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遊蕩的艾小柯

其實,也就那麽點破事兒……
正文

知青文學與沒落的青春

(2005-10-26 21:13:26) 下一個

知青們實在是遭受過深重苦難的一代。文革的經曆和上山下鄉使他們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深深烙上了那個時代的印記:悲觀,隱忍以及小心翼翼。尤其是那些相對老一輩的知青,十幾歲的豆蔻年華被迫放棄自己的理想,錯過了高考下放到農村邊寨;幾十年後步入中年拖家帶口又趕上了下崗,除了感歎一輩子生不逢時外,沒有任何能力阻止時代的車輪將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喜怒哀樂碾作微塵;年輕些的倒沒有那麽倒黴,一部分還成為高考恢複後的老三界新人,順利趕上了中國階級分化的第一班列車。

如同傷痕文學、高牆文學一樣,知青文學同樣是緬懷哀悼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描述非常有代表性的那一批人和紀念一個不可更改無從返回的年代。不管是什麽樣的題材,知青文學脫不掉的中心思想都是回城,以及與回城相關的一切勾心鬥角、人性泯滅,或者依依不舍。更深一步說,回城的本質是那個時代階級意識的最直接體現。為什麽要回城?如果下放的地方是個文明發達的繁華都市,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哭著喊著不擇手段要離開。正因為下放的地方是農村,知青們麵對的是農民,是一個他們認為從本質上低於自己,是處於金字塔底層的最低階級,才會不平衡,不接受,才會進而想盡一切辦法回城。即使少數的“先進”分子結婚生子紮根農村,最後寧可拋家棄子也要重新回到階級金字塔的上一層。知青文學描述的,其實就是那個年代中國社會最赤裸裸的階級鬥爭,階級歧視,這才是知青文學最根本的出發點。如果說知青歲月如歌,那麽這就是一部充滿血淚回憶的悲愴交響樂,一曲階級鬥爭大合唱。

當然,知青文學中也有對美好的向往,有對那些逝去的青春歲月的回憶。可惜,這樣的青春回憶注定要和那個時代一樣沒落。知青經曆的不可重複性,大大限製了知青文學的讀者群體。除了上過山下過鄉的那一代外,知青文學還能在現代讀者群體中再產生多少共鳴?

那些沒落的青春,讓我想起同樣沒落的貴族文化:一群鬢發斑白的老人在一個有陽光的午後回憶曾經的輝煌,過往的明爭暗鬥,和那些已經消逝了的美麗容顏。他們的聲音被遠處傳來震耳欲聾的朋克音樂所逐漸覆蓋,他們的身影也漸漸融化在那些穿著緊身黑色衣衫,眉梢穿上閃亮銀環的年輕群體中,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慢慢的變成圖書館裏泛黃的記憶,在角落裏年複一年的靜默。而一代一代的青春,都如此周而複始,落盡繁華。

時間,就是這麽的無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