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透過疫情,認識一個複雜的美國

(2020-04-02 10:37:05) 下一個

透過疫情,認識一個複雜的美國

 周立偉 善恩英語  4 days ago

 

駛向紐約的美軍醫療船
 
國內的疫情基本已經受控。為祖國高興,更為中國醫護人員的勇敢與犧牲而深深感動!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處於失控的狀態,確診病例飛速增長。很多人或不解,或誤解。今天我就借這個疫情和大家談談美國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這篇文章的部分內容,我將在疫情結束之後,寫成英文版本,通過適當管道提交給美國相關政府部門,而善恩的讀者們,你們可以先睹為快了。
 
1、美國的疫情發展為什麽這麽快?
原因很複雜。有體製的原因和文化的原因。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文化的原因。因為韓國、日本和台灣的體製更接近於美國,但防疫工作做得也很好。因為這些東亞國家(地區)在文化層麵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
 
而西方,尤其是美國,和中國在文化層麵差距是巨大的。美國人民長期過著優渥、舒適、太平的生活,群體性意識中缺乏中國文化中的憂患意識和警惕性。他們對外麵的世界缺乏了解,也不願了解,對凡事也缺乏敬畏。他們天性自由奔放,沒受過太多冤屈,輕易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自由,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因此,以武漢疫情之慘烈,根本沒能喚起美國和歐洲的警惕。我相信他們的心理潛意識裏有這麽一種想法:嗯,那是中國搞砸了,是因為隱瞞真相才搞砸了,我們不會有事的。所以,當中國人民在艱苦抗疫時,美國人民歌照唱,舞照跳(當然說他們有幸災樂禍顯然也是冤枉了美國人—他們壓根兒就沒怎麽關注這事兒)。

處於“緊急狀態下”的紐約某餐館
 
在文化層麵上的問題,不局限於普通民眾。決策者也有同樣的問題。很顯然,他們身上有一種傲慢與輕視—中國的經驗因為缺乏透明度且不可驗證,所以不具備太多參考價值。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中國醫學科研人員很早就證明了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傳染性。而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美國疾控中心的科學家直到美國確證病例數接近10萬人左右才弄明白。而此前無症狀感染者的感染數量已無法估量。忽視來自中國的經驗,讓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還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那就是美國的多元化。多元化,尤其是種族的多元化,對於防疫工作是個挑戰。例如,大家都能發現韓國和德國的死亡率特別低。他們都是單一民族國家(雖然德國近年來引入了大量的穆斯林移民,但其人口的主體-80+%依然是日耳曼人),但美國就不同了。尤其是紐約,簡直是個世界人民的大雜燴。這次紐約疫情最為嚴重的區域就是皇後區,那裏生活著大量的非裔和西裔。和德意誌民族的整齊劃一和紀律嚴明相比,這些地區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存在。所以紐約的確診病例多也就不難理解了。

 

多元化的紐約
 
2、體製層麵的原因呢?
那就更複雜也更奇葩了。
例如,特朗普看著大紐約都會區(包括紐約和新澤西)的確診病例數節節攀升,心裏那是個著急啊。他想抄中國的作業:封城!結果,被紐約州州長Andrew Cuomo怒懟了回去:你敢!後來特總縮回去了。原因是憲法並沒有賦予聯邦政府這個權力。這就是美國。在美國,防疫工作主要是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擔,聯邦政府基本是一個配角,主要提供一些支援和指導性意見。聽不聽,都是地方政府說了算。這是其一。

 

紐約州州長拒絕美國總統的封城令

 
其二,就自然是政治鬥爭了。有政治的地方,就有鬥爭。特朗普作為美國大統領,看似權力很大,卻處處受他人牽製。例如,各地的州長,尤其是民主黨人州長,更是處處與特總作對。如上文所說,特總想封鎖紐約以控製疫情向全國蔓延,但紐約州州長以起訴聯邦政府違法為由進行威脅,導致特總知難而退;特總在新聞發布會上對羥喹啉推崇備至,結果民主黨人控製的密西根州和內華達州明確禁止使用此藥進行治療。這些出於政治鬥爭的內耗,嚴重影響了美國的防疫效果。
 
甚至還不排除美國政府內部的一些專業人士(絕大多數是高級知識分子,在政治理念上是站在特朗普政的對立麵),如美國疾控中心的部分高官,出於想看特朗普笑話的心態,在初期故意拖延、不作為,導致失去控製疫情的最佳時間窗口。例如,美國疾控中心在初期壟斷測試權,對測試作出了近乎嚴苛的限製,導致很多人沒有被確診而產生了大量的社區傳播。
 
當然,特總作為大統領的責任也是顯而易見的。對防疫他本身就是一個外行。另外,在長期遭受來自政治左派的瘋狂攻擊下,他對其政績的核心資產—經濟和股市,自然是細心嗬護。在這樣的思維定勢下,他麵對疫情爆發的潛在可能,一心淡化風險,未能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這既有個人判斷失誤的原因,更有深層次體製的原因。
 
3、美國的黨派化問題
中國社會最近幾年裏也越來越撕裂。很多同學群,親友群,因為大家三觀不合,分的分,散的散。這是正常的。因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除了利益關係,還有精神層麵的紐帶。而這個精神紐帶,首先是基於共同的價值觀的。價值觀不合的人,是無法成為朋友的。
 
這種因為價值觀差異而造成的社會分裂,在美國則更深遠,更嚴重。因為友誼和親情,每隔4年就要經受一次大的考驗(大選)。這種社會撕裂的終極形式,就是政黨惡鬥。在這次的疫情防控中,這種政黨惡鬥表現得淋漓盡致。前麵我已經提到了很多例子。

 

這裏,我還想提及一個美國社會整體左傾化的一個問題。現在的美國民主黨(左派),越來越趨向於喊空洞的政治口號,而辦實事的能力則愈發退化。例如,麵對肆虐的疫情,紐約州州長依然強調:“大麻合法化”是本州的工作重點。而身為“準共產主義者”的紐約市市長 De Blasio,則更誇張。除了高調推進“種族平等”和幾十種性別(性取向)高度意識形態化的政治議題之外,在防疫工作上可以說是一塌糊塗。早在2月中旬,他還指示他的公衛官員向外釋放樂觀情緒:紐約人,我們的準備很充分,風險很小,你們沒有理由不去酒吧...
 
無論是出於對川普的憎惡,還是出於自身的無能,反正是:隻要是民主黨控製的深藍州,基本上都是疫情最為嚴重的州:紐約州、新澤西州、加州、麻州、密西根州、伊利諾伊州、華盛頓州...同為人口大州的德州和佛羅裏達州,他們都是紅州(共和黨人控製的州),疫情就好很多。佛羅裏達州也是如此。這其中的差異,可能並非偶然。
 
4、美國這次防疫失敗,是否說明美國衰落了呢?
不是的。實際上今天的美國比10年前強大很多。
 
問題在於,這個疫情恰恰是美國這個巨人的阿基裏斯之踵。這是美國這種大社會、小政府、自由市場的最大軟肋。
 
美國社會把人的自由放在一個至高點,政府承擔的職能有限。中國人民把政府當作“青天老爺”,當作照顧人民的大家長;而美國人民則把政府當作類似物業管理處的存在,對政府的期望極其有限:你少來煩我就行了。美國這種體製的優勢是,人民有自由,法治有保障,國家的創造力很強,自由市場經濟很強大。但麵對防疫這種需要全社會動員的事情,美國的確很弱,民主社會啟動的確也慢。相信這次事件過後,美國社會將進行反思和自我改良。和中國一樣,美國也一直是在一部200多年前成文的憲法之下,摸著石頭過河的。期間美國經曆過南北戰爭,1920年底的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機。套用中國一句古語:多難興邦。總體上我還是相信美國的自我修複能力。
 
實際上,通過這次疫情,我們還是能看到美國的動員能力。在初期美國疾控中心幾乎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到今天為止美國已經累計完成了接近100萬個測試,超過了同期的中國和韓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生物檢測儀器公司Roche和Abbott Laboratory很快開發出快速檢測設備,為大規模檢測提供了物質基礎。

 

Abbott公司生產的病毒快速診斷設備
 
另外,美國因為產業鏈外移,導致本土生產能力嚴重不足。醫護人員嚴重缺乏口罩和防護衣。結果,沒用幾天俄亥俄州的一家私營企業就研製成功了能夠成功消毒N-95口罩但不損害其結構的設備。目前正在等待美國FDA批準。一旦批準後,美國醫護人員PPE短缺的問題將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俄亥俄州某公司生產的口罩消毒裝備在等待FDA審批
 
這次美國的疫情應對,從某種角度看,和二戰的太平洋戰爭非常相似。當年,還是美國盟國的中國政府一再警告華盛頓:日本將偷襲珍珠港。但美國人還是沒有重視,導致戰爭初期一度處於下風。但經過中途島一戰,美國扭轉被動局麵;到了1943年,美國一口氣生產了147艘航母,而同期日本海軍隻生產了6艘。這樣的工業潛力釋放之後,日本自然是沒有任何取勝的希望。

 

美國二戰期間某造船廠
 
所以,憑借美國的科技和工業能力,再加之以美國國民一旦動員起來後整體的自律性,我相信美國不久就能控製住疫情。同時,我也希望美國和中國一道,進行緊密合作,盡快為人類找到攻克病毒的特效藥和疫苗,讓人類早日從這個病毒的夢魘中翻篇,大家能回歸正常的生活。
 
來過美國的朋友可能都有同感:美國機場都比較破舊,從機場出來的道路也不乏坑坑窪窪。這個國家就是這麽實誠:他們不會去粉飾一下這些所謂的門麵。納稅人的錢到哪兒去了?基本上都花在弱勢群體的救助了(其中也包含救助非法移民,而關於這個花法的合理性問題,我們在此不作討論)。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中文媒體上充斥著低級的嘩眾取寵的文章,對美國的疫情進行這誇張失實的描述,其中不乏國內的一些所謂知名專家文章。善恩的很多讀者都是留學生或準留學生,他們麵臨著諸多的教育決策方麵的問題。我也一再強調,留學決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擇哪個國家。因此,我今天寫了這篇文章,給大家提供一點參考,希望能有所幫助。
 

作者周立偉是善恩教育的創始人,是國內知名的英語教學和美國大學升學顧問。周立偉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係,後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項目(MBA)留學,目前居住在美國波士頓,是美國政治的深度觀察者和參與者。讀者有美國留學和英語學習的問題,歡迎與周老師交流(微信號LZHOU74)

 

來源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