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免費開放,是世界上首家國立公共博物館,也是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與法國盧浮宮、俄羅斯艾爾米塔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並稱的世界四大博物館。
那天下著雨,撐著傘,一路尋過來,跟著大概都是來這裏來參觀的人。堂堂的大英博物館,在小街上,看著沒有想象中壯觀,忘記問蘑菇是不是後門了,哈哈哈。:)
有人稱大英博物館是世界文明的焦點其實也並不為過,因為它的展品實在是太豐富,太十全十美了,收藏的大量寶貴文物和稀世珍品,集中了全世界不同國家的文明和文化。800多萬件藏品有來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亞洲及中國的。
放幾張大英博物館珍藏展品的相片。
古埃及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古希臘帕特農雕塑(Parthenon Sculptures)
古羅馬《維納斯完美的蹲姿》Crouching Venus
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頭像(Bust of Ramesses the Great)
涅瑞伊得斯紀念碑(Nereid Monument),又稱海之女神廟。
古埃及雕塑
古羅馬雕塑
古埃及雕塑
古埃及木乃伊
摩艾石像(複活節島石像)
看最近的新聞說,11月13日,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宣布,The 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將旗下的收藏全數捐贈予大英博物館,價值共約10億英鎊。大英博物館館長George Osborne說,他對這一重大決定感到興奮,這是曆史上對大英博物館的最大遺贈。
Percival David於1964年去世,生前是一位商人和中國文物收藏家,收藏了來自歐洲、日本、香港和中國的大量瓷器。他生前收藏的這些瓷器從2009年至今一直是借給大英博物館展出的。
Percival David的祖先是David Sassoon,David Sassoon出生於1792。他的猶太祖先在數百年前遷徙定居在巴格達,並一直世襲擔任該城的首席財政官,是政府承認的猶太人的“納西”(Nasi),對猶太居民起了族長的作用。
由於當地反猶太人的政策, 他不得不在1832年將全家遷往英屬印度殖民屬地的城市孟買定居,不久就加入了英國國籍。在1832年在孟買設立了沙遜洋行。經營英國紡織品、東方織物及波斯灣土特產的貿易。沙遜洋行很快就發展為印度在波斯灣的最大貿易機構。
1844年和1845年,他先後在廣州、香港和上海設立了分行。隨著上海對外貿易的繁榮和地位上升,沙遜洋行在上海的業務擴展十分迅速,在英屬印度對中國出口的鴉片、棉紡織品和棉紗等商品貿易總額中,占據了相當的比重,上海很快就變成沙遜洋行在華的業務中心。
David Sassoon派他的二兒子Elias Sassoon到中國,負責遠東的生意。Elias Sassoon就是大英博物館最大捐贈者Percival David的外祖父。
Percival David出生於孟買。他的父親是印度銀行的創立者Sir Sassoon Jacob Hai David。Percival David的母親是Elias Sassoon的女兒Hannah Sassoon。
Elias Sassoon還有個兒子叫Edward Elias Sassoon。Edward Elias Sassoon的兒子就是在上海灘赫赫有名的猶太大亨Victor Sassoon。Elias Sassoon也是上海大亨Victor Sassoon的祖父。
實在是有點繞,我做了張簡單的家譜來說明。
Victor Sassoon生於1881年。他在哈羅公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受的教育。1918年,在孟買繼承祖業,掌握了新沙遜洋行的經營權。
一次世界大戰後,上海正處於一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Victor Sassoon決定把家族企業的重點轉到上海。 1923年,他甩賣了在印度的資產,攜帶巨額資金來到上海。隨後,他在上海房地產方麵取得了的巨大成功。 1925年, 他開始興建高樓大廈。最先的代表性建築就是沙遜大廈(Cathay Hotel),也就是現在在南京路的和平飯店大樓。我原來專門介紹過。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役爆發後,Victor Sassoon開始陸續將資本從上海轉移到國外。 隨著眾多的歐洲猶太人來到上海,積極投身到對猶太同胞的救助活動,慷慨解囊,為猶太人提供庇護場所。
1945年二戰勝利後,麵對中國共產黨內戰占上風的局勢,Victor Sassoon大量出賣產業,第二次從上海撤退。其後的幾十年中,他居住在巴哈馬群島。 1961年死於心髒病,沒留下任何後代。
再回到這個大英博物館主人公Sir Percival David的故事。 1913年, 他移居到倫敦,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學位,也開始了收藏中國文物的生涯。1914年起,開始頻繁地從倫敦經營中國文物的公司購買大量的中國瓷器。 1918年他開始自學中文。 1924年,清政府被推翻,溥儀被迫離開故宮。 Percival David來到中國,將自己的收藏水準提到皇家品位。
1946年,他決定向倫敦大學捐贈他的圖書館與全部藏品,取名The 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並於1952年正式開放。 1964年Sir Percival David去世。 2007年,由於財務問題,The 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關閉了展覽。之後,經董事會與大英博物館協商,大英博物館提供了專門展廳,他生前收藏的這些瓷器在大英博物館永久借展。
中國是“瓷器之國”,在英語中瓷器和中國都是同一個詞“China”。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
“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瓷器,這一對元朝至正十一年(大約1351年)的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David Vases")是大英博物館鎮館寶貝之一。 一排排的參觀者聚集在這裏。在這對花瓶被發現前,青花瓷被認為是明初才有的發明,也因此這對花瓶改寫了瓷器的曆史。有一位大維德基金會瓷器館館長說過: “每逢借展,這對花瓶從來隻能單隻出行。就像皇室成員不能同乘一架飛機一樣,必須保證若有意外,另一隻能夠存活下來”。
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寫道:“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中國製造出了一種在世界上最負盛名、曆久彌新的奢侈品,它的華麗不輸安樂宮,在幾百年的時間裏傳遍世界,它便是青花瓷。如今,這種藍白配色已然被我們視為中國特色,但事實上並非一貫如此,這種中式審美實際上源自伊朗。”嗬嗬,有意思。
33號展廳名為“何鴻卿爵士中國和南亞館”(The Sir Joseph Hotung Gallery of China and South Asia),展廳建於1955年,1992年由中國香港商人、收藏家何鴻卿資助和擴建,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
遼三彩羅漢像造型精美,是按照真人比例一比一還原的,很震撼,也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大英博物館還有許多中國的寶藏,隨便放幾張:
明朝瓷器
宋朝瓷器
清朝玉璽
絲綢之路
秦朝
周朝銅器
不少孩子在這裏學習的。
博物館太大,逛得我要累趴下。看見一對小情侶先是兩個背靠背小憩,後來幹脆讓女孩躺了下來,讓人羨慕。:)
回城的路上看到這位粉色的男士,情不自禁地想到Barbie裏麵演Ken的Ryan Gosling。
以後有機會去倫敦好好參觀一下大英博物館。
謝謝菲兒的詳細介紹!
=======================
慧玲真是太謬讚了,你的遊記更有深度,有人文關懷,像記者一樣的深度“采訪”,佩服之至。文城有很多有才華的朋友,我可不敢做什麽姐。:)
====================================
多謝慧玲鼓勵。還沒有呢,羨慕慧玲早就周遊世界了!:)
最後那個小粉包很紮眼,和Ken有拚。
我兩次身臨其境都不如跟美菲兒雲遊,欣賞了這麽多經典展覽,謝謝美菲兒分享!
=====================
嗬嗬嗬,不好意思,感覺這兩篇內容有點相似。文有點長。:)
“博物館太大,人比藝術品多出百倍,暈頭轉向!”,江歌親說得太是了,艾瑪,人擠人,空氣都覺得悶,應該放張人多的片片的。“晚輩中middle name有個‘Hai’,中國元素。。。”,江歌說的是哪位?
哈哈哈,我也是一路盯著人家看。
謝謝親謬讚。:)
等你更新,節日季快樂!:)
最後那個小粉包很紮眼,和Ken有拚。
我兩次身臨其境都不如跟美菲兒雲遊,欣賞了這麽多經典展覽,謝謝美菲兒分享!
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寫道:“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中國製造出了一種在世界上最負盛名、曆久彌新的奢侈品,它的華麗不輸安樂宮,在幾百年的時間裏傳遍世界,它便是青花瓷。如今,這種藍白配色已然被我們視為中國特色,但事實上並非一貫如此,這種中式審美實際上源自伊朗。” 看過這段再看青花瓷瓶,確有西域風。
大英博物館很多年前去過,再去是肯定的。謝謝菲兒分享!
========================
水星兄好,我有看見這樣的謬論,哈哈哈。是有一些被英軍搶回的文物近幾年回歸到本國,但大多數文物都是博物館和捐贈者買的,珍藏在大英博物館中確實起到文物保護的重要作用。謝謝水星兄!
=====================
多謝弄弄。哈哈哈,弄弄太可愛了,大英博物館確實該多去幾次。:)
之前國內的教科書老煽動仇恨,說搶了故宮很多東西:)
==================
多謝暖冬鼓勵。感覺這篇寫得有點亂,嗬嗬。是的,博物館很讚,和大都會有一拚。:)
同感!讚菲兒好文!
菲兒用近乎史學家的強大好奇心和執著的嚴謹治學精神,把the legendary Sasson family 縱橫中西方的經商慈善曆史條理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學習了,感謝哦! :)
作為青花瓷的愛好者,我仔細看了菲兒貼的幾張照片,哈哈,很開心家裏也收集了類似“山寨”瓷器:)。春天第一波玫瑰花盛開的時候,花瓶不夠用,這些漂亮的青花瓷就是冷/粉色係玫瑰花的最美麗的容器。
幸虧大英博物館費錢費力精心收藏了巨量從大陸流出的古董(且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觀),否則這些物價之寶在文革中大都會毀於一旦。。。
======================
謝謝蘑菇和XYZ鼓勵,這篇寫得有點暈,尤其是這幾個人物,自己都給繞暈了,最後想,還是generate 一個簡單的family tree吧,不然實在是有點說不清,感覺像《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裏一樣,哈哈哈。
青花瓷我家也有山寨的巨大花瓶在地上。親在花叢中的照片也超美的噢!:)
你說得一點沒錯。
原來大英博物館和上海和平飯店是這樣的淵源,謝謝介紹。上次看到BBC 新聞報道大英博物館收到1,700件價值?1bn的中國瓷器捐贈,就很想再訪一下,正好在菲兒這先回味了。英國人民和政府對保護這些稀世之寶並讓許許多多人得以欣賞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盡管展品都價值連城,可又不能兌現的,反倒要花巨資維護和安保。近年來也有討論是不是要放棄免費參觀政策,今年的民調仍然有51%的民眾讚成免費。頂著鍋蓋說,我是覺得應該收費(特別對有錢的米國遊客們,嘻嘻),隻需要對青少年免費就可以了。
回到正題,大英博物館真是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就那些青花瓷就會讓人挪不開腳步,謝謝菲兒分享。
===============================
蘑菇好,我還真是沒太搞清。:)
“英國人民和政府對保護這些稀世之寶並讓許許多多人得以欣賞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同意!完全免費是對全世界遊客友好的象征,但我覺得如果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那樣受一些門票收入,也是可以的,哈哈哈。:)
大英博物館沒有去過,但是喜歡和平飯店,每次回去都要去裏麵坐坐、喝喝茶吃點東西.
==================================
哈哈哈,走在路上,在他後麵,人家很坦然,我覺得很驚豔。Barbie很粉紅。Ryan演了不少電影!
記得廚子說過。我們以後可以約這裏。:)
看見你更新了,讚!:)
同感!讚菲兒好文!
菲兒用近乎史學家的強大好奇心和執著的嚴謹治學精神,把the legendary Sasson family 縱橫中西方的經商慈善曆史條理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學習了,感謝哦! :)
作為青花瓷的愛好者,我仔細看了菲兒貼的幾張照片,哈哈,很開心家裏也收集了類似“山寨”瓷器:)。春天第一波玫瑰花盛開的時候,花瓶不夠用,這些漂亮的青花瓷就是冷/粉色係玫瑰花的最美麗的容器。
幸虧大英博物館費錢費力精心收藏了巨量從大陸流出的古董(且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觀),否則這些物價之寶在文革中大都會毀於一旦。。。
大英博物館沒有去過,但是喜歡和平飯店,每次回去都要去裏麵坐坐、喝喝茶吃點東西.
============
紫薇真行,去了兩次。我們也是路搞不太清。是的,大英博物館與上海和平飯店有朔源,謝謝紫薇。:)
你照片中的那個Rosetta Stone,我前些天剛剛在youtube上看了一個關於它的紀錄片,很神奇。
有個地方你可能漏寫了一兩句:雖然溥儀是1924年被迫搬出紫禁城,但清朝在1911年就被推翻了。
====================
多謝唐兄,英國有不少看頭。把油管鏈接放過來?:)
你說的曆史沒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是1911年,但傅儀的小朝廷(沒有政治權利)依然存在,直到1924年從故宮被馮玉祥軍隊趕出。
原來大英博物館和上海和平飯店是這樣的淵源,謝謝介紹。上次看到BBC 新聞報道大英博物館收到1,700件價值?1bn的中國瓷器捐贈,就很想再訪一下,正好在菲兒這先回味了。英國人民和政府對保護這些稀世之寶並讓許許多多人得以欣賞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盡管展品都價值連城,可又不能兌現的,反倒要花巨資維護和安保。近年來也有討論是不是要放棄免費參觀政策,今年的民調仍然有51%的民眾讚成免費。頂著鍋蓋說,我是覺得應該收費(特別對有錢的米國遊客們,嘻嘻),隻需要對青少年免費就可以了。
回到正題,大英博物館真是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就那些青花瓷就會讓人挪不開腳步,謝謝菲兒分享。
你照片中的那個Rosetta Stone,我前些天剛剛在youtube上看了一個關於它的紀錄片,很神奇。
有個地方你可能漏寫了一兩句:雖然溥儀是1924年被迫搬出紫禁城,但清朝在1911年就被推翻了。
我們上次去,住在旁邊,太感激他們的免費參觀了。那時正是澳洲特展,餐廳有袋鼠肉吃,可惜我們沒機會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