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微風news

Just a little someone in the world welcome to : http://nsadmovies.blog.sohu.com/ my collected news, that's my blog in china, m
正文

安徽蚌埠禹墟開始發掘 有望揭開塵封數千年之謎

(2007-04-22 23:53:22) 下一個

安徽蚌埠禹墟開始發掘 有望揭開塵封數千年之謎

2007年04月23日

 

  大禹會諸侯遺址今安在

  大禹治水在曆史上真的存在嗎?大禹會諸侯的地點在哪?“執玉帛者萬國”的盛況能再現嗎?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這個將中國帶入文明社會的轉折是如何發生的?這一切都隱藏在蚌埠市西郊的塗山,隱藏在一個叫“禹墟”的地下遺址內。

本月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將對禹墟進行正式挖掘,塵封地下幾千年的秘密有望揭開。

  大禹故事代代相傳

  從蚌埠市向西南行駛13公裏,到達蚌埠市禹會區禹會村。該村村名在《漢書》中就有記載,一直延續至今。據傳說,當年就在這裏發生了“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壯觀情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娶塗山氏新婚第三天離家治水等故事在這裏祖祖輩輩流傳著。

  談及大禹的故事,55歲的老高中生陳育賀口若懸河。4000多年前,淮河泛濫成災,當地民不聊生,舜派大禹的父親鯀來治水,鯀治了九年沒結果,最終被殺掉。舜又派大禹來治水,大禹采取因勢利導方式,經過很長時間將水患消除。最艱巨的工程地點在塗山,當時塗山與荊山是個整體,最終兩山被劈開,淮河得以順流而下。現在,禹會村內還保留著一條路,叫走馬嶺,據說是大禹治水時到工地查看工程經常騎馬所走的道路。路的盡頭有一個池子,稱為飲馬泉。

  村莊裏以前有一口井,傳說是大禹捉住水怪大魔頭時用作囚牢的。大禹治水時,水怪針鋒相對,兩人打仗,最終水怪被捉拿到井下。所以,以前的“井”字中間還有一點,寓意中間是水怪大魔頭的頭,四麵是鎖其的鐵鏈。

  陳育賀說,大禹與塗山氏結婚第三天離開家治水,治理好淮河後又去治理長江。出發時帶走了塗山的一塊石頭,放在長江邊上,將那個地點當作“塗山”,就取地名當塗。治理過程中,因為治水需要他得回到淮河岸邊,路過家門時雖然聽到孩子的啼哭和看到妻子搖晃搖籃的身影,但他為了趕時間沒回家中呆一分鍾。這種行為被傳為佳話,其治水的決心和毅力被後人傳誦。

  禹墟留下神秘傳說

  幾千年過去,傳說流傳了下來,而實物卻隻留下點點痕跡。在74歲的村民陳育高的記憶中,能回憶起來的就是村中的禹墟和旁邊的500多斤重的黑石。禹墟位於村子內,以前有個大禹廟。大禹治水成功後,使當地百姓遠離水患,百姓非常感動,便興建了大禹廟。該廟一直香火旺盛,但由於連年征戰和洪水泛濫,大禹廟移到了塗山山頂。解放初期,這裏還有大禹廟的遺跡。當時,禹墟的麵積很大,建在大土堆上。上麵有兩個大石碑,還有一些廟宇的殘留石牆。但1960年,人們將這裏作為儲藏山芋的地點,將土挖走一部分。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將石碑砸碎,一切廟宇的痕跡都不複存在。現在,廢墟上栽植著莊稼和果樹。這裏立著一個“禹會村遺址”的石碑,屬於蚌埠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墟的附近曾經有一塊500多斤重的黑色石頭。這塊石頭也有一個傳說。大禹治水時,上天派龜嶺聖母馱裝息壤的大葫蘆,治水成功後,聖母成正果。但很多年之後,她擺下黃河陣,去攻打別人,欲阻止正義的戰爭,被三教破掉。聖母的道業也化為烏有。大禹非常可憐聖母,將其殘骸收藏起來,成為黑石,放到這裏。村民說,石頭非常神奇。動物身上有擦傷,便來到石頭邊進行摩擦,過了一會兒傷口便會愈合。此外,大旱時,所有的溝塘都幹了,黑石邊的這個水塘裏的水仍是滿滿的。可惜的是,當年日軍從淮河到達此處時,將石頭偷走了。現在,水塘邊蓋起了房子,水塘也被填平了。

  塗山在哪曾有爭論

  解放後,當地文物部門一直在塗山周圍進行考古調查,1981年終於在禹會村發現了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址。該遺址分布範圍自淮河東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長約2公裏,東西寬約300米。禹會村文化遺址的遺存較為豐富,其中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還有骨器、蚌殼、螺螄殼、紅燒土層、燒土塊、灰坑等。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粗。陶質中除夾砂陶以外,大量器物夾有稻殼、蚌殼粉。器形有陶罐缽、盆、碗、鼎、魚網墜等。通過比較,遺址的文化性質屬於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的範疇。此次文物挖掘意義非常重大。龍山文化正好處於大禹治水時期,出土的文物直接證明了大禹治水的可信。

  隻要找到塗山所在地,也就找到了夏王朝文明的發源地。然而塗山在哪裏,曆代史學家都有爭論。唐代蘇鄂所撰《蘇氏演義》,記載塗山分別在現今的紹興、重慶、皖南當塗和蚌埠懷遠。《辭海》(1979年版)篩選,還剩三處:(1)在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東岸;(2)在今浙江紹興西北;(3)在今重慶市東。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專家們經過認真論證,一致認為史書中記載的塗山,應在今蚌埠市境內。目前國內專家普遍認為塗山在蚌埠。原因在於,記載塗山的古籍中也以蚌埠塗山說為最古老。此外,複旦大學已故著名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認為,大禹會諸侯,如在紹興則太偏東南,如在重慶則太偏西南,都不符合當時的曆史情況,蚌埠塗山地理位置居中,最為合理。

  確定塗山是會諸侯地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實物。2006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在禹墟進行了10天的試挖掘,有重大發現。在文化層中發現大量的陶片,其中鬼臉式鼎足、側三角陶足等都具有龍山文化的典型特征。並且通過考古鑽探手段,測出這裏的遺址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其中北部的夯土麵就有2000平方米,中南部文化層陶片非常豐富,而且地下遺址保存完整。初步勘探結果顯示這處遺址規模相當大,約50萬平方米。王吉懷說,這將是近年來我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發掘意義不同凡響

  如果能證明禹墟出土的文物就是大禹治水時期的物品,其意義將不同凡響。一位文物專家認為,首先,它將確定大禹治水的真實存在。其次,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這個“黎明”前的一刹那,人們是如何度過的?出土的文物,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信息。據悉,4月底,王吉懷將帶隊對禹墟進行正式發掘。上周,他已經來到蚌埠駐紮在村子裏。

  村民陳育賀作了一首白話詩,來紀念禹墟:滿園桃花風微起,飄飄落落殘朵低。幾個兒童出沒裏,采青撿瓣學做炊。春風不欺禹墟桃,世人似忘禹會村。姍步留意左右顧,不見懷禹一點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