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大雜燴

(2021-08-15 08:46:54) 下一個

 

 

 

張文宏在這條微博中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疫情不會短期結束,可能長期也結束不了。世界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

一石激起千層浪。

對張文宏的圍攻,蜂擁而來。

有人說,張文宏不過是個偽專家,不知天高地厚,崇洋媚外。

有人說,人類與病毒就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把張文宏打成了“投降派”。

有人更誇張,直接就把張文宏貼上了大字報——“反動學術權威”。

在他們眼裏,“清零”與“共存”非此即彼。

國內正在嚴控疫情,張文宏卻提出了這種論調,那就是對國內防疫政策最徹底的顛覆。

張文宏,也毫不出奇地成為了他們心目中的敵對分子。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張文宏醫生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情起源於他的一個觀點:“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會短期結束,可能長期也結束不了。現在世界上大多數病毒學家都認可這是一個常駐病毒,世界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他還說:“未來中國選擇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證與世界的命運共同體,實現與世界的互通,回歸正常的生活,同時又能保障國民免於對病毒的恐懼。中國應該有這樣的智慧。”這其實是一如既往的專業、科學、理性、溫和。

不料,張文宏醫生的觀點竟遭到一些人的攻擊,而且是那種上綱上線、缺乏依據的指責。甚至有一些偏激和民粹聲音認為張文宏的長期共存說是投降派,是崇洋媚外和當代汪精衛。從早前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到如今被一些民粹攻擊為崇洋媚外,張文宏醫生的遭遇實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和寒心。

所幸的是,世人心中有杆秤,不論是政府,還是知識界,抑或民間,都有大量認可和支持張文宏醫生的聲音。

8月2日,上海市委書記一行考察了華山醫院和張文宏的傳染病科及實驗室,肯定張文宏的工作。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寧毅教授亦表示:“如果連張文宏這樣無私忘我的專家都不能保護,這個社會就沒救了。”

值此之際,中國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公眾號發文《誰與誰共存:老祖宗病毒與小孩子人類》,明顯站在張文宏醫生這邊,力挺科學和專業,告訴世人“病毒不僅遠遠早於人類,而且在人類出現之前病毒就與動物共存,人類出現之後也與人類共存”,“了解一些生物學基本知識,有助於知道自己的輩份”。

由人民日報發表的前衛生部部長高*強帶有"WG"色彩的批判文章後,讓討伐很快升級,他的文章觀點是人類與病毒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不可能長期共存。如果長期共存我們就不會有目前這樣的防疫策略。很有趣的事,網友很快找到這位部長2020年4月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裏,他的觀點卻與當下他的觀點完全相左,於是網友驚呼:是什麽使他轉變之快,呈精神分裂狀?以下附上高強的文章和網友評論,供大家學習,思辨,和醒腦之用。

原衛生部部長高強:新冠病毒不可能短時間完全消滅,有可能在世界上長期存在當前的抗疫形勢,與兩個月前已大不相同,疫情蔓延擴散的態勢,已經得到有效控製,境外輸入病例已經受到嚴格控製治療,少量本土病例已經無礙全國大局。盡管有些專家還在警告,中國有可能出現第二次疫情高峰,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預測短期內不可能出現。隻要看看前一階段各地區控製疫情蔓延波瀾壯闊的畫麵及效果,就由然滋生這份自信心,就充分相信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湧現的群防群控的偉大力量。

當前我們麵臨的突出問題,不是如何防控疫情反彈,而是社會和民眾在經曆幾個月的隔離封閉之後,如何活起來,盡快恢複經濟社會的元氣,盡量挽回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社會損失,盡力實現全麵小康社會建設和扶貧攻堅目標。這應當與有效控製疫情一樣,具有同樣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

有些專家提醒說,在全世界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中國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嚴防疫情卷土重來。這些話聽起來似乎有理,實際上卻感到有些聳人聽聞。因為中國已經經受過新冠疫情的第一波嚴重衝擊,已經建立起有效應對疫情的思路和機製,也已經建立起應對疫情的隊伍和方法。在疫情基本得到控製的情況下,我們的防疫工作重點,不應該繼續應急時期的封閉與隔離,而是全麵落實黨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及時將防控機製從應急狀態轉移到常態機製上來,充分發揮專業機構、專業人員的作用。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還必須盡快恢複經濟生活,盡快恢複教育文化醫療秩序,積極鼓勵民眾就業、消費。

在14億人口的中國,絕不能長時間隻做防疫一件事。如果沒有比較寬鬆的社會環境,不減少不必要、低效益的限製措施,即使複工複產複課複商,也不會有好的效果。有些同誌認為,中國隻有在消滅病毒或者不出現輸入病例之後,才能恢複經濟和社會常態。這種認識既違反生物發展規律,也違反唯物辨證法。新冠病毒不可能短時間完全消滅,有可能在世界上長期存在,難道國家永遠處於封閉狀態,不能恢複經濟和社會秩序嗎?

在歐美國家忙於防疫之時,我們應當敢於走在他們前麵,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恢複,努力在世界各國中率先恢複經濟社會秩序。對於各地依然存在的防疫硬、恢複軟的狀態,應當按照“方針不變,措施調整”的原則,不僅要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地調整防控響應級別,還應當適時適度調整應急時期的硬性措施,適應放寬人員流動、民眾消費和經濟社會活動限製,特別要改變那些因噎廢食和寧嚴勿寬的做法,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也不能長時間以民眾替代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我們控製疫情,並不是付出的經濟和社會代價越大越好,而是越小越多,絕不能不計經濟社會代價。

在我囯疫情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之時,我們應當講求防控措施的科學性、準確性、經濟性和時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得大失小。應該相信,當前中國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防疫效果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原則是“專業為主,民眾為輔”,策略是“人民戰爭”轉向“兵團作戰”,重點是由“內防擴散”轉為“外防輸入”。對於境內局部地區發生的個別病例,隻要緊緊依靠專業力量,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並嚴格追蹤密切接觸者,就不會出現重大疫情風險。

地方各級領導應當敢於擔當,統籌兼顧、彈好鋼琴。在疫情擴散之時,敢於動員民眾、組織民眾投身於疫情控製;在疫情得到基本控製時,也要敢於審時度勢,調整工作節奏和具體措施,引導民眾投身於生產、建設和消費。我們集中精力抓好一項工作並不難,難的是統籌兼顧,做好有關國計民生的各項工作。我們經常講要抓住機遇,現在機遇就在我們麵前,這就是敢為人先,在世界各國之前,率先戰勝新冠疫情,率先做到防疫與恢複經濟社會秩序同時並舉,同步發展。我們應當具有這種自信心,也完全具備這樣的治理能力,關鍵在於勇氣和擔當。

人常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然幾十年養成的習慣,凡涉及家國大事,很難棄之不顧;凡胸中有言,如骨骾在喉,不吐不快,終生難改了。說出來,與大家研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