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重新評價斯大林
(2007-06-17 10:17:23)
下一個
俄羅斯重新評價斯大林
作者:佚名
近年來,俄羅斯學界和民眾湧現一股重新評價斯大林的思潮。2003年3月5日,在斯
大林逝世50周年之際,這股思潮達到一個高峰。
2002年1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即將訪問波蘭之前接受波蘭記者采訪,應邀回答有關
斯大林在俄羅斯曆史上的功過時說道,“斯大林是一個獨裁者,這毋庸質疑。但問題
在於,正是在他的領導下蘇聯才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這一勝利在很大程度上
與他的名字相關聯。忽視這一現實是愚蠢的”。可見,目前俄羅斯對斯大林的評價已
經引起了相當層次、相當範圍的關注。
蘇聯解體以來,圍繞斯大林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但這一次的特點,正如《消息報》
指出:“在人民領袖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際,為他恢複名譽完全成為有組織的行動。
”同時,如果說過去對斯大林的情感主要在老一輩人中,現在呈現出向俄羅斯年輕人
轉移的傾向。俄羅斯共產黨對此觀點十分鮮明。早在1999年12月21日,俄共領導人久
加諾夫拜謁斯大林陵墓時的講話,對斯大林評價就有一個新的高度。他說,斯大林不
僅是20世紀俄羅斯史,而且是整個俄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國務活動家。2003年3月3日晚
,俄共在莫斯科“巴庫”電影院舉行紀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活動,整個晚會響徹歌頌
斯大林的歌曲。人們紛紛表示:“不準玷汙曆史”,而把斯大林時代的大清洗隻是看
作是“過火”行為。甚至有人建議“克隆斯大林”。俄共領袖久加諾夫在會上說道:
“我們每個人都很清楚:我們沒有完成斯大林的遺訓——保住蘇聯這個偉大的國家。
但我確信,無論發生什麽情況,勝利都將屬於我們。因為我們的國家不可能沒有社會
主義和蘇維埃政權而存在。”
但據最近的統計,重新肯定斯大林的已經不局限於共產黨(占該黨被調查者75)。最
多的是自由民主黨(占該黨被調查者83),在親總統的俄羅斯政權黨“統一俄羅斯”
中,肯定斯大林的也占到被調查者58。2000年6月10日,《真理報》、《消息報》等
多家報紙報道:“統一俄羅斯”諾夫戈羅德分部在當天會議上,把其報紙《我們的時
代》主編阿·維諾格拉多夫開除出黨,因為他一個月前在報紙上發表攻擊斯大林的文
章,“犯了政治錯誤”。甚至在右翼黨派“蘋果”黨,肯定斯大林的也占41。
至於俄羅斯民眾在這方麵的觀點,據國際文傳2000年4月21日《Итерфакс》
統計,在問卷調查中,對俄羅斯20世紀最有影響的政治家評價,占第一位的是斯大林
(占被調查人中11),其次是列寧,占10,普京占第三位6。2003年3月26 日,俄羅
斯著名民意調查機構“羅米爾”(ROMIR),就斯大林逝世50周年進行民調,發表題
為“斯大林——這條‘暴龍’又活了?俄羅斯人的看法”的調查結果。文章寫道:“
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斯大林並沒有死,而作為一個偉大的受尊重的所謂‘暴君’活
著。而且對他的愛不象以前那樣是僅僅來自‘人民’方麵,而是來自廣大‘群眾’。
高達57的人對斯大林在俄羅斯的作用是肯定的,隻有34的人持否定態度。兩者人數的
比例約3比2。”
那麽,俄羅斯為什麽會出現重新評價斯大林的熱潮,是什麽原因促使發生這樣的變化
?
一、重評斯大林背景
1、這是當前俄羅斯存在的深刻社會危機的反映
2003年3月5日,俄羅斯舉行“我們怎樣認識斯大林”圓桌會議。參加者有俄羅斯“發
展研究所”基金會主席維克托·米利塔列夫、著名政治家齊普科、莫斯科大學哲學人
類學教研室副主任弗·吉列諾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阿·涅克列薩、“歐亞
黨”領袖阿·杜金等人。弗·吉列諾克教授認為,今天俄羅斯的社會秩序的混亂、生
活普遍不穩定“未必能和10世紀相比”。齊普科教授指出:“今天俄羅斯年輕人對斯
大林主義興趣的增長和試圖重新評價曆史……是俄羅斯現實存在深刻的社會危機的反
映。可以說500年來俄羅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衰弱。俄羅斯的年輕人比其它人更尖
銳感受到國家的衰落和混亂,在他們中間產生了強烈的希望國家強大、民族複興的感
情。在這樣的條件下有了對斯大林的向往。”
2002年出版了由紮格拉維耶寫的《給斯大林說句話》一書。出版社介紹該書時寫道:
“今天的俄羅斯無論是左派或者右派對斯大林的興趣都在日益增長,這是由於國內悲
劇性的生活狀況引起。俄羅斯在遭受貧窮,人民因此把視野轉向蘇聯曆史光輝、強大
的一頁和它的領袖斯大林。”
近年來俄羅斯國際地位日漸式微也使他們懷念斯大林時代的俄羅斯大國地位。《消息
報》指出,隻要扼住俄羅斯的咽喉的手沒有鬆開之時,斯大林就會在所有人的心中活
著。
2、斯大林牢固地和“穩定”、“秩序”這兩者連在一起
莫斯科大學教授弗·吉列諾克認為,在任何曆史階段俄羅斯民眾都希望社會和秩序的
穩定,而在他們心目中的印象,斯大林牢固地和“穩定”、“秩序”這兩者連在一起
。可以說在俄羅斯,隻要存在對秩序的需求,就會產生對斯大林主義的強烈需求。他
特別強調,這是由於其中內在邏輯因素的作用,尤其是現在恢複傳統價值觀念:家庭
、信仰、祖國的時候。如果借口全人類或者文明社會的價值觀使家庭、信仰的觀念消
失;借口所謂的“改革”而使國家的概念消失,那就特別需要加強斯大林主義。要實
現現代化必須使秩序製度化,就需要相應的權威,俄羅斯特別需要嚴厲的整頓秩序的
機構。
2003年2月27日,基裏爾·亞基梅茨在“斯大林先生萬歲”一文寫道:“目前20歲一
代的人更希望國家強大和有秩序,而這些恰恰是現在的俄羅斯所缺的。對這一代人,
蘇維埃政權和斯大林在其心目中是不壞的象征,如果曆史地看,蘇維埃政權在俄羅斯
曆史上是光榮的時代,而斯大林則是最後一個偉大曆史人物。那時候國家是強大的國
家,領袖們都是天才的管理者,在國家如此有效率的建設中,有所犧牲是不可避免的
。”
戈爾巴喬夫在當上蘇共領導後,曾經猛烈批判“斯大林的集權體製”,提出代之以“
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結果造成蘇聯社會和思想的混亂無序,導致蘇聯解體。經
過這些年苦難的教訓,俄羅斯人總結出了穩定和秩序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3、對俄羅斯未來社會發展的希望
所以,相當部分俄羅斯人希望未來俄羅斯政府能夠是強有力的。在對2004年俄羅斯總
統人選的民意調查中,有35.8的人希望當選總統“應當有一雙強有力的手”,他們認
為這方麵普京遠遠不如斯大林。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前杜馬議員、著名報人列昂尼德·拉津霍夫斯基對斯大林和普京的
比較分析。他引用斯大林1931年講話:“我們落後先進國家50-100年。我們必須在
10年內縮小這個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被人家擊潰”;同時,對比2003年
普京總統的一段國情谘文:或者我們在10年內使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或者俄羅斯作
為一個統一國家不複存在。拉津霍夫斯基指出普京總統隻是用另外的話表達與斯大林
同一種意思,兩人所提出的任務驚人地一致。然而,從兩人相同內容講話可能得出不
同結果。他說,為了在10年內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具有如同斯大林所說的條件:“首
先需要一個有力量和願意為了人民利益利用國家巨大的自然財富促使社會發展的政權
;其次,這個政權能夠得到千百萬群眾支持;第三,還需要有一個相當團結和思想統
一的黨,群眾才能齊心協力勁往一處使。這個黨還需要足夠的經驗,在麵臨困難時才
不至於膽怯退讓,能夠堅定實行革命的布爾什維克的政策。”然而今天的俄羅斯類似
這樣的條件什麽都沒有。
所以重新審視斯大林時期是出於對未來俄羅斯社會發展的希望。
弗·吉列諾克認為斯大林主義今後再現俄羅斯非常可能,俄羅斯政治舞台將很快出現
“斯大林”的政治力量。原因在於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促成了這個進程。目前俄羅斯明
顯跟不上全球化步伐,全球化隻屬於大國、強國。因此,那些要求國家總體發展戰略
具有“剛性”一麵思想的人將促使新的斯大林主義在俄羅斯形成.
今天俄羅斯已經不可避免地轉為“第三世界”的一員,即屬於世界“南北”格局中的
“南方”。俄羅斯迫切需要擺脫這種狀況,但在俄羅斯缺乏能製定發展戰略計劃的人
。實行斯大林主義就可以出現能製定戰略目標和提出創新綱領的人。
但也有不同看法,以著名學者齊普科為代表,他說,斯大林主義不可能在俄羅斯再現
,因為沒有產生斯大林主義的前提:現在的俄羅斯民眾已經不是那個時代的民眾;同
時,斯大林主義產生在革命的條件下,現在沒有實行革命的條件。
當然,即便是讚成在俄羅斯重現斯大林主義的人,如“發展研究所”基金會主席維克
托·米利塔列夫也強調,這個新斯大林主義不是從前舊的簡單回歸,而是吸取了曆史
經驗、更加靈活的斯大林主義。
所以,需要強調的是,俄羅斯重新評價斯大林並不意味著對蘇聯曆史、包括斯大林時
期一些錯誤思想、方針、政策的肯定。正如尤·葉梅利亞諾夫指出,揭示那些否定斯
大林的謬論的虛假性,對於清除強行填充到人們頭腦中那些欺騙性的意識是必要的。
這些關於斯大林的謬論和謊言不僅歪曲了我國領導人的形象,而且扭曲了國人的曆史
觀念。但如果這樣做被認為是要返回到“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則是完全錯誤的;
如果理解成是要返回到過去過分嚴酷、甚至目無法製的時代,則是荒謬的。
二、關於斯大林某些曆史事實的澄清
尤·葉梅利亞諾夫在其著作《對斯大林編造的謊言》指出:過去強加給斯大林的幾項
罪名主要是:違背列寧明確要解除他領導職務的遺言;篡奪了黨的領導權力;為了建
立其個人專政,實行殘酷的恐怖行動而首先打死基洛夫;由於其多疑的性格,斯大林
大清洗消滅了很多軍隊領導人導致衛國戰爭初期紅軍的失利;過於相信希特勒,忽視
有關希特勒將進攻蘇聯的警告等等。因此最近俄羅斯學界大量論著是圍繞著關於斯大
林曆史事實的澄清。從筆者有限查閱的資料看,可以說涉及斯大林所有有爭議的問題
。限於篇幅這裏隻能作簡要介紹。
(一)關於流放少數民族問題。
衛國戰爭時期,蘇聯曾經把部分少數民族從當地流放到邊遠地區。伊·佩哈諾夫在其
著作《斯大林為什麽遷徙部分民族——韃靼、車臣、印古什人》指出:“‘鎮壓少數
民族’目前仍然是那些反對斯大林的人安在他身上的罪名。如一本高校教科書寫道,
‘為什麽蘇聯內務部部隊要把成千上萬無辜的人運到荒無人煙的地區去?以致充塞了
鐵道?迄今為止這是一個謎。可能是由於斯大林的一個荒誕的想法,或者聽信內務部
報告:某些民族的代表曾找德國占領者,請求接受該民族自治要求;或者是斯大林如
此對待這些少數民族是為了摧毀他們試圖獨立的想法,以鞏固自己的帝國’。教科書
試圖使人覺得斯大林如此殘酷對待少數民族隻是出於‘荒誕的想法’”。
佩哈諾夫認為斯大林這樣做有非常重要的理由。而且鎮壓少數民族這句話不確切,主
要涉及克裏木韃靼人、車臣和印古什人。為什麽當年要放逐這些民族?他說:
第一,這些民族在戰爭中有投降行為。根據貝利亞1944年5月10日給斯大林報告,克
裏木韃靼人有2萬人參加蘇聯紅軍,但在1941年紅軍從克裏木撤退時,這2萬人全部逃
離紅軍,並加入德國占領軍。車臣和印古什人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第二,並非是如同過去所說“斯大林因這些民族的部分人犯罪而懲罰整個民族”,實
際上這些民族絕大部分成年男人都卷進去了;
第三,並非把整個民族都遷徙了,這些民族中一些參加了紅軍的人、包括一些婦女並
沒有遷徙;
第四,可以與此比較的是:1942年2月 19日,在和日本開戰不久,美國總統羅斯福簽
署命令:從美國西部某些州把所有居住在美國的日本民族、無一例外遷移到中部地區
的集中營。按照這個命令一共拘禁了12萬人,其中三分之二是美國籍人,其餘的也都
是合法居住在美國的人。與遷徙日本籍美國人同時,美國政府還解除了所有在美軍服
役的、在日本出生的軍人的職務。後來美國曆史書籍在談到這件事時,認為由於這樣
做,整個戰爭時期沒有一個敵人踏上美國領土。
《統帥斯大林》一書作者索洛維約夫駁斥了過去認為斯大林在戰爭勝利了還遷徙民族
的說法。事情發生在1943年底和1944年初,當時戰爭情況仍很嚴重,這些人和德軍的
配合直接影響了蘇軍解放北高加索和克裏木地區。
當然,怎樣看待斯大林對這些民族實行強製遷徙?這在學界還存有爭論。而且很多俄
羅斯學者出於對今天車臣局勢的憂慮,在評價當年的車臣問題時或許帶有情緒,這也
是值得注意的。蘇共20大後,蘇聯政府給這些民族平反,讓他們回到原地並恢複民族
自治,應當說在一定程度緩和了民族矛盾。
(二)斯大林與宗教。
以往盛傳蘇共和列寧、斯大林迫害宗教人士。如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
斯基在《大失敗》一書寫道:“列寧曾親自敦促某個區的黨領導人采取無情的集中恐
怖手段對付……神職人員。”他還說,被斯大林“直接處死或慢慢虐待致死的受害者
包括……宗教界人士、虔誠的信教者及其親屬”。200年3月6日,阿·斯捷潘諾夫在
《領袖之謎——斯大林政治肖像》一文寫道:“從1927年下半年蘇共調整宗教政策。
主要表現就是支持傳統的東正教,不支持東正教中的‘革新教派’。1943年9月斯大
林和東正教總主教阿列克謝、尼古拉等人座談,主教們感到十分滿意。共同解決了以
下問題:1、容許召開已經有18年因國家禁止而未能舉行的教徒會議選舉總主教;2、
恢複東正教教會事務協商會議;3、容許開辦神學院;4、容許出版宗教書籍,包括定
期刊物;5、釋放還關押在監獄、集中營及流放地的神職人員。正是由於蘇共和宗教
界關係的改善,宗教活動迅速恢複,在戰爭初期實際上已經停止活動的教區中有150
—450個教區恢複活動,還重新開放多達2200個教堂。
所以,斯捷潘諾夫引用1995年著名牧師德米特裏·杜普科的話表達他對此的看法。杜
普科說道:“斯大林就是我們的上帝。他建立了如此強大的國家,無論如何也不可能
崩潰的國家。他保衛了俄羅斯,並向全世界證實了她的價值。甚至我們全俄大牧首阿
列克謝也把他稱為上帝似的領袖。當他逝世時全俄東正教都為他祈禱。”
(三)斯大林在衛國戰爭中作用
2002年,兩個親身經曆過衛國戰爭的老戰士出版了自己寫的書《斯大林統帥》,俄羅
斯著名學者、科學院院士、原莫斯科大學曆史係主任庫庫什金親自為之作序:“以往
關於衛國戰爭的大量著作較少涉及蘇聯最高軍事指揮部的活動,這樣關於戰爭的總體
情況就是不完整的。更為遺憾的是還出現大批歪曲曆史真相、特別是歪曲最高統帥部
活動的反科學的所謂學術著作,集中在對蘇聯軍事力量的最高統帥斯大林進行殘酷無
情的攻擊。如他們提出戰爭的勝利並不是遵循斯大林的領導,恰恰是違背他的領導取
得的。這兩個老戰士寫的書,以雄辯事實證明了斯大林作為統帥在俄羅斯特殊曆史條
件下帶領蘇聯人民取得戰爭勝利的偉大功績。”出版社在介紹這本書時寫道:“該書
以詳盡的檔案文件和史實描寫斯大林作為戰爭統帥的活動,斯大林的活動與蘇聯人民
和蘇聯軍隊是不可分割的。該書還尖銳批評了那些試圖貶低蘇軍最高統帥部的作用和
蘇聯軍事藝術的作用的論調,這還是第一次出版這樣的研究著作。”
該書認為斯大林作為偉大統帥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在戰爭的全部過程中善於選擇主要
打擊方向;建立並善於利用戰略預備隊;發動戰役的突然性、適宜性和堅定性;能巧
妙地集中、調動部隊。
否定斯大林在衛國戰爭作用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代價論”:認為盡管戰爭取得勝利
,但斯大林似乎不顧士兵的生命,為之付出“過大代價”。如語言學博士鮑裏斯·索
科諾夫斷言蘇軍死亡人數與德軍之比為10比1。
該書引用大量文獻加以駁斥。指出,第一,戰爭中斯大林曾多次發出命令要盡量減少
犧牲;第二,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頒布了著名的227號文件,即“一步也不準後退
”命令。由於文件規定對擅自撤退、擅離職守等臨陣脫逃行為采取極其嚴厲的措施,
對前線部隊實行火力督戰……被認為是過分殘酷。該書指出,在當時德軍已經深入蘇
聯領土、蘇軍戰鬥處於極為艱苦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嚴厲的措施是不可想象的。
事實上在發布這個命令後,當年底蘇軍就逐步扭轉戰場形勢,德軍瘋狂進攻被遏製住
了;第三,實際上按照蘇軍總參謀部的統計,蘇軍與德軍死亡之比是1.3比1。蘇軍比
德軍多損失些人是因為戰爭初期德軍的突然襲擊,以及戰鬥中蘇軍對德軍的人道主義
。
(四)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特點
阿·斯捷潘諾夫認為:斯大林是布爾什維克黨內民族問題最大的專家和權威,早在年
輕時就對民族問題感興趣。1904年他曾撰文“怎樣理解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民族問題”
,堅決反對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猶太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民族主義傾向。
十月革命勝利後,斯大林製定了國家民族政策的三個基本原則。這個原則不是突然產
生的,而是經過長期內部嚴酷的鬥爭逐步形成的。
1、和民族分裂主義鬥爭。斯大林和那些打著“民族獨立發展、保持民族傳統”幌子
的政治企圖進行了無情的鬥爭。1926年4月斯大林曾堅決反對“烏克蘭化”的企圖。
他寫信給烏克蘭政治局:“不能使居住在烏克蘭區域的俄羅斯工人群眾放棄俄語和俄
羅斯文化而被迫接受烏克蘭語和烏克蘭文化。這樣做不是實行民族自由,而是民族壓
迫。”斯捷潘諾夫認為這封信對抑製民族分裂主義起到作用:當年6月烏克蘭共產黨
在中央擴大會議上檢討了“烏克蘭化”的錯誤。此後,白俄羅斯、格魯吉亞、勒擔等
共和國的民族分裂主義者也遭到解職或鎮壓。
(四)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特點
阿·斯捷潘諾夫認為:斯大林是布爾什維克黨內民族問題最大的專家和權威,早在年
輕時就對民族問題感興趣。1904年他曾撰文“怎樣理解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民族問題”
,堅決反對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猶太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民族主義傾向。
十月革命勝利後,斯大林製定了國家民族政策的三個基本原則。這個原則不是突然產
生的,而是經過長期內部嚴酷的鬥爭逐步形成的。
1、和民族分裂主義鬥爭。斯大林和那些打著“民族獨立發展、保持民族傳統”幌子
的政治企圖進行了無情的鬥爭。1926年4月斯大林曾堅決反對“烏克蘭化”的企圖。
他寫信給烏克蘭政治局:“不能使居住在烏克蘭區域的俄羅斯工人群眾放棄俄語和俄
羅斯文化而被迫接受烏克蘭語和烏克蘭文化。這樣做不是實行民族自由,而是民族壓
迫。”斯捷潘諾夫認為這封信對抑製民族分裂主義起到作用:當年6月烏克蘭共產黨
在中央擴大會議上檢討了“烏克蘭化”的錯誤。此後,白俄羅斯、格魯吉亞、勒擔等
共和國的民族分裂主義者也遭到解職或鎮壓。
2、民族平等。處理猶太人問題證明斯大林堅持了這條原則。斯大林一方麵反對歧視
猶太人,1927年在聯共(布)15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指出:“最近在部分黨組織中
存在反猶太人情緒,必須與之作無情鬥爭。”1931年他又說道:“反猶主義是一種極
端沙文主義……對那些積極的反猶主義者按照蘇聯法律可以判處死刑。”另一方麵,
革命勝利後,由於猶太人確實在國家領導機構中占據要職;而在以色列國家建立後,
蘇聯的猶太人民族、甚至在占據國家高官位置的蘇聯猶大人中產生了猶太複國主義情
緒,斯大林與這股思潮開展了鬥爭。總之,斯大林努力避免在民族政策上出現偏差,
在各級領導機構中充實各民族代表,從具體政治形勢出發保持民族平等原則。
3、以俄羅斯民族為支柱。斯大林堅決反對大俄羅斯主義,同時他也有勇氣公開反對
“仇俄、憎俄”思想。還在20年代的黨內鬥爭中,如1923年在黨的12次代表大會上,
斯大林不顧當時在與托洛茨基的鬥爭中布哈林是其同盟者,公開反對布哈林的“仇俄
”思想。在1945年慶祝衛國戰爭勝利的祝酒詞中,斯大林發表了他對俄羅斯民族熱烈
讚揚的話。
總結斯大林的民族政策:一方麵主張民族平等,同時認為俄羅斯民族是國家的基礎和
國家的領導力量。所以不是偶然,斯大林成功的民族政策使他獲得“各民族父親”的
榮譽稱號——在俄國曆史上除斯大林外,隻有1721年彼得大帝在北方戰爭勝利後獲得
同樣的稱號。
三、斯大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
以往占優勢的觀點認為斯大林對馬列主義理論發展起負麵作用。2001年,俄羅斯《對
話》雜誌發表了莫斯科大學曆史學副博士瓦·薩哈羅夫的文章《論斯大林對馬克思列
寧主義理論的貢獻》,駁斥了這種觀點,肯定了斯大林不僅在民族問題、工業化問題
、集體化問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上,而且從整體上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發展所做
出的重要貢獻。
2003年3月 5日,《俄羅斯雜誌》刊登《斯大林的生與死》一文,闡述在“世界革命
”和建立國家形式問題上斯大林對馬列主義的發展。文章寫道,斯大林從1898年入黨
後,除到國外參加黨代表會議外,一直在國內工作。他從1912年即是布爾什維克黨中
央委員、政治局成員。1917年2月領導黨中央機關報《真理報》,1917年夏天,列寧
轉入地下活動後斯大林成為黨的實際上的領導者,十月革命前夕領導黨的武裝起義中
心——彼得堡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工作,他是十月革命具體操作的領導者。因此他對俄
羅斯人民十分了解,較之其他領導人,更能從俄國實際情況出發而不以教條式的態度
對待馬克思主義。
四、對斯大林曆史地位的評價
曆來對斯大林的評價無非是基本否定、基本肯定、有功有過等幾種觀點。這一次俄羅
斯學界對斯大林曆史地位的評價有以下特點:
第一,強調不能脫離當時蘇聯所處的曆史環境來評價當事人。尤·葉梅利亞諾夫寫道
,對斯大林作用的評價不應該脫離當時的時代。那時候主要注重實際成就,不太注重
為了促進經濟增長付出了多大代價這樣的問題。斯大林不僅是時代的驕子,而且是這
個時代的創造者。他常常為了加速前進而使人民付出沉重代價,甚至這些代價並不始
終是那麽完全合乎理性的、值得的。例如,他試圖使黨內和社會思想領域保持一致,
而對有獨立思想的人實行無情鎮壓;30年代初造成的饑荒;俄羅斯農村長期的落後與
貧窮;成千上萬人曆經逮捕、審訊,為了證實自己的無辜,為了擺脫監獄、集中營、
流放地所進行的絕望的鬥爭所造成的痛苦……這一切都是斯大林造成的直接後果。盡
管從時代要求看這有可以理解的部分,但斯大林本人執拗、專橫、過分嚴酷的性格也
起了很大作用。斯大林必須把一個多年來散亂、懦弱、貧窮的國家變成一個強大的國
家,為達到這個目的,有時更加劇了這種嚴酷性。但不管怎麽說,斯大林並非出於個
人目的,斯大林的勝利也是國家的勝利。
學界廣泛流傳一種說法:斯大林靠使用暴力達到目的。這種觀點認為,斯大林僅僅是
依靠專製的國家經濟和社會管理機製,經過工業化、強製集體化、鎮壓、戰爭,才成
功地把俄羅斯變成了一個超級大國。這種觀點認為:“斯大林渴望成為獨裁者,最可
怕的罪行在於,他造成一個現象:把個人政權與偉大的思想之間劃等號,就是說他從
列寧那裏奪取對權力的壟斷,同時又說這是捍衛列寧的思想。他把握對列寧思想的詮
釋。斯大林逐漸達到了這個目的——在社會意識中他的名字自然而然成了社會主義的
代名詞。暴力乃是斯大林達到目標的主要手段,他建立嚴酷的高度集中管理體製,國
家機構和人民政權成為擺設,斯大林成為專製製度的體現。由於采取非常措施,國內
消除了各種政治反對派,知識界噤若寒蟬,各種自由派思想消滅了。”
阿爾圖寧·尼古拉對上述觀點進行了批駁,指出:斯大林接手的是一個被帝國主義掠
奪一空的貧窮國家,而居於領導層的是幻想國際金融資本統治的托洛茨基分子。在這
樣的條件下他怎樣貫徹自己的方針?嚴峻的國際形勢要求建立強大的工業以保證國防
生產能力。但哪裏找這些生產力?俄羅斯是一個農民國家,隻能依靠農民建設工廠,
如馬格尼鋼鐵廠、第聶伯水電站,但拿什麽東西養活這支生產大軍?俄羅斯單薄的、
落後的農業承擔不了這個任務,隻有加快農業發展步伐,實行集體化。同時,必須建
立擁有知識水平的管理隊伍,從哪裏找這些人?管理階層都是被托洛茨基分子把持的
,隻有從工農隊伍中找尋,因此大規模地開展提高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運動,所以蘇
聯在斯大林時期達到了人人識字的狀況,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做
到的。國際金融資本看到由於斯大林的活動,蘇聯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榜樣,他們正
日益喪失對世界的支配,於是發動對蘇聯的戰爭。斯大林依靠正確的民族政策,團結
各族人民,戰勝了法西斯。戰後同樣是在十分艱巨的條件下,在國際金融資本威脅、
恐嚇下,短期內就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恢複。
阿爾圖寧·尼古拉否認斯大林政權主要是依靠暴力。他說,斯大林政權的民主性體現
在:保證每個人(無論其出身或處於什麽地位)都有受到盡可能高的教育的權力;在
管理的各個環節消除了“精英階層”的壟斷;在各個社會勞動團體間消除了對勞動產
品的高價壟斷,因為這極易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嚴重對立。
第二,強調斯大林當時所製定的措施對後來俄羅斯發展的意義。俄羅斯學者指出,半
個世紀以來,斯大林的名字始終和整個時代的曆史事件聯係在一起。對斯大林內外政
策一直有兩種矛盾的評價,這就意味著和其它共產黨領袖相比,斯大林的政策是獨一
無二的,而且直到現在無論是他的同時代人及後代人都不能準確解釋他的政策。但有
一點是肯定的,斯大林的政策對俄羅斯曆史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對斯大林政策評價存在著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斯大林的政策是暴君的、惡
行的政策,由此篡奪了政權,建立了專製製度;另一種觀點認為,斯大林建立了一種
新的生活安排構想,它能保證國家穩定發展,從而使俄羅斯沿著進步的方向前進。
俄羅斯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阿·涅克列薩指出,斯大林的貢獻是試圖在蘇聯建
立一種新的模式,按照一種新觀念安排生活。出於衛國戰爭的嚴重教訓,以及新的“
冷戰”的來臨,斯大林在1946年2月提出加快高新技術發展的任務。事實證明這是非
常適宜的,這就是建築在原子——宇航技術基礎上的創新綱領,並建立了強大的科學
院及其遍及各地的分部。這個計劃取得有效的結果:1949年蘇聯造出原子彈,打破美
國的壟斷;1953年氫彈爆炸;1957年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成為宇航大國,從而使
蘇聯躋身於20世紀70年代的後工業社會國家中。俄羅斯今天由於擁有熱核武器還是世
界強國,其基礎完全是在斯大林時期奠定的。斯大林親自領導了這方麵的全部工作。
但是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激勵精神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消失了。由於惰性,蘇聯
沒有跟上60年代末全世界掀起的社會文化革命的浪潮,主要原因在於赫魯曉夫的非斯
大林化把斯大林時期形成的創新精神拋棄了。
尤·葉梅利亞諾夫指出,無可懷疑,斯大林所采取的方針達到了和美國軍事戰略的平
衡。如果此後繼續斯大林的方針,蘇聯未必會在“冷戰”中失敗。然而國家在1989-
1991年不光彩的失敗,是那些試圖使人們相信斯大林為達到這些勝利采取的方法是不
必要的,為此付出代價是不值得的。
斯大林的另一個貢獻是,在吸收俄羅斯學界全部地緣政治學說成就的基礎上建立起真
正的地緣政治學說。阿·斯捷潘諾夫指出,眾所周知,在19世紀的俄羅斯政治精英中
形成了兩個學派:以著名學者尼古拉·丹尼列夫斯基為代表的“俄羅斯——斯拉夫人
大地域”學派和以米哈伊爾·卡特科夫為代表的“帝國自足”學派。斯大林把這兩種
學說很適宜地結合在一起。斯大林地緣政治學說的一個觀點是:斯拉夫民族聯合起來
。據南斯拉夫共產黨人吉拉斯回憶,有一次斯大林把他帶到世界地圖前說道:“西方
(美國和英國)從來不希望俄羅斯強大,不希望看見俄羅斯成為一個強國,不希望這
些空間成為紅色地帶。隻有斯拉夫人聯合起來,才能對抗他們的侵略”。另一個觀點
是斯拉夫民族團結的曆史繼承性。在1945年5月9日和9月2日紀念戰勝德國法西斯的會
議上,斯大林在演說中說這個勝利是自1904年俄日戰爭俄國失敗以來,俄國為洗刷曆
史的汙點苦苦等待40年才盼來的勝利。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幾
個斯拉夫國家都已分離的情況下,俄學者更能感受到斯大林地緣政治學說的意義。
阿爾圖寧·尼古拉寫道,當斯大林逝世之際,他給俄羅斯留下什麽?俄羅斯當時是世
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而斯大林給個人留下什麽?在其逝世之際,工作人員在他的住
地僅僅找到幾雙織補過的短褲,幾雙鞋跟都已磨破的皮靴和兩套軍服,其中一套是他
每天都要穿的,另一套是用於節日檢閱穿的。斯大林的政策是俄羅斯進一步發展觀念
的基礎。由於這個政策,蘇聯成了一個超級大國,這個事實是不能抹殺、更不應受到
指責的。但在這之後,那些指責斯大林的人卻用其雙手毀滅了這個超級大國。
以上我們簡要介紹了當前俄羅斯學界和民眾重新評價斯大林的情況。反映了在蘇聯解
體後,他們對如何正確總結曆史經驗、正確評價曆史人物,如何看待蘇聯社會主義建
設70年曆史等方麵一些觀點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的。但同時也需要指
出,俄羅斯學界和民眾對斯大林評價還有不同看法,更為重要的是,正如俄羅斯學者
強調,如果重新評價斯大林被認為是要恢複斯大林時期那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管理
體製,特別是肯定那一時期曾經出現過的個人專權、禁錮思想、不依法治國等不正常
現象,則是完全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