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遊蕩的艾小柯

其實,也就那麽點破事兒……
正文

中國殖民地

(2006-07-25 13:58:46) 下一個

 

位於洛杉磯市中心的老中國城實在是一塊神秘又奇怪的土地。

僅有幾街之隔,洛杉磯市中心商業區是高樓林立,夜晚華燈璀璨,那絕對是走在時尚的最前端;而老中國城卻是一片紅香綠玉的旖旎風情,時光上仿佛倒退了數十年。據說,這裏的華裔大概有20萬,大部分來自廣東與四川,在中國城裏經營餐飲業與小商品貿易。

沿著北Hill Street與北Spring Street慢慢逛下去,街邊是一個個的小店鋪,賣的是刺繡與鑲著塑料閃光片的俗氣繡花鞋,大小紅綠藍塑料盆,開箱散裝花旗參,大小河海幹貨海鮮,一盒一盒從中國進口的中藥西藥。靠近公車站是街頭報刊攤,擺滿了香港明報壹周刊,大陸台灣的各種雜誌。街對麵一個小火車站,建的是飛簷翹角,外貼紅黃琉璃瓦。這裏的的街名在英文下麵都是中文注釋,連美國的銀行櫥窗裏的廣告全部都是中文。

早起與大偉去吃早點,穿過一片仿佛南京夫子廟商業區的紅牆綠瓦。南方風格西餅店外聚集著幾十位閑逛的中年與老年人。他們大都穿著藍黑長褲,毛線織的馬甲,圍著一個象棋盤談笑風生。和國內捧著小茶壺溜早的老頭們唯一的區別在於,他們大多喝的是紙杯的咖啡。小區中心花池子邊坐著許多老頭老太在嘮嗑,也有年輕點的男人,穿著仿佛中山裝的深藍套裝,腳上一雙白色球鞋,手裏拎個塑料袋,雙眼茫然,不知道是等待開工還是純粹發呆。

穿過小區拐個彎是個潮州小飯館,早點正賣豆漿油條。窗戶上貼著彩色電光紙剪成的“米飯、炒麵”字跡,有些地方字跡脫落了,露出常年缺乏清潔沾滿塵土的黑邊。小飯館裏麵桌凳還算清潔,靠近後堂供著關公神龕,紅色長明燈幽幽的亮著,香爐裏有幾根殘香。

老板娘是潮州人,已經在這裏生活經營了17年。大概是店裏沒人,她樂得跟我們聊天,順便拚命推銷店裏的招牌炒河粉。來美國幾年,小柯與大偉哪見過如此熱情拚命推銷的仗勢,不得已點了個炸魚丸,算不辜負老板娘的一番苦心。店裏人少,除了老板娘,還有一位年約五十的大媽,黑色九分筒褲,黑色寬根皮鞋,露出白白的一截襪子,上罩一件紅粉小夾克,明明是七十年代裝扮。她不時走到門口,講起帶著濃重潮州口音的英文向過往行人招徠生意。小柯吃著油條,喝著裝在塑料紅花大碗裏的甜豆漿,一時間突然時空錯亂,我難道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小鎮?

老板娘話多,拚命問我們哪裏來的,到洛杉磯做什麽。臨走順便推銷朋友代賣的便宜毯子,吉祥話一句接一句。我和大偉幾乎是逃一樣跑出來,總算吸兩口新鮮空氣。路邊的小學裏小孩正在早操,滿眼都是中國小孩,隱隱有廣東話傳進耳朵,仔細聽,又好像是英文。

大偉說:“這哪裏是美國?明明就是舊中國,是美國裏的中國殖民地。”這話總結得真好。老中國城裏的移民都來得早,在這裏幾十年。他們會講英語的少,整個社區裏自給自足,所有新聞消息要麽人傳人,要麽來自過期了的香港台灣報紙雜誌。與改革開放後的大陸相比,這裏消息其實更為閉塞。近年來移民政策收緊,新來移民減少,年輕人更不願意到如此傳統乃至落後的地區生活,老中國城缺乏新鮮血液的供給。在這種情況下,這裏如同把幾十年前的中國原封不動搬到洛杉磯,封閉起來,原汁原味到底。

老中國城裏是吃不到新近流行的四川水煮魚,內蒙小肥羊或者麻辣小龍蝦的。這裏隻有傳統的海鮮,清蒸鱸魚,薑蔥龍蝦的味道倒也新鮮可口。要吃好的,就要去洛杉磯周邊的新中國城,比如San Gabriel大街。這裏的中國城離傳統很遠,店鋪嶄新,中國字的超級霓虹燈閃耀著北京上海廣州一樣的蓬勃生機。隨便一家飯館,四川湖南天津北京,各地美食味道都是一等一的超級頂呱呱。在這裏,英文是不必講的,中文足夠。

洛杉磯,舊金山,還有加州的廣袤土地,實實在在是移民的天堂。從文化上講,這裏就是新意義上的中國殖民地,是無數人夢想開始的地方。

 

老中國城裏的美齡路

 

潮州小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