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特斯拉向媒體公開了事故發生前1分鍾的行車數據,並作出一份文字說明。隨後,維權女車主的丈夫李先生深夜向大象新聞記者回應,其侵犯了車主的個人隱私權和消費者權益,會立即向鄭州市市場監管部門進行投訴。
特斯拉負責處理該事故的有關人士表示已經將數據以郵件的方式發給客戶,由於客戶的電話一直沒有接,因此特斯拉通過公司郵箱發到了客戶買車時填寫的郵箱。
“我老婆還在拘留所,手機在警方手中,怎麽會接到電話。”李先生表示,在特斯拉將車輛發生事故前一分鍾的數據公布於眾前,從未與張某的家屬取得過聯係。
李先生僅在22日下午與鄭州市鄭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相關負責人通過電話,其負責人隻是告訴李先生已經責令特斯拉向車主提供數據,並未提及到要將行車數據通過媒體發布。
特斯拉在與車主無任何溝通的前提下,將行車數據發布出去,讓看到此消息後的李先生非常詫異,“這已經侵犯到了我們個人隱私權及消費者權益。”李先生首先對特斯拉出示的行車數據表示不認可,同時,他認為,行車數據屬於個人財產及個人隱私,而特斯拉未經車主允許,擅自將其公布給媒體及大眾,他無法接受。
下一步,李先生將會向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投訴,同時要求特斯拉公開道歉,並將行車數據撤銷。
特斯拉維權車主新發聲“檢測跟不上技術發展”
在特斯拉公布數據還原事故一分鍾前情況後不久,另一位參與維權的車主安保佳通過微博發聲,回應為何不去做第三方鑒定。他表示“檢測跟不上技術”,權威鑒定機構難尋成為當下智能汽車爭議事故後,車主遭遇的窘境。
安保佳在微博中首先對特斯拉開始提供數據表示了欣喜。他表示,感謝祖國和維權人士。“之前沒有明確的相關法律依據。(後台數據)特斯拉不給,消費者也沒辦法,消費者找到消協,消協也沒辦法。最近這幾天剛剛得到上級的批複,純電動汽車在使用和行駛過程中產生的行車數據,消費者享有知情權,企業需無條件提供。有了這個規定,以後再有糾紛,大家得到數據會便利很多。”
拿到數據已經很不容易,但安保佳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看不懂,分析不了事故具體產生的原因。”
安保佳稱:“有個車友就是做相關工作,但也分析不了。目前也不知道哪個機構可以解讀這個數據。”
據北京日報查詢,目前有關司法部門認定的車輛鑒定機構,大多成立時間較早,此前基本都是針對燃油車進行事故鑒定。通過向幾家汽車檢測機構谘詢,對方均表示,可以為車輛進行硬件方麵的檢測,但如果是軟件或係統存在問題,以機構現有技術,不能保障檢測出來。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過去針對燃油車進行事故鑒定的機構很可能無法適應智能汽車的需要。原因是智能汽車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基礎上,因此車主在事故發生時踩下刹車的作用很可能受到了係統運算的影響。因此,傳統鑒定機構僅可以鑒定當下情況的刹車是否正常,無法鑒定事故發生時車輛刹車的情況。要完全還原事故真相,還需要車企提供後台數據。
但即便車企提供後台數據,後台數據是否完整、有無修改也成為爭論點。此外,一位檢測機構服務人員還表示,像特斯拉的很多新興技術,現在檢測機構並不具備設備檢測軟件,最“權威”的可能還是廠商自己的分析。
這就讓智能汽車事故又繞回了廠家“一家之言”,沒有第三方權威佐證的尷尬境地。
對此,安保佳表示,檢測跟不上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必然的現象。目前,新能源汽車控製器軟件檢測方麵並沒有相關標準,而計算機行業的相關標準又無法完全套用到汽車控製器軟件測試中,也無法指導汽車行業工程師全麵開展軟件測試工作。
據悉,目前在國家汽標委到牽頭下,現階段正在緊鑼密鼓展開大規模智能網絡汽車安全標準製定工作。
30分鍾,超40次刹車業內專家解讀
數據顯示,駕駛員最後一次踩下製動踏板時,車輛時速為118.5千米,碰撞前時速降至48.5千米。並表示,在事故發生前的30分鍾內,駕駛員有超過40次踩下製動踏板的記錄,同時車輛有多次超過100千米每小時和多次刹停的情況發生。
綜上所述,車輛以較高速度行駛,駕駛員開始踩下製動踏板力度較輕,之後,自動緊急製動功能啟動並發揮了作用,提升了製動力並減輕了碰撞的衝擊力,製動係統均正常介入工作並降低了車速。
在車輛發生事故前的30分鍾內,駕駛員正常駕駛車輛,有超過40次踩下製動踏板的記錄,同時車輛有多次每小時超過100千米,和多次刹停的情況發生。
特斯拉強調,特斯拉的車輛數據是車輛網關讀取車內各部件信號並以加密形式存儲。存儲後的數據采用加密技術記錄,無法直接讀取、修改、刪除相關數據。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汽車測評師湯海濤表示,從文字說明看,特斯拉表達的主要意思之一是車主之前是高速行駛,緊急刹車多次,最後沒刹住車。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分析,目前由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特斯拉智能汽車這麽複雜的軟件係統是很困難的,未來特斯拉需要將其後台數據向中立的第三方機構進一步開放、托管。“需要避免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情況,特斯拉需要有像飛機一樣的黑匣子。”
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春彥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監管機構基於社會公共利益考慮,有權要求特斯拉公布相關數據。在此基礎上,可以請第三方機構解讀數據,專業的事情由專業機構去做。
為何真相總難尋維權總未果?
一係列事件迫使特斯拉屢屢道歉,但是公眾關心的三大問題卻仍然待解。
數據不透明,造成消費者維權困難。
此次上海車展維權事件中,維權車主張女士曾提出,要求特斯拉公司提供事故發生前半小時完整的行車數據。特斯拉公司則表示,要滿足三個前提條件才可提供數據:一是需簽訂協議約定數據用途,二是投訴人把車輛移到鈑噴中心車間,三是共同委托第三方檢測公司檢測刹車係統是否存在質量問題。對此,投訴人張女士則要求被投訴人先提供數據再討論鑒定事宜。
據《經濟參考報》了解,此前多起涉及特斯拉汽車事故的維權案例中,消費者往往維權困難,重要原因就是特斯拉獨家擁有行車數據,並對行車數據有“解釋權”。據了解,特斯拉車輛的行駛數據,目前隻能通過特斯拉後台查看,車主無法獲取,相關部門也較難對此做出監管。
正如中消協對此次事件的回應所說,“技術優勢不應成為解決問題的阻礙”,企業有義務拿出證據證明產品安全、拿出措施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拿出誠意解決相關消費者訴求。
22日,中汽協也針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秘書長助理兼技術部部長王耀表示,應以數據分類分級為基礎,數據生命周期為切入點,構建適應行業發展、確保數據安全、滿足政府有效監管的數據管理體係。
第三方檢測機構是否可信?
許多維權的特斯拉車主都不願意采用特斯拉指定的第三方數據檢測機構。
此次事件的張女士表示:“我們不是不同意第三方機構檢測,隻是希望選擇一個專業權威的機構進行鑒定。”
為什麽消費者對企業提出的第三方檢測產生不信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因為消費者擔心第三方檢測機構和車企有業務合作。第三方鑒定機構要腳踏實地鑄造公信。比如徹底隔絕和車企之間的業務合作聯係。有業務合作聯係的,立即回避。檢測機構的工作人員也要簽署承諾,有利益關係的回避。同時簽字的專家要對自己虛假鑒定的結果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這樣才能夠取信於民、取信於消費者。第三方檢測機構要拿出公信力來。”
今年3月,海口特斯拉車主蒙先生所經曆的“刹車失靈”事件中,特斯拉委托了海南捷安通汽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對事故車輛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刹車係統合格。
但網友卻對此並不買賬。有網友稱,在這份第三方檢測報告的“驅動型式”一項中,顯示的是4x2前驅,而根據特斯拉官網顯示,目前在售的特斯拉Model3僅提供後輪驅動和全輪驅動兩種型式,因此部分網友也對這份報告產生了質疑。
更令人費解的是,據央視報道,在第三方檢測報告出來後,車主表示對於其汽車進行的這一次第三方檢測並不知情。記者也致電了為特斯拉汽車出具車輛刹車係統合格的機構——海南捷安通汽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但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並不能做相關檢測。
按此說法,特斯拉的這份檢測報告是怎麽來的?
何為“不合理訴求”?企業“沒有辦法妥協”的傲慢要不得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汽車維權難主要是證據難、舉證難、時間長、成本高。
企業在公眾影響力、對數據和信息的解釋力等方麵的優勢,都導致企業往往處於強勢地位,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和企業很難對等。所謂“不鬧不靈、一鬧就靈”的背後,是消費者維權無果的無奈。
然而,特斯拉麵對維權的消費者,卻發出強硬回應:“我們沒有辦法妥協,就是一個新產品發展必經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