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漢字生河南” (圖)

(2008-09-26 17:18:25) 下一個

 

 

 

 

 

圖一: 1936年6月12日殷墟第十三次發掘中發現的YH127甲骨窖穴,萬餘片甲骨集中堆放。 攝影/耿藝

圖二:河南嵩山啟母闕上的長篇小篆銘文。小篆由河南上蔡人、秦朝時的丞相李斯作為標準字體推行全國,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規範文字的產物。攝影/王豫明

圖三:河南開封朱仙鎮上,民間藝人們仍沿著從北宋傳承至今的雕版技藝刻寫文字。 攝影/田野



漢字生河南
                                     撰文:南香紅
 
核心提示

  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契刻符號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係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製定規範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範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河南大地上。

  人類最早的檔案

  穿過殷墟博物苑的大門,如同穿過一個古老的文字。這個文字做的門非常獨特,它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門,因為它是根據甲骨文的“門”構形的,兩根立柱,左右而立,一根橫木為門楣,立柱之間,是兩扇門扉,它是一個門,也是一個大大的漢字。

  安陽西北郊小屯村一帶,是中國曆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殷商都城。

  自1928年以來,中國考古學家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掘,基本展現了殷商都城規模,在宮殿宗廟區內發現大型夯土建築基址50餘座。此外還發掘了王陵遺址、手工業作坊、甲骨窖穴、墓葬區、車馬坑等,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石器、車馬器等,而最讓世人震驚的便是這裏發現的文字。

  1899年的秋天,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無意中發現了有字甲骨。這是比當時知道的任何文字都要古老的文字。

  人們發現,這才是中國漢字更早的源頭,在這之前,中國人了解自己的文字,都依靠一本叫做《說文解字》的書,那是東漢人許慎寫成的,兩千多年來,這本書一直是中國文字的源頭。

  在甲骨文研究領域,河南人也作出了重大貢獻。南陽人董作賓先生,是近代最著名的甲骨學家,他對於殷墟甲骨卜辭的發掘和甲骨文斷代研究均作出了卓越貢獻,和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並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一代宗師。

  “正是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深入研究,證明了《史記》關於商代世係的記載基本正確,轟然撞開了被重重曆史疑雲緊鎖的殷商王朝神秘大門。”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史學博士李立新如是說。

  文字出,鬼神哭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王寧教授認為:甲骨文是中國迄今為止所知最早的成體係的文字,但肯定不是中國文字的源頭,隻是因為這種文字刻寫在不易腐爛的甲骨之上,所以保留到了今天。

  中國文字的源頭到底在哪裏,至今仍是學界的一個爭論話題。王寧說,現在學者的推測是至少在甲骨文之前的2000多年前漢字就起源了,因為在中國文獻裏記載,夏代已經有了典籍。

  中國最早的類似於文字的“符號”,出現於河南舞陽縣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這裏的遺物中,出現了16例刻畫而成的符號,據專家考證,這些符號極有可能是文字。賈湖遺址刻畫符號距今8000年左右,而在後於賈湖遺址的河南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二裏頭文化的遺址中,都發現有陶器刻畫符號,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刻畫符號,應該是甲骨文的源頭所在,因而河南很有可能就是漢字起源之地。

  據說,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跡創造了漢字。《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倉頡造字時天地震動,天雨栗,鬼夜哭。

  李立新認為,複雜的漢字係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但肯定有一個人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作出過突出貢獻。據說今天河南濮陽市南樂縣梁村鄉吳村就是倉頡的故裏,這個村子以前就叫史皇村,現在村裏人還大多姓史。村裏還存倉頡陵一座,占地70多畝,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

  倉頡或許隻是個傳說中的人物,但李斯卻是一個真實的倉頡。這個幫助秦始皇“書同文”、製定規範書寫“小篆”字體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

  秦李斯所著《倉頡篇》中說:“倉頡作書,以教後詣。”這也是他統一文字的目的。

  李斯作《倉頡篇》,將3300個字編成四字一句的歌謠,句與句之間都選用不同的字,盡量做到不重複,並且琅琅上口,將戰國時流行的文字統一於小篆。秦承周製,而東周建都於洛陽,實際上秦是用流行於中原河南的文字統一了中國文字。

  大篆與小篆相比,更加雍容華貴,每一個字都複雜得如同一朵盛開的花朵,而李斯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刪繁就簡。

  於是,文字在李斯手下變得簡單溫順起來,實現了線條化、符號化和規律化。作為一種統一全國文字的小篆,其在曆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文字學家們把它看成是一個分水嶺,小篆是古文字階段的最後一種字體,人們把小篆之前的文字稱為古文字,之後的稱為今文字。從此漢字的形體結構就基本上固定了下來。

  秦代流傳下來的小篆,大都是刻寫於石碑上的,而最著名的石刻,據說是來自於李斯的手筆,如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

  秦始皇登泰山封禪祭天,立三丈大石,上麵的文辭就是丞相李斯書寫後刻的。這塊刻石原來立於泰山頂峰,四麵都是文字,共22行,每行12個字。清乾隆年間,泰山頂上發生火災,混亂中這塊珍貴的石頭失蹤了,70年後,有人將它從泰山的荊棘叢中找出時,上麵隻留存10個字了。

  正如秦帝國隻傳二世,小篆也沒有使用很久。在小篆依靠行政強力在全國推行的同時,一種更簡單易寫的文字悄然興起,它就是隸書。

  《說文解字》序中說:“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秦時公務訴訟太多,於是將圓轉彎曲筆道太多的小篆簡單化,到了西漢初期,經過一個篆文與隸書的並用時代,隸書終於取代了篆體。隸書作為今文字的代表,解散了篆體原有的結構,將彎彎曲曲的筆畫,變成了比較平直的筆畫,書寫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現在發現的隸書大都寫在竹簡上,書寫材質普及了,很多人都可以寫並掌握文字,書寫工具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時所表現出來的重大特征,就是漢字的量大大增加。

  195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的漢簡《儀禮》殘卷,每枚木簡寬僅1厘米,長54厘米,卻可以書寫60到80個字,這在甲骨、金文中是不可能的。另外與簡交替使用的書寫材料是帛,長沙出土的兩幅帛書,載有600個字,這個書寫規模已經大大超過前代的任何書寫載體。

  近年的考古發掘讓我們看到了幾十種出於漢代的先秦典籍,如老子《道德經》、《戰國策》和《易經》,總字數達到數十萬。

  文字帶來社會繁榮

  文字的發展,直接帶來的是社會文化的繁榮。

  據偃師發現的“辟雍碑”碑文描述,東漢太學作為“天子之學”場地的“辟雍”,常常聚集學生7000餘人,太學學生來自全國的15個州,而天子的太學就設在洛陽。高冠鴻儒出入於洛陽行市,無數大師聚集在一起雄辯宏論。

  而西方文明也借此來到東方,漢使由洛陽出發,西行前往天竺國求佛。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官方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因為是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回來,寺院就命名為白馬寺。

  就在這種文化繁榮的背景下,《說文解字》誕生了。

  東漢之初,許慎在漢字研究領域樹起了一個新的裏程碑。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人,在許慎著《說文解字》以前,中國沒有文字學著作。許慎隻是一個小官吏,但他全部的偉大成就,就在於《說文解字》這一部書。他遍搜全國各種字體的漢字,介紹它們的造字方法,分析每個漢字的形、音、義、結構。

  《說文解字》收集了漢字9353個,用秦漢常用的小篆書體,全部摹寫下來;個別字的古文、大篆與小篆書體不同,《說文解字》也為它們做了記錄,這給我們今天研究文字源流、變化提供了絕好的材料。

  《說文解字》給漢字建立了540個部首,統屬9353個漢字。有了部首,江、湖、海、洋……去找水部,鬆、柏、梅、桃……去找木部,這種偉大的部首法創立之後,《玉篇》、《康熙字典》、《辭源》、《辭海》,直到今天的字典還在使用。

  王寧教授認為:許慎發現了漢字字與字之間的係統和網絡,將形與意聯係起來,互通互證,漢字學從這本書開始得到了創立,一本《說文解字》就是一部中國文字學。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煥華 回複 悄悄話 請看漢字的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50913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