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遊意大利之五, 羅馬篇2

(2014-02-08 12:41:07) 下一個

Trevi fontain少女泉,the Virgin Water, 許願池,

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是羅馬市內最大的噴泉,電影《羅馬假日》風靡全球後更成為羅馬最著名的噴泉。1732年動工,是由教皇Pope Clement XII命令修建,並由意大利建築師Nicola Salvi  設計完成的,曆時30年才建成。噴泉也叫少女泉"Virgin Waters" 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有多個版本,一說是來自古羅馬神話傳說,一個少女指引了一個快渴死了的戰士,而挽救了他。另外最著名的名字是許願泉,或許願池。背對著噴泉、用右手從左肩上投出一枚硬幣,如果能投進水中,就能夢想成真。而且,不同的扔法,有不同的解讀,比如連續扔出二枚硬幣進入池水中,預示著美滿的婚姻就在不遠的將來。世界各國的遊人排著隊來到泉邊,背對著泉池,把硬幣拋進水裏,許下各種各樣的願望,特別是今生能夠重返羅馬的願望。每天晚上有專人從池中打撈硬幣,平均每天能收集到3500刀。這些錢被用於無家可歸的羅馬窮人。

 

  噴泉以羅馬神話中海神尼普勒戰勝歸來為題材,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外形自由、裝飾豐富、立體感強、整個噴泉氣勢磅礴、大氣恢宏、泉水清澈。少女泉以波裏公爵府的牆麵為背景,噴泉的中心是海神尼普勒,站在海貝中間的尼普勒,桀驁不馴、藐視眾生的神態,褶皺的衣襟,如同真實一般;海神腳下有兩匹駿馬,被兩個人身魚尾的男人所牽引,分別象征著平靜與洶湧的河流,左邊的一個毫不馴服,右邊的那個溫順隨和,朝著兩個方向拉著後麵如同凱旋門的背景;海神的左右還各有一個女神;在少女泉背景牆的頂部,有四個女神各持不同的神器,象征著四季,而整個畫麵恢宏震撼,是噴泉作品中少見的精品。


















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



噴泉什麽時候都是圍滿了遊客,人山人海,拍照,許願,買個冰激淋坐池邊一邊休息。









去意大利之前,讀了網友dontmatter"  的精彩“2011度假專輯4”還配上了老電影 “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歌曲。 其中貼了幾張照片,很好笑,那個餐館提供中文翻譯的菜譜,但不倫不類,讓人啼笑皆非。現把他的這幾張貼圖和文字再重新貼在此

Trevi Fountain的旁邊有一家餐館,決定在這裏吃晚飯。等翻到中文菜單,俺震驚了。坑爹啊,憤怒的鋼筆也能吃嗎。。偽君子的有餡小包子應該適合俺的口味。。我很納悶,這逃離的Grate”這麽沒逃掉。我光顧著笑了,忘了拍英文的Menu。所以我不知道到底是什麽東東。有在羅馬的網友請光顧一下這家餐館,拍下E文的Menu QQH給我”




我曾答應“dontmatter”去找這家餐館,回來補上。但無奈那裏實在是飯館太多了,加之人山人海,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就在這家吃了晚餐。希望有其他網友給補上。

西班牙廣場及船形噴泉
  當來到著名的西班牙廣場時,有點失望。美其名曰廣場其實就是三條擠滿了各種名牌店的羅馬老街相交而形成的一個丁字路口;很小。“船形噴泉”坐落在三條路的交叉點上。廣場位於羅馬聖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下。 扇麵般展開的138階台階像連接天堂與俗世的通道,直達山坡上矗立著的聖三一教堂。西班牙階梯名稱取自附近的西班牙大使館,用來連接西班牙廣場和頂端的聖三一教堂。西班牙廣場之所以有名還因為“羅馬假日”中有在此吃冰激淋的鏡頭,以及許多世界級的大文豪在此居住創作過。 




這裏也是人山人海;西班牙階梯和“船形噴泉”

萬神殿 Pantheon(免費)
  離開許願池,天色已黑,沿著羅馬老城區蜿蜒曲折的街道,去拜訪古老的萬神殿。腳下踩著石板路,路邊是樣式質樸的石頭樓房。很多這些樓房,曆史都在千年以上,建造這些樓房時,中國正是東漢盛唐,洛陽,長安城裏也在大興土木。可長安城裏當年唐朝人居住過的古宅,現在大概已無跡可尋。而羅馬城裏,這樣的千年古建築,隨處可見,甚至裏麵還住著過日子的現代人。為什麽有這樣的結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建築材質的不同,中國古代磚木結構的建築大多無法承受千百年風雨的侵襲,而那些用花崗岩和大理石壘砌而成的古羅馬建築,卻在風雨中巋然不動。 

   一條小路走到盡頭,眼前豁然開朗,到了萬神殿所在的羅通多廣場。廣場中心有一座方尖碑,那是古埃及人的傑作,古埃及是方尖碑的故鄉。方尖碑(Obelisk),是古埃及的一件傑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在巴黎的協和廣場、 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廣場,也都有方尖碑的蹤影, 並且,對以後及現代影響深遠。現代的很多紀念碑都是copy 古埃及的方尖碑,比如DC 的華盛頓紀念碑 Washington monument)。不過,這種最初用來表達對太陽神崇敬的紀念碑如今在埃及已經屈指可數了,其中的大部分都被搬到了羅馬。埃及曾是羅馬帝國的屬地,現在歐洲能看到的方尖碑,大都是從埃及漂洋過海運來的。簡樸的方尖碑,被奢華精美的羅馬雕塑底座襯托,守望著距離咫尺的萬神殿。這個廣場,是萬神殿的前庭。萬神殿在羅馬是一個供人們免費參觀的地方,人們可以隨意出入這座古老偉大的建築,在那圓形的穹頂下,仰望日光,遙想悠遠的歲月。這是一座距今兩千多年的建築,曆經如此漫長的歲月仍能聳立至今,實在是奇跡。歲月的匆忙,短促的人生,但不朽不滅的,是人類的智慧和藝術。

   萬神殿(Pantheon)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是羅馬開國皇帝屋大維下令,他的女婿,也是羅馬議員和將軍Marcus Vipsanius Agrippa負責於公元前27-25年建造的,用以供奉古羅馬的眾神。當基督教剛開始興起的時候,基督徒受到羅馬皇帝的殘酷迫害。耶穌就是被羅馬統治者釘在十字架上的。因為羅馬帝國早期是信仰多神教的,如朱庇特Jupiter公元80 120年毀於倆場大火。但剩餘的柱廊,花崗岩石柱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麵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築規模。公元120年被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命令重建。但實際上從圖拉真皇帝時就開始了重建。萬神殿被米開朗基羅讚歎為天使的設計

   萬神殿是古羅馬精湛建築技術的典範。它是一個寬度與高度相等均為43.4米的巨大圓形堂建築,這樣,萬神殿的剖麵恰好可以容得下一個整圓,而它的內部牆麵兩層分割也接近於黃金分割,因此它常被作為通過幾何形式達到構圖和諧的古代實例。上麵覆蓋著半圓形的屋頂。萬神殿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傑作。從高度一半的地方開始,上半部為半球形的穹頂(據估計,約有5000噸重),穹頂的厚度逐漸減小,穹頂最下方壁厚6米,與萬神殿下半部牆壁等厚,到頂部則遞減為1.5米。這種壁厚的遞減更有利於萬神殿整體建築的穩固,萬神殿穹頂內壁被整齊劃分為5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鑿凹陷,不僅使牆厚的遞減更為合理,也增加了萬神殿內部的美觀性。

   對麵是羅通達廣場 Piazza Della Rotonda)
其內仍供奉古羅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萬神殿被東羅馬(拜占庭)皇帝弗卡斯 Phocas贈予教皇,隨即改為天主教堂,更名為聖瑪麗亞教堂。也正因為如此,萬神殿才在後來幸存了下來,沒有被視為異教建築而毀滅。因為在黑暗的中世紀,尤其是在中世紀早期時,大量的古羅馬非基督教的東西都被破壞,毀滅了。試想一下,在康斯坦丁大帝在他母親的影響下,把基督教帶入羅馬帝國,並使之最終成為具有統治地位的國教時,羅馬帝國及前期古羅馬(包括共和時期)已有至少一千年的曆史了。那會有多少非基督教的宗教文化的東西遺留下來,但最終被愚昧的中世紀和拜占庭皇帝給毀滅了。就像中國在文革時的所作所為。曆史總是再重複。

  萬神殿的裝飾風格前後發生過很大變化。供奉諸神時期的描畫神人大戰的銅雕等大量裝飾,在改為教堂後被大麵積更替,原有的屋大維和阿格裏帕
的雕像均也已不在。神殿入口的青銅大門,原與穹頂和門廊天花板所覆的鍍金銅瓦互為呼應,現今銅瓦早已用作他途。原來覆蓋穹頂和柱廊原鍍金銅瓦,在公元663年,被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皇帝康斯坦丁二世下令揭下運往拜占廷。而柱廊的銅質天花板也被人教皇拆走去修天主教堂去了。





萬神殿的確氣勢不凡,八根大立柱,支撐起一個拱形門楣,巍峨莊嚴,是典型的古希臘風格,使人想起雅典衛城上的帕台農神廟的正門,也是八根立柱, 也是拱形門楣,隻是萬神殿比帕台農神廟要完整得多。帕台農神廟隻剩下一個骨架殘垣,而萬神殿卻保持著建成時的模樣,兩千年的風雨滄桑,沒有改變它的形狀。 不過萬神殿和帕台農神廟還是大不相同的,帕台農神廟是一個巨大的矩形建築,而萬神殿的主體卻是一個圓形建築,是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風格的一種融合。



萬神殿上麵有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的字樣,乃拉丁語,其中文含義為: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裏巴建造此廟。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tertivm表示三的意思,拉丁語本應為tertium,但是因為中世紀以前沒有 “u”,隻有“v”。至中世紀vu







自從文藝複興時期,這裏開始作為墓地。著名藝術家拉斐爾就葬在這裏,還有當時的其他的一些藝術家。意大利統一後最初的兩個皇帝也葬在這裏(開國皇帝Vittorio Emanuele II 和另一個皇帝 Umberto I, as well Umberto's Queen, Margherita 。盡管新的意大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taly 1946年就成立了,但直到現在仍然有君主製的忠實崇拜者(或者說皇親的殘渣餘孽們)來這裏為兩位皇帝守夜。雖然反對皇權的人士不斷的反對抗議,並要求把皇帝遺體遷出去,但梵蒂岡支持守夜,而且萬神殿管理者意大利文化遺產部至今也沒有采取任何製止行動。




拉斐爾少年即離開故鄉到佛羅倫薩等地求學。1508年, 時年25歲接受了教皇的邀請來到羅馬。那一年,米開朗基羅開始在西斯廷禮拜堂畫《創世紀》。拉斐爾在羅馬度過了12年,主要為兩位教皇在梵蒂岡行宮裏畫壁畫,為其裝飾住處。從此便從一個無名之輩紅極羅馬,年紀不大卻也弟子、助手成群了。在藝術家中,拉斐爾可以說是當時享受政治待遇最高的一位。後來,他成為正在重新擴建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繪畫總監,這在當時是藝術家擔任的最為重要和光彩的職務。在羅馬畫壇,拉斐爾成為了領袖式的人物。也成為意大利文藝複興三傑之一。他的作品集中在四間被稱為“拉斐爾廳”的房間裏。前兩間的壁畫基本上是他本人所畫,第三間是他做的素描稿,大部分由他的學生們完成的。第四間則是他的學生們在他逝世後根據他的設計完成的。拉斐爾37歲時英年早逝,據說是一夜縱欲後開始發燒,但他沒有告訴醫生發燒的原因,導致醫生開錯了藥,連續發燒15天後去世。他去世後,羅馬全城哀悼,以非常隆重的儀式為他舉行葬禮,後將其遺體安放葬於萬神殿,永誌懷念。三年後,他的一個學生在他的墓上做了聖母的雕像。1833年,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喬瑟佩.法布裏斯為拉斐爾做了一尊半身雕像,放在聖母像的左邊。在同一年,教皇格萊高裏歐十四世下令開棺驗證拉斐爾的遺體。當確定遺體依然存在後,教皇把一尊精美的石棺贈給了萬神廟作為拉斐爾的棺墓。棺墓上刻著與拉斐爾同時代的紅衣主教,作家和詩人彼得.班博為拉斐爾寫的詩句:你活著,大自然黯然失色;你逝去,大自然悲慟欲絕。更多人相信拉斐爾的精神始終活在佛羅倫薩,而不是葬在這裏。站在拉斐爾的墓前,你心中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拉斐爾為什麽要選擇萬神殿作為他的長眠之地呢?







萬神殿穹頂內壁被整齊劃分為5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鑿凹陷,不僅使牆厚的遞減更為合理,也增加了萬神殿內部的美觀性。







這可以說是古代建築中的一個奇跡,萬神殿內寬廣空曠,直徑將近五十米的圓形大廳中,無一根支柱,大穹頂比聖彼得大教堂的還大。更神奇的是,圓形穹頂從建築中腰開始向上收攏,到大殿的穹頂部開了一個直徑有9米的巨大露天圓孔。整個大殿,仿佛是一個開天窗的巨大球體。這樣的建築設計,必須經過精密的力學和數學的計算,可以想象兩千年前古羅馬科技的發達。大殿牆上無窗,這個9米露天圓孔是整個萬神殿內唯一的光源來源。然而,這一光線就照亮了整個大廳。一般人們一進萬神殿,從上方泄下的奇異的光線,首先將大家的目光引向天頂。白天,陽光從此直接照射在殿內,一個大大的圓亮的光斑在殿內緩緩移動,自然就有一種神秘,好似西方諸神都在窺視著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人們。




其實,大多數是遊客,也不知該Worship 哪個神?






大殿的地麵,是彩色的大理石鑲嵌成的圖案,光滑如鏡。大殿中央的地麵上,可以看到一些排列規則的小孔。那是排水孔,下雨時,從天窗漏入的雨水,就從這裏排走。





從萬神殿出來,已是夜幕降臨,這正是藝術家們開始“獻藝”的時候。。


羅馬共和國廣場  Piazza della Repubblica

羅馬共和國廣場是紀念1885年意大利從王製改為共和製而命名的。 這裏距離羅馬中央火車站非常近。是羅馬的標誌性建築,兩座扇型的古建築環抱著一座古老的雕塑噴泉,廣場邊的安傑利聖母堂是羅馬很有特色的教堂建築。






羅馬共和國廣場及“納亞蒂仙女噴泉”的美麗夜景,




羅馬共和國廣場以“納亞蒂仙女噴泉”而聞名。中央噴泉由銅製的四個美少女組成,分別駕馭著野馬、巨魚等動物,形態張揚不羈。由於年代久遠,青銅少女身上鏽跡斑斑,顯得有些難看,但透著曆史的厚重。

天使的聖母瑪麗亞教堂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





羅馬真正是抬頭就是文物,正在共和國廣場拍照,一抬頭就看到了著名的天使聖母瑪麗亞教堂和戴克裏先浴場Baths of Diocletian。第二天就要離開了,等下次再來補上。

 天使聖母瑪麗亞教堂的原址是戴克裏先浴場Baths of DiocletianTERME DI DIOCLEZIANO

戴克裏先浴場是羅馬皇帝戴克裏先帝下令建造的,從公元298年開始興建,於公元306年建成。是當時古羅馬最大的公共浴場, 也是當時最奢華的浴場。中央的大堂長280米,寬160米,最多可同時間容納三千人在浴場洗浴,活動。16世紀時教宗PIUS四世下令在此興建一座教堂,據說是一名西西裏的教士看見浴場上有天使顯靈之故。接下修建工作的是米開朗基羅,他在1563年開始設計監造教堂的興建,但他隔年就去世了(公元1564)。後由他的學生杜卡JACOPO LO DUCA 完成。內有精彩壁畫,雕像等。


Baths of Diocletian
複原圖

納沃那廣場  Piazza Navona







長橢圓形
納沃那廣場(Piazza Navona)在公元1世紀時此地是羅馬皇帝圖密善(Domitian)建造的圖密善競技場(貴族的娛樂場),公元15世紀時被重新鋪建,辟為市場。廣場以巴洛克建築藝術著稱。一年裏有許多節慶和表演在此舉行,是羅馬市民喜愛的聚會場所之一。





廣場南端的摩爾人噴泉
Moor FountainFontana del Moro其一側的白色建築,是教皇英諾森十世在公元1644年所建的Palazzo Pamphili宮。從1920年起就是巴西大使館所在,是巴西共和國的財產。摩爾人噴泉描繪一個摩爾人 (伊比利亞半島Ibérian Peninsula上的古人),站在海螺殼中,在與一隻海豚較量,周圍是四個特裏同Triton,古希臘神話中海之信使,海王婆塞冬和海後安菲特裏的兒子)。它被放置在一個玫瑰色的大理石噴泉池中。噴泉原先由 Giacomo della Porta設計於1575年,最初隻有海豚,四個噴泉和四個人身魚尾、吹著海螺的特裏同1653年,由意大利著名建築藝術家貝尼尼增加了摩爾人雕像。1874年,原雕像被移到鮑格才別墅,代之以複製品陳列在廣場上。摩爾人的頭頂是鴿子停留的最佳地。


緊鄰Palazzo Pamphili宮的是聖埃格尼斯教堂(Santa Agnese in Agone),是由貝尼尼(Bernini)的死敵博洛米尼(Borromini)所設計,但是正麵牆的工作是貝尼尼完成的。廣場中間就是貝尼尼(Bernini)最負盛名的一件氣勢磅礴的雕刻作品:四河噴泉(意大利文: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英文: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正中央是一座方尖碑,頂上有隻銅鑄的鴿子。貝尼尼(Bernini)和博洛米尼(Borromini)二人均是意大利著名的建築藝術家,兩人初期合作了不少傳世佳作,是巴羅克藝術風格建築的頂峰。但兩人性格不同。 貝尼尼生性樂觀,富有魅力,且善於和王公貴族周旋,故而聲譽日隆,成為當時聞名的雕刻家、建築師和畫家。而博羅米尼則孤僻偏激,與人不合,悲歎自己的才華未獲世人重視。由於兩人性格迥異,加之兩人在聖彼德大教堂的修建過程中意見相左,最終分道揚鑣。博羅米尼最後不幸患嚴重憂鬱症而產生幻覺,焚毀自己手中的全部圖紙,最後自殺。





埃及方尖塔,方尖塔頂段的銅鴿,及基座-著名的四河噴泉雕像。四河噴泉位於廣場中部,是貝尼尼為羅馬篷·腓力教皇的宮殿設計的噴水池。四河指人類征服的四條大河,它也代表文藝複興時代人們心目中人類文明四大洲的四條大河:多瑙河表示歐洲,恒河表示 亞洲,尼羅河表示非洲,拉普拉塔河表示美洲。在這裏,作者用四個大理石人體雕像象征了四條河流,中間是假山和花崗岩埃及方尖塔,寓意著天主教在全世界的勝利。



四河噴泉中的多瑙河The Danube,代表歐洲。多瑙河伸出他的雙臂迎向盾牌/馬。其下方有一條張嘴大魚。。

四河噴泉中的恒河The Ganges,代表亞洲,是位身材魁梧的老人形象,手持船槳,目視遠方





四河噴泉中的尼羅河代表非洲,雕像的頭/臉上罩了一塊麵紗,暗示當時的歐洲人還沒有找到尼羅河真正的源頭,充滿神秘的麵紗。



四河噴泉中的裏約
-·-普拉塔河(Rio de la Plata),代表美洲。他身邊有一些錢幣,象征新大陸充滿了巨大的財富,他的眼睛注視著方塔塔尖上的鴿子,似乎表明天主教必將統治美洲。

 






中間的埃及方尖塔
/碑,連接著古羅馬帝國時代。。




這位埃及小夥子,在他祖先的方尖碑下,重複著祖先們的生活
- 在羅馬討生活。

位於廣場北部的海神噴泉Fountain of Neptune







立在噴泉中央的海神尼普頓
Neptune大戰章魚,海神看上去肌肉健壯、勇猛無比。海神尼普頓的麵孔很像佛羅倫薩公爵及第一代托斯卡納大公 - 科西莫··梅第奇,暗喻佛羅倫薩的海上統治權。

 









噴泉四周陪伴海神尼普頓
Neptune的有丘比特(Cupid),海象等動物以及海神的兒子涅柔斯Nereus和多麗斯Doris的女兒們Nereids,其設計則顯得豐滿、溫柔,盡情地嬉戲。(涅柔斯和多麗斯生了五十個可愛女兒,統稱為海神女The Nereids)。

著名的羅馬鮮花廣場 Field of Flowers)和布魯諾遭焚遇難地和布魯諾銅像就在附近。圓柱廣場也不遠。我因時間所限,都沒有去。看來羅馬是一定還要回去的。

羅馬街道隨影
















這個路過的建築物,非常漂亮,還有很多精美的雕塑。一定也是有很多的故事。 不太確定,但好像是羅馬市政廳。也不知道另一個在
Capital of the world世界中心的市政廳廣場的市政廳建築是怎麽回事?







羅馬的街道





羅馬的建築

 



這樣的古跡,這樣隨便放置在街頭,不知是否安全?可能是羅馬有太多這樣的古跡了。。

羅馬行人隨影

 

這位羅馬美女,好像是從古羅馬帝國走來。。

 

這位非洲兄弟,長得很有特色,麵部棱角分明,像刀刻的一樣。

 

在羅馬,非洲人,尤其是北非人很多。他們大多在街頭兜售廉價假名牌包,披毯。見到羅馬“城管”,就做鳥獸散,有人專門把風。 在羅馬街頭走著走著,經常會看到一群提著大包小包的黑人從大街往小巷內奔跑,等城管過去了,就又出來兜售。是現代羅馬街頭一風景。。

羅馬篇 -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