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新聞

社會最新動態,應有盡有,嗬嗬
正文

上海收藏者骨片疑載中國最早文字

(2007-05-10 18:47:01) 下一個
骨片上九成文字無法辨別

  在收藏家朱先生的家中,晨報記者目睹了他20多年來收得的各類藏品——從床榻、椅凳到箱籠、佛像,無一不是頗有價值的古董。“我大學學的是物理,但卻對中國古典文化頗感興趣,畢業後我沒有參加工作,走上了收藏的道路。我沉醉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一邊收古董,一邊進行研究。很巧,最近我正在準備一本與甲骨文有關的專著,卻碰巧拿到了這件寶貝。”

  朱先生介紹,自己上個月在北京一家古玩店看到了這件古董,立刻要求店主不要馬上出售,隨後將其帶回了上海。近日,店主又將兩枚相對較小的骨片給了朱先生。

  昨日,晨報記者看到了這神秘的遠古來客:一片長約一尺的“化石”,很像一塊牛腿骨碎片,它被斑駁的土痕浸蝕,上麵刻有50餘個類似甲骨文的符號。朱先生解釋說:“我仔細對比了甲骨文相關資料,確認這不是甲骨文。北京一位甲骨文專家對其進行了研讀,也僅確認有極少數文字與甲骨文類似,90%的文字無法判別。由於我收藏有上百隻半坡等時期的古陶罐,進行對比後發現這些符號許多與陶罐上的符號吻合。學術界曆來認為陶符不具備文字意義,但這些符號現在連片出現,好像是記錄了遠古的什麽事情,因此我懷疑它是甲骨文的‘父親’,是漢字的‘字原’。不過,目前我的猜測尚無法證實,我希望專家能對其進行解讀,最終確定它的真實身份。”

  古生物專家說骨片是動物亞化石

  站在擺滿鸚鵡螺、麋鹿、祿豐龍化石的庫房中, 上海科技館古生物專業工程師底野力仔細端詳著朱先生拿來的骨片:“從古生物化石角度來說,這片骨骼還沒有成為化石,應該屬於已經滲入了部分礦物質的亞化石。動物骨骼要形成化石可能需要上百萬年時間,就這片骨骼而言,已經在地層中埋藏了一段時間,說七八千年是有可能的。這樣的年份,人類文明有可能在上麵留下痕跡。我認為,這可能是牛或象等大型哺乳動物的腿骨亞化石,但究竟屬於什麽動物,因為隻是部分,尚很難判定。”

  底野力說,這件骨骼亞化石造假的可能性不大,“礦物質滲入得比較均勻,骨骼內部的哈氏孔也比較清晰,從礦物滲透的情況看,上麵刻的痕跡不是現代加上去的。”

   複旦大學文博係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研究員朱順龍告訴晨報記者:“這樣的東西我以前從未見過,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甲骨文。上麵的符號大部分是陶符,刻劃非常規律,與甲骨文相比,刀法比較澀,不如其流暢。由於出土地點不明,而且不符合學術界已有常識,結合土色、刀工等因素,我認為是贗品。當然,藏家也可以用碳14等方法對它的真正形成年代進行最終確認。”

  藏家提出神秘骨片三大猜想

  由於文字的內容和真實“身份”尚未確認,藏家朱先生根據自己的分析,對其提出三大猜想。“我的這些猜想是向國內專家求教,希望學術界能最終解開這些謎團!”

  -是陶符向甲骨文的過渡形式?

  “《三皇本紀》稱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伏羲是華夏民族的始祖,他創造的‘書契’,即鍥刻符號,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前身,漢字的‘字原’,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漢字。遠古時代,伏羲通過書契向華夏諸侯傳遞命令,這些書契經過演變最後成為甲骨文。”

  朱先生大膽猜想說,自己發現的這幾枚骨片,很有可能是華夏早期氏族時期陶器符號向甲骨文演變的過渡形式,如最終證實,將把漢字曆史向前推2000多年。“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藏有數片刻有類似符號的甲骨,但都比較零散,沒有形成規則的成片‘文字’,曆史學家認為是沒有意義的符號。而現在的情況是數十個符號的規則排列,可能能夠印證其文字功能。”

  -內容是王向諸侯傳遞命令?

  朱先生根據自己十餘年研究所得,推斷新發現的骨片並非類似殷墟的卜辭。“卜辭從句式到詞匯,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其正文都由四個部分組成———一、占卜的時間、卜人的名字;二、占卜的目的;三、占卜後的內容;四、占卜的應驗情況。而這片骨片的符號完全不符合這個規律。根據陶符和甲骨文的對比,我解讀出了10%的內容,我認為這是記事的文字,大概是王向諸侯傳遞命令。”

  朱先生說,半坡等地發現的陶罐符號與這幾枚骨片上的符號基本吻合,“這些符號總數估計隻有一百多個,大概反映天象、王命、軍事等社會生活中最簡約、基本的事件,是最早的象形文字符號。”

  -是在傳遞中遇到意外而掩埋?

  朱先生介紹,根據古玩店主的介紹,這些骨片的來源是河北某縣一礦區,“是從礦上挖出來的,但是店主不願向我透露具體出土地點和發現人,這讓人頗感遺憾。”

  朱先生表示,自己十分擔憂這些骨片是成批出現的,如果流到海外將十分可惜。“不過,殷墟甲骨是卜者集中存放的,因此大量集中出土。而這幾片骨片可能是傳遞命令所用,我猜測傳令官在途中遇到意外,因此它們湮沒於塵埃。從這一點來說,它們也許不會大量出現。我希望如果這些骨片的‘身份’能最終確認,國家應該對其出土地進行保護性發掘。”

  [記者手記]

  美麗的遐想要用科學去求證

  遐想的美麗,在於其不可確定性,正如西人語:“人總對未知事物存在敬畏”。

  光緒二十五年夏,王懿榮在麵對作為中藥而到手的“龍骨”時,正是帶著這種美麗的遐想,對其來龍去脈進行仔細探究,最終成就了震驚世界的甲骨文之發現與解讀。2007年5月,當記者麵對這刻劃著更為古樸符號的獸骨亞化石時,與在場的藏家、專家一樣,有著各自的連篇浮想。跨越五千、六千乃至七八千年的曆史,這些神秘的劃痕是否正是讀者正在閱讀的漢字的鼻祖,是我華夏族一脈相承的記事符號?這些符號,能否將漢字的曆史大大前推,甚至超越鍥形文字成為人類文字的開山之作?

  在遐想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傳說中的大同之世,華夏先祖以百裏之國而王天下,看到伏羲氏教書吏在獸骨上刻劃古樸符號,並用快馬送遞諸侯,開啟中華最早的文明之治。

  然而,遐想終究還是不可確定的。有可能,這塊獸骨是後人為牟取暴利而處心積慮的“創造”,也許有一個文物造假者用高超技藝刻劃出了這些符號,也許在藏家與專家為真相而苦苦探尋時,真正的獲益者正在某個角落點數贓款。

  我們應該相信,通過遐想猜測,通過科學求證,真相最終會浮出水麵———而這美麗的古文字遐想之旅,是讓炎黃子孫最為魂牽夢係的曆程。

  [背景鏈接]

  關鍵字解讀

  -甲骨文: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幹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

  -陶符:半坡、馬家窯、大汶口和良渚文化等史前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帶有刻符的彩陶和灰陶殘片,這些刻符被稱為陶符。目前,學術界尚未認定陶符與甲骨文、現代漢字之間是否存在傳承關係。如古文字權威周有光認為,“已發現的陶符是分開不是連貫的,不是記事的語符,我們無法確定它們的讀音和定義,也不能肯定它們與後來的甲骨文的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