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嶽陽樓記》應該跟《義田記》一起讀

(2010-02-02 23:59:33) 下一個
《嶽陽樓記》應該跟《義田記》一起讀

丁啟陣

宋人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堪稱千古名文,如今又為中學語文課本中必不可少的篇目。因此,熟讀乃至背誦過整篇文章的人,不計其數。朗讀這篇名文的時候,對於文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估計,大多人是衷心服膺並且願意付諸行動的。文人墨客,抒情言誌之時,一再引用這句名言,就是有力的證據。

但是,不得不承認,真正能夠把這句名言落實到行動上的人,古往今來,是少而又少的。大多數人,不但沒能實踐先賢的名言,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即: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有些人,著書立說的時候,麵對媒體的時候,儼然一位樂善好施的博雅君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麵對親戚朋友的時候,卻可能是一毛不拔的慳吝小人。出書、上電視、得原始股票,賺得盆滿缽滿的“文化學者”,也不免鬧出區區一二十萬元的“詐捐門”傳聞。

清華大學校園內一塊石頭上,刻有“行勝於言”四個字。這四個字,已然成為不少人津津樂道的雋語。“行勝於言”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原因在於:行難於言。不費吹灰之力,搖唇鼓舌便是言;而行,不但需要櫛風沐雨、胼手胝足,往往還要動真格的,犧牲一點自家利益。

因此,我認為,讀過範仲淹(989—1052)的《嶽陽樓記》之後,不能不讀一下範仲淹同時代人錢公輔(1021—1072)的《義田記》。讀了《義田記》,我們就可以知道,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言的範仲淹,是一位言行合一之人,是真正值得我們尊敬、學習的先賢。

《義田記》開頭兩節,專門寫範仲淹購置田地(義田)照顧、接濟親族事跡,如下:

範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其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餘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嚐有誌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於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誌。公既歿,後世子孫修其業,承其誌,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因為照顧、接濟親族,高官厚祿的範仲淹,自己卻清貧終身,去世的時候甚至出現“無以為斂”的窘況。

敘述完範仲淹照顧、接濟親族的事跡,錢公輔忍不住大發感慨:世上那些“都三公位,享萬鍾祿”者,“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獨自享受,而族人“不得其門而入”;那些“為卿,為大夫,為士”者,“廩稍之充、奉養之厚”也是獨自享受,由著親族“操壺瓢為溝中瘠者”——提著葫蘆瓢,四處漂泊,最終餓死在路邊溝壑之中。也就是杜甫詩中所說的,自己家裏是“酒肉臭”,親族卻淪為路邊“凍死骨”。錢公輔痛罵這些不義之人,稱他們都是範仲淹的罪人。

錢公輔痛罵的這類人,我敢肯定,今天非但沒有絕種,反而是生齒日繁——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古時候。因此,我建議:大家在朗讀範仲淹《嶽陽樓記》的同時,也捎帶讀一下錢公輔的《義田記》。《義田記》既可以佐證範仲淹的言行合一,文如其人,又具有現實的警示意義,值得推薦給更廣大的讀者。因作此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