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9)
2018 (1)
2019 (1)
2022 (118)
前後花了幾個月時間,讀(聽)完微信讀書上8卷本《蔣勳說紅樓夢》。以前看多了大陸的紅樓夢評介、人物性格分析等文章,考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住的等,紅樓夢裏邊邊角角總怕有挖不倒的地方,覺得越整越複雜、越深奧,後來幹脆就什麽也不看了。
讀《蔣勳說紅樓夢》,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無關紅學,不涉及考證,像一個見多識廣的學長在陪著你讀《紅樓夢》,順便加進他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輕舟流水,讓你感到愉快、放鬆。每天讀幾十頁,欲罷不能。這部書大概是根據視頻講座整理的,非常淺顯,適合我這樣不大愛燒腦細胞的懶人讀。
蔣勳先生本人是一個畫家、詩人和作家,生於西安,長於台北,遊學中外,閱曆十分豐富。他從12、3歲開始讀《紅樓夢》,得不到允許用手電筒照亮躲在被窩裏讀。在半個世紀的歲月裏,反複閱讀達30多遍,在這部書裏,蔣先生投入了時間、青春和生命的一部分,足見他對《紅樓夢》迷戀至深。
他說整本《紅樓夢》就是兩個字:“癡”與“還”,癡,是一種用情至深至真的狀態,寶玉就是“情癡”;“還”,是林黛玉前世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這世用一生的眼淚來“還”。這是因果,整部小說都在講一種生命的因果。
他的一個說法我第一次聽到:賈寶玉含玉而生,這個“玉”,諧音就是欲望的“欲”,王國維認為是叔本華哲學裏麵講的“意誌”,玉一不見,寶玉就失去“意誌”,失了本性。“玉”在小說裏麵是一個象征。
有一段寫林黛玉:她像一個從天上下來跟大家玩了一場又走掉的女孩子,她的美像月光一樣,不著痕跡,是船過水無痕的感覺。林黛玉的存在,是一個心靈的存在,不是一個物質的存在。後四十回,你忽然發現林黛玉衣服有顏色了,身上有佩戴了,顯然作者層次低了很多。。寫道這裏,蔣先生似乎覺得批評先人有點過意不去,馬上筆鋒一轉寫道:讓林黛玉死去,讓寶玉寶釵結婚,這邊婚禮音樂成大典,那邊黛玉焚稿斷癡情,這種對比寫的很好。
蔣先生對書中任何一個人,沒有嘲笑,隻有理解;沒有不喜歡,隻有包容。他對紅樓夢的領悟,也是他對生活、對生命的領悟,像涓涓細流滲透在書中每一個細節。“他(曹雪芹)隻是告訴你,繁華是一場夢,在所有的生命中,權力、財富、愛情,全部是一場空。知道是空,你還執著。知道歸知道,執著歸執著。《紅樓夢》迷人就在這裏,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可是每一刻又都在執著。
《小王子》中有句話:“真正本質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隻能用心去體會。”看完全書有個錯覺,蔣勳本人就是作者曹雪芹,也是書中賈寶玉,他愛書中的每一個人。對生活、對生命懷有一種大慈悲,大包容。甚至對書中賈瑞、薛蟠、夏金桂這樣的角色都寄於無限的同情和憐憫,沒有一句輕蔑和批判。(我總是不喜歡王熙鳳,看來內心缺乏一種寬容。)
有點遺憾的是,蔣先生對《紅樓夢》後四十回,對寶黛的結局基本沒有評說,他的解說到80回便戛然而止。隻有一句:“高鶚和程偉元補寫的後四十回在乾隆年間變成了大家最接受的一個‘結局本’。“
以前讀紅樓,看到的隻是書中呈現的人物在那裏來來往往,哭哭笑笑,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為沒有看到想看的而遺憾,而譴責續作者,讀書浮在麵上。讀完蔣勳的解說,再去讀《紅樓夢》,試著從更深層次去理解曹雪芹的苦衷、悲憫和癡情,走進作者內心世界,去細細體會個中滋味,又是一番光景。將悲憫之心擴展到生活中,對周圍的人和事,試著用慈悲的心態去理解、去包容也算一種收獲吧。(像那誰誰,試著去憐憫一直蒼蠅。)
讀書習慣,再撿幾隻貝殼:
“慈悲,不是天生的,是看過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後真正生長出來的同情與原諒。”
“你不敢輕易嘲笑任何一種命運,因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福禍都在旦夕之間。”
“人到底該不該領悟,因為人生本來就是由執迷、眷戀、牽掛、執著構成,徹底領悟的時候,大概就是要走的時候。”
“你是否能體會到欣賞牡丹花與欣賞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感受?苔有一種蒼涼,有一種被人遺忘後蕭條的感覺,裏麵帶著一種傷感。”
“弘一法師臨終前曾留下一個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裏。問餘何適,廓爾妄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還有一偈,是臨終前三天而作,隻有四個字:”悲欣交集。“
(謝謝讀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