“因激情而結婚,因經濟而離婚”的說法,在中國,這些年輕人則成了“因激情而結婚,因脆弱而離婚”的代表。

  根據鄭州市金水區婚姻登記處的陳香蘭結合生活經驗對年輕人的一個判斷,“結婚不到一年便離婚者,已占到離婚族的1/4還要多”。北京市閔行區法院已經開始總結“80後”離婚現象,結合法官的分析,在父母家蹭飯的獨生子女們都是高危人群,罪狀是“以自我為中心、社會經驗不足、生活料理能力差、缺乏忍耐和包容、啃老、對感情的幻想多於現實”,因此,“在婚姻生活中難以擔當好一個丈夫或妻子的角色”。

  “50 年代離婚,多為包辦婚姻;60年代離婚,多為階級成分;70年代離婚,多為路線原因。”這段順口溜顯然應該接上一句:“80年代離婚,因為搞不清結婚原因。”在60、70年代生人看來,不少“80後”的婚姻茫然不知所措,沒有安全感,但由於大多沒有什麽財產可以分割,也沒有子女撫養的問題,屬於注重自我享受、婚姻的“自由行”一族——他們的單身現象是這個時代的投影。按曾被控“有傷社會風化”的蘇格拉底的說法,結婚或獨身,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反正肯定都會後悔。

  追問者

  2007 年,河南一位44歲的妻子因為嫌丈夫(已有20年使用期)買的豆芽長得有點兒粗,便拉著丈夫去離婚(但不到10分鍾又複婚)。在原因一欄,他們填上了“性格不合”這個抽象名詞——逃離婚姻的中年人越來越多地成為《中國式離婚》的目標觀眾,他們已經消除了對離婚的恐懼,信奉海倫·羅蘭的話:“戀愛是追求;婚姻是追打;離婚是追問。”

  “當 ‘合夥’的預期收益超過保持獨身或繼續尋找配偶所擔負的成本時,個人便會選擇結婚。”諾貝爾獎得主加裏·S·貝克爾如是說。那麽,離婚者或許隻是想改變和生活的交易方式——婚姻市場的資產重組頻率正在加快:雖然共有家庭可以獲得規模經濟,但愛情如房價般高企,婚姻比股票風險還大,更多人考慮在被套牢前趕緊平倉。芝加哥街頭的廣告牌說“生命苦短,快離婚吧”;中國的熟男熟女則說“離婚是對不良資產的剝離”。

  逃婚者要達到目的並不複雜:烏幹達人隻需殺掉一頭牛;尼泊爾人隻需在伴侶枕頭下麵放上兩顆檳榔;沙特人隻要對著配偶連說三聲“離婚、離婚、離婚”,就此分手。而2003年10月後,新的《婚姻登記條例》實施後,中國人隻要帶齊了身份證、戶口簿、結婚證,離婚的過程不會超過20分鍾——廣州一對“衝動夫妻”45天就離婚兩次。

  逃婚者要考慮的問題卻很多:為了離婚,傳媒大亨默多克付出了14億歐元,政治捐款人薩珀斯付出了10億美元,而軍火巨商卡舒吉則付出了7億歐元——對已婚的中年中產來說,單身無疑是一件奢侈品,他往往要削減多至50%的資產,來換取虛無縹緲的自由。不是人人都如切爾西的老板,離婚背後有總統普京授意,離不離沒有懸念。

  五一黃金周期間,上海、廣州等地都出現了離婚小高潮。在廣州市天河區,離婚需要預約,排隊有時需要一個月。“與一個好女人的結婚,你是在暴風雨中找到歡迎瀏覽ddhw.cn了避風港;和一個壞女人結婚,你是在港中遇到了暴風雨。”婚姻存在風險,膽小慎入;中國人顯然已經提高了抗災能力——正如一篇關於“離婚潮”的文章所言: “100年前,康有為說,男女之事,但以徇人情之歡好;100年後,《中國式離婚》中的劉東北說,婚姻法應明確規定,婚姻期限不應超過三年,好了再續三年,不好拉倒。”

  精神單身者

  2007 年5月,《法製晚報》的記者從北京的法院及民政局管理處的2006年離婚的數據中分析出一個結果:“三年之癢”已經取代了“七年之癢”。根據法院判決的離婚案例,他們發現2005年北京理由排行第一的是“外遇”,而2006年北京離婚理由最多的,變成了“家庭生活瑣事”。

  《單身公害》的流行歌把“單身公害”唱成網上流行語,已婚人士完全可以通過“批判”單身者找點樂子,但在單身潮中,他們並不僅僅是旁觀者。當愛情與婚姻被視為二律背反時,當鎮海民政局發現“網絡”和“經濟”成為婚姻的兩大“殺手”時,更多已經結婚的人存在“單身心態”——周末婚姻、法式婚姻(分房而睡)、偽單身、亞婚姻、試離婚……他們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婚姻的擁有者,也是精神上的單身者。不妨認為,他們也是愛情的投機主義者。

  價值觀已經改變,正如《現代都市的單身群落》一書的發問:“一種與傳統的遊戲規則相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猶如生命力極強的熱帶藤狀植物,枝葉茂密地在我們的周圍無限製地蔓延開來——掙脫了婚姻紐帶之後,男人和女人將怎樣生活?”

  “如果說隻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麽也隻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恩格斯的名言經常被簡化為“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更多 40歲以上的中產階級結婚的時候,沒有這個好分好合的自由時代,在對閃婚閃離的“80後”身上進行著想象和教育時,他們亦無法保證自己的心靈不會出軌。也許,這也是一種心態:F40暗中羨慕F4。

來源: 新聞周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