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讀書裏漫步,想找本好書看。目光掠過一本本裝潢精美的封麵,最後落在這本推薦值90.3%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上,作者王力。記得上學時學的《古代漢語》就是王力教授主編,是位著作等身的大學者。去搜一下王力,果然在他的主要作品裏出現這本,確認不是重名。
隨手翻翻,全書分:天文、曆法、禮俗、車馬。。等十四個部分,很多常識竟是我這大學問家所不知道的。或者學過?像流星劃過夜空,已經沒了痕跡。常識者,尋常人應具備的知識。看來咱還真是不尋常,太出類拔萃了。。
第一章:天文。
把我感興趣的摘抄於此,好記性比不上爛筆頭。
在上古時代,人們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認為整個宇宙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古人又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們把它們人格化了,並賦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風師謂之飛廉,雨師謂之荓翳(荓,讀píng;翳,讀yì),雲師謂之豐隆,日禦謂之羲(xī)和,月禦謂之望舒(見《廣雅·釋天》)。(著名現代雨巷詩人戴望舒的名字莫非來源於此?)
古人的天文知識也相當普及。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說: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有多少人在此列舉一下手。)
書中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別加以敘述。
七政: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為七政或七曜(yào)。
小時候跟我母親學過“七政”的口訣:“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金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所以《詩經》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見《詩經·小雅·大東》)。
二十八宿:
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是以恒星為背景的,這是因為古人覺得恒星相互間的位置恒久不變,可以利用它們做標誌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經過長期的觀測,古人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稱為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指的是: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ǎo)畢觜(zī)參(c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四象:
東方蒼龍、北方玄武(龜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聯係起來想象成的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
三垣
所謂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黃河流域常見的北天上空,以北極星為標準,集合周圍其他各星,合為一區,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張翼軫以北的星區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鬥以北的星區是天市垣。
十二次、分野有點複雜,略過。
北鬥七星:
北鬥是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人把這七星聯係起來想象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組成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鬥柄,古曰杓(biāo)。
古人很重視北鬥,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把天璿、天樞連成直線並延長約五倍的距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而北極星是北方的標誌。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人們看起來它在圍繞著北極星轉動,所以古人又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伏羲、女媧圖:
新疆阿斯塔那地區是唐代高昌故國。目前高昌遺址發現這種伏羲女媧圖達三十幅以上。
這幅伏羲女媧圖最上方和最下方的正中央分別是群星圍繞的太陽與月亮(月中繪有鴞麵,即抽象的貓頭鷹的臉,鴞形目鳥類的俗名就是貓頭鷹。貓頭鷹隻在夜間活動,而且飛翔起來沒有聲音。先秦時期人們認為貓頭鷹是和人的靈魂有關的鳥。)。畫中伏羲女媧下半身交纏在一起,周圍畫滿星辰(還有一個彗星)。
畫中左邊的是女媧,右邊的是伏羲。女媧右手執圓規,左手搭在伏羲肩上,手中握著四支算籌(做加減乘除數學計算的工具)。伏羲左手執矩(即直角尺,又稱曲尺、角尺),右手則搭在女媧肩上。伏羲搭過女媧肩膀的手中還握有一件奇怪的難於辨認的東西,參考敦煌壁畫中的伏羲女媧圖,我們可以判斷出伏羲右手拿的應是墨鬥(木匠彈繪墨線的工具)。
伏羲女媧穿的都是圓領(即現代衣飾概念中的“無領”)對襟鑲黑邊的紅底夾纈(xié)印花大袖上襦(rú,是一種長袖小襖)。這種男女袖口同等寬大的上襦形式是晉末到齊梁期間形成的。伏羲女媧在腰部相接,腰間著百褶(zhě)短裙。(讀到這裏忍俊不禁,原來百褶裙源於此。)
通常伏羲女媧的圖像都是成對出現,以下半身交纏的結構存在。不能否認伏羲女媧圖像帶有婚姻或者交媾的意象。
西王母、伏羲女媧畫像石拓本:
畫麵正中人的側邊刻有“西王母”三字。西王母背後有舒展開的雲朵。畫麵上有三隻鳥。這三隻鳥的名字在漢代傳說中叫“青鳥”,它們是西王母的信使。後世用“青鳥”指代書信。(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裏的青鳥正是此意。)
西王母左側是戴“進賢冠”的伏羲,右側是戴花冠的女媧。伏羲和女媧下半身為交纏的蛇。西王母和伏羲女媧的同時出現,意味著這可能是漢代的“高禖(méi)神”。高禖神是一種和生育有關的神,高禖祭祀就是“求子”行為。祭祀高禖的活動類似於一種在樹下的男女晚間群聚野合,最後生下孩子連孩子父親是誰都不知道。高禖這種祭祀活動可能可以追溯到史前母係氏族社會製度。有傳說講到孔丘就是高禖祭祀的產物。
鯢魚紋彩陶瓶:
“龍”的形象,來源已久,可以與上圖所示甘肅甘穀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鯢魚紋彩陶瓶相印證。鯢(ní)魚,即娃娃魚,有四隻腳,叫聲像小孩啼哭。鯢魚是水陸兩棲動物,晝伏夜出。有的鯢魚會長到非常大的個頭。解放後湖北就曾數次捕獲過60公斤以上的鯢魚。
一直以為娃娃魚是神話傳說,看來真有這種魚類。
今天就到這裏,複習、Cocy,找圖,姐姐累了,真沒有看電視劇輕鬆。。但一章一章讀下來,求知欲滿足後的那種充實和愉悅是難以形容的,雖然記不住多少。
下一章:曆法。
越來越喜歡中國古代的曆史和文化,仰望古人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