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天堂太遠 中國很近:龐大身影下痛苦掙紮的越南(圖)

(2011-08-22 11:16:07) 下一個
您的位置: 文學城首頁 » 滾動新聞 » 天堂太遠 中國很近:龐大身影下痛苦掙紮的越南(圖)

天堂太遠 中國很近:龐大身影下痛苦掙紮的越南(圖)

文章來源: 南方新聞網 於 2011-08-22 10:27:0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導讀]半個世紀前共產主義情誼似乎失去了感召力。自南海被勘探出儲量驚人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後,海域和島嶼主權爭議成為亞洲最具潛在危險的衝突區域之一。越南一直是最積極的利益均沾者。
 

■ 在越南有一句話:天堂太遠,中國很近。這有著互相矛盾的兩層意思——中國是通向天堂的攔路虎;中國本身就是天堂。對於這兩層意思,越南人選擇同樣相信,並將兩者奇跡般地統一在了一起。

天堂太遠,中國很近:中國龐大身影下痛苦掙紮的越南(圖)

河內街頭,社會主義宣傳畫林立。但意識形態的接近,並不能降低越南人對中國感情的複雜和糾結程度。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2011年8月14日,越南首都河內,在中國大使館前,一場反華遊行正在進行,抗議人群呼喊口號,揮舞標語,聲稱“中國侵犯其南海主權”。

遊行隊伍人潮湧動,越南國旗和標語匯成一條紅色的河流。示威者大多是這個國家的新生代,父輩都見證過中越悠久的革命情誼。現在,他們將昔日的盟友兼老師形容為“海盜”和“侵略者”。

這是河內近10周來舉行的第十次反華遊行。

在意識形態對抗逐漸讓位於利益博弈的今天,半個世紀前“同誌加兄弟”的共產主義情誼似乎失去了感召力。繁榮背後暗戰潛藏,自上世紀下半葉南海被勘探出儲量驚人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後,圍繞海域和島嶼的主權爭議讓這裏一躍成為亞洲最具潛在危險的衝突區域之一。

越南一直是環南海諸國中最積極的利益均沾者。自1975年出兵搶占第一個島嶼起,南沙群島共有29個島礁升起了越南國旗並被編入行政序列,每年攫取的能源可以支撐其國內近30%的GDP。

表麵上來看,中越關係始終在南海問題的陰影下經曆階段性的寒冬並在今夏逼近冰點。而示威隊伍所經之處,“2010中越友好年”的標識尚未拆除。

天堂太遠,中國很近:中國龐大身影下痛苦掙紮的越南(圖)

“警惕北方”

在7月17日的遊行中,縱使口號震天,23歲的阮氏姿仍能感覺到對手的強大,它不動聲色地附著在每個角落——抗議者身上的衣服、鞋子、手機、自行車甚至是擴音器,都可能是“中國製造”的產物。一路上,這個近似黑色幽默的現實讓她有些沮喪。

阮氏姿是一名愛國者,也是一名美國留學生。每次回越南,她都能感受到中國經濟滲透的步伐——堆滿中國貨的法式士多看似中國某個社區小賣部,著名的河內同春市場則越來越像一個門類齊全的義烏商貿城。中國商品成了越南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她赴美次年的2010年,中越兩國貿易額達到270億美元,20年增長716倍。

巨量的中國貨品大多從北方進入。在兩國1347公裏漫長的邊境線上,12個國家級口岸和25個貿易互市點繁榮異常。“中國人生產了我們需要的一切。”諒山新清口岸服裝商人黎文輝說。

阮氏姿的專業是化工機械。2010年暑假她回國實習,在海防一個工業區,她仿佛成了外國人,到處是川菜館、餃子店和按摩店,中國工人穿梭其中,神情自若得好像在自己的村莊。

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大舉進入的伴生效應。如今漢語已經成為越南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外語;學做中國菜是個不錯的出路;連風水先生、老中醫等都水漲船高地提升了身價。

盡管2010年GDP曆史性地突破千億美元,越南的經濟總量仍比不上中國深圳一市。經濟規模的懸殊帶來失衡的經濟依存。對中國來說,中越雙邊貿易額僅占其對外總貿易額的0.4%左右。“也就是說,在貿易方麵,越南對中國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中國社科院越南問題專家潘金娥說,“反過來就不一樣了。”

由於過分依賴進口,越南對華一直處於嚴重的貿易逆差。外流資金反過來幫助中國擴大對越投資,同時還帶來了中國工人。

越南媒體曾曝光過一個讓人不安的現實——共有3.5萬名中國勞工在越南。宿舍區是他們的王國,他們建立村舍,用家鄉的名字命名道路,大聲喝酒和隨地吐痰。“他們搶走了我們的飯碗,還毫無顧忌地複製中國生活模式。”海防市一個越籍電工說。

媒體報道,2009年,海防市一個中國工人喝醉後和一個越南店主的摩擦,竟引發了兩百多人的群毆。

越南計劃投資部高級顧問、越南中央經濟管理研究院前院長黎登營憂心忡忡地提醒他的同行——“中國經濟對越南的(入侵)遠比人們意識到的要根深、觸及得更深遠、進展得更快。”

相比經濟層麵的責難和驚覺,“北方威脅論”在越南曆史裏則擁有更深的淵源。“北方”在這裏指代中國,它甚至被寫進教科書,描述成一個貪婪的擴張者。

一直以來,中越關係的複雜和微妙遠遠超越其他鄰國。自秦朝後一千年間,越南一直是中國封建王朝直接統治下的郡縣。北宋初年獨立後,圍繞領土的恢複和反抗成為兩國關係長期的主題。為激發民族意誌,越南統治者將中國軍隊形容成為凶殘無度的侵略者,這種印象被各種傳說和英雄故事所深化,最終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達到極致。

在越南,船佬是對中國人的蔑稱,傳說最早到越南的中國人是一群搖著船且長相凶狠的漁民。他們覬覦這片土地並帶來戰爭。

“對中國,越南人始終心存芥蒂。”一位華裔越南學者說。

天堂太遠,中國很近:中國龐大身影下痛苦掙紮的越南(圖)

河內商場外牆上懸掛大幅中國品牌廣告。中國製造深入了普通越南人生活的每一個方麵。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無法抵製的中國

進入8月,河內的憤怒仍在繼續。在Facebook等網站,大量帶有濃烈民族主義色彩的言論鏈式散播並吸引了大量響應者。他們大多是青年學生、白領和自由職業者。

像往年周期性的局勢震蕩一樣,新一輪南海爭端依然源於船隻摩擦。5月26日,由越南首先發難的“中國巡邏艇破壞越南探油船”充當了風暴裏蝴蝶的翅膀。局勢在6月後迅速變得緊張——菲越中相繼軍演,美國高調介入,各國劍拔弩張。

中越兩國互聯網也成了虛擬的火藥桶。6月初,一篇名為《愛國日記》的匿名網帖獲得驚人的瀏覽量,作者用憂憤的筆調表達了一個越南青年在國家“內憂外患”下的心聲,最後他號召說:“敵人正在用你買牙膏和收音機的錢來造子彈,所有有血性的越南人都應聯合起來抵製中國貨。”

阮氏姿覺得這句話為她每個毛孔都注入力量,當晚她就銳減了周末的購物計劃,而且還取消了一場期待已久的中餐聚會。沒過幾天,街上很多商店都打出“越南製造”的招牌,以證明他們的生意足夠愛國。

效果很明顯。遊行僅半個月後,越南媒體報道中國商品開始滯銷,其中水果的進口量較年初大減30%,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是越南民眾罷買中國貨所致。

但中國貨並不隻是牙膏和收音機,它還有更廣闊的含義——既來自中國的造船廠,也來自鄉鎮企業;既來自中國的煉油車間,也來自網遊公司。它們無處不在,從極巨到極細推動著世界經濟鏈條的運轉。

“真正的抵製(中國貨)是不可能的。”麵對危機,河內服裝商人陳光勇聰明地把帶有中文標識的標牌換掉,輕鬆消除了所有生意上的影響。“中越貿易不是一雙襪子兩雙皮鞋的問題,它的龐雜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支持他這一說法的證據是越南海關總局7月份的統計報表——過去半年中越貿易額仍強勁增長了30.5%。

在今天的越南,一個徹底的華貨抵製者肯定會寸步難行,他甚至無法使用烤箱、手機、淋浴器或更多的東西。他想駕駛摩托車,油箱裏裝的是中國的汽油;他想用電腦,發現連電也是購自中國的。他感到憤懣,想撥通朋友的電話來傾訴,無意中又享受了中國承建的基站信號,如果要徹底抵製,他甚至無法開口抱怨——現代越語中有約70%的詞匯來源於漢語。

越南到處充滿中國的身影,甚至缺少後者她就無法完成對自身曆史的敘述。兩千多年來,越南從中國引入了農曆、科舉、中醫、文官製度和酷似故宮(微博)的紫禁城。在這裏,孔子同樣被膜拜,春節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城隍廟也香火興旺,就連首都河內的舊稱也非常中國——升龍,而龍,則也被越南人視為本民族的祖先。

越南語雖然被拉丁化了一個多世紀,但至今仍遺留強烈的漢文化痕跡。時至今日,它仍然要借助漢語來充實詞匯,如“公安”和“社會主義”。《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古典名著擁有大量讀者,而越南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金雲翹月》,其故事藍本則出自中國清代同名小說。

19世紀法國殖民統治讓越南與母文化分離了一個多世紀。到了近代,民族解放獨立的共同訴求將兩者再次聯結。在革命蜜月期,中國人餓著肚子幫助越南戰勝了法國和美國。毛澤東成了越南人民的先驅和導師,鄧小平則是越南一個時代的經濟學家們的偶像。

“從‘思想解放’、‘摸著石頭過河’到‘一國兩製’,他的智慧和理論都讓我讚賞。”有“越南吳敬璉”之稱、越南市場化革新的設計師之一的黎登營說。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代改革者所塑造的新越南確實帶有強烈的中國氣息,被西方稱作“中國的好學生”。

即使是最漫不經心的越南人,他仍有無數的途徑感受中國。來自後者的電影和電視劇幾乎霸占了老百姓的電視機,流行音樂則永不停歇地震動年輕人的耳膜。

“我喜歡陳坤和趙薇。”河內文廟導購小姐阿蓉說。出生於1988年的她已經看不懂孔子像兩旁的對聯,更說不清82塊進士碑的來曆。但她堅稱看過所有中國名導演的作品和能準確唱出50多首中文歌,“我了解中國。”她說。

天堂太遠,中國很近:中國龐大身影下痛苦掙紮的越南(圖)

在中國和美國的夾縫中

從廣西邊境友誼關出發,穿過蒼蒼莽莽的越北叢林、戰爭年代血流成河的扣馬山嶺和蜿蜒綿長的奇窮河,即可通過各種交通工具便捷舒適地抵達越北門戶諒山。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的炮火曾把這裏夷為平地。

老兵黎德雄已經56歲了,現在是一名摩托車司機。他參加過上世紀越南最大的兩場戰爭——美越戰爭和中越戰爭,兩塊彈片留在了他體內,一下雨左腿就抖個不停。

“曆史從來都是為政治服務。”他以緩慢的口吻說,“我隻能相信我的國家。”

現在,黎德雄的家庭以新的方式與昔日對手繼續產生聯係——兒子在一家美資公司,女兒則在中國南寧留學。像很多普通的越南家庭,黎德雄一家分享了國際經濟交往所帶來的利益。現在,他還和一個做邊境運輸的中國人成了朋友,經常一起下象棋和抽手卷煙,他們可以毫不忌諱地談論戰爭,而且都不強求對方同意自己的觀點。 “放下仇恨,但不意味著可以失去戒心。”迎著奇窮河呼嘯的大風,黎德雄說,“曆史給過我們教訓。”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是一個南北縱向狹長型國家,由於扼守從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戰略通道,曆史上多次成為大國爭奪的對象。除了影響最為深遠的中國,越南在19世紀被法國統治,二戰中被日本占領,接著,美國人又來了。軍事強權帶來文化殖民,同時刺激了民族性。

實用主義與民族主義並立,正是當下越南國家性格中最顯著的特征。一方麵,它有助於在大國的夾縫中保持柔性,另一方麵則暗藏擴張的欲望。1978年入侵柬埔寨和蠶食南海海域都是其具體體現。“實質都是增加戰略縱深。”一位軍事學者說,“越南的國土很窄,讓她充滿危機感。”

當老兵黎德雄疾馳在邊境線上時,往南700多公裏外的峴港漁民張水永正試圖平複複雜的心情——他看見仙沙港的美國軍艦上升起了星條旗。1965年2月,3500名美軍在這裏登陸,越戰開始。在被美軍燃燒彈奪去兩名親人後,他拿起了反抗的步槍。

但年輕人們似乎不那麽計較,甚至不知道這段曆史。他們拿著可口可樂,穿著誇張的棒球服和耐克鞋,朝上岸的美國兵吹口哨和招手,還送上鮮花。離他們不太遠的橙劑救助中心裏,一百多名畸形兒童正在忍受與生俱來的痛苦,他們是越戰期間美軍化學武器的產物。

“曆史的舊債需要解決。”張水永說,“但不應該是我現在看到的方式。”

7月15日,美越聯合軍演,像釋放一枚信號彈,試探著已經發生微妙傾斜的中美越三方關係。“越南想在大國之間搞平衡。”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主任朱成虎少將說。

越南對美國的示好有軍事方麵的原因,也有經濟上的考慮。與最大貿易逆差國中國相反,美國則一直是越南最大的貿易順差國,2009年達84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是一台巨型輸鈔機。

滾滾美元讓越南淡化戰爭記憶,與宿敵握手言和,結成新的同盟。而美式生活在越南年輕人中不但不被仇視,而且越發向往。在河內西湖旁的酒吧街,入夜後霓虹絢爛,姑娘衣著性感,邁著曖昧的舞步,以結識西方人為榮。

而越南的知識界也在為新的外交思維提供理論支持,學者們認為:越戰隻是意識形態之爭,但中國人卻為了領土和利益。

“遠華親美”,這正是現實中中越關係上一層難言的色彩。

天堂太遠,中國很近:中國龐大身影下痛苦掙紮的越南(圖)

胡誌明市郊的中國美的電器廠區裏,工人正在午休。進入中國企業,對普通越南人來說是一份相當體麵的工作。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在“去中國化”的同時“去中國”

2010年,一個製作宏大的越南題材電視劇在本土遭遇了巨大的不公:中越合資530萬美元,由眾多越南一線演員領銜的大型史詩型電視劇《李公蘊:到升龍城之路》被禁播,理由是“太中國化”。

這部原定為河內建都1000周年獻禮的作品講述越南太祖皇帝的成長曆程,拍攝點在中國橫店。越南影視審查方看後非常不滿,說把越南太祖皇帝拍成了中國皇帝。

一個言論溫和的越南學者也不太走運。同年底,越南社會科學院中國研究所前所長阮輝貴接受一家中國媒體的采訪,表達了“中越文化同源”的觀點,結果遭到口誅筆伐。反對者認為這無非等同承認越南文化出自中國文化,“是對曆史的歪曲和對民族的冒犯”。最後,阮不得不發表聲明,說是在非正式場合受到了誘導式訪問。

失去獻禮劇的河內千年大慶依然熱烈,隻是“中國因素”被媒體最大限度地回避。僅僅在一個多世紀前,越南還是一個典型的華文國家,法國殖民者到來後設計了一套拚音文字,在1945年左右基本取代漢字。此後隨著中越關係的起伏和民族主義的抬頭,越南教科書淡化了兩國的曆史交集和文化淵源,擱置中文名著,還一度取消了中小學的漢語課。

教育者們希望以塑造獨立、自生的越南文化來提升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這從情感上並不難實現,但“去中國化”者們的困難卻更多地來自曆史的邏輯和現實。

“隻要對越南曆史追問得足夠徹底,總繞不開中國。”河內國家大學曆史專業學生阿春說,“沒有能單獨剝離於主幹的枝條。”

而中醫專業的阿龍則抱怨薄弱的中文基礎讓他對一些知識要點如墮雲霧,“中醫的精髓都藏在那些珍貴的古籍裏,它們無一例外用中文。”就連學習越南教育史,也無法避開供奉在文廟的2313位科舉進士。

今天的中國在越南一頭冷,一頭熱。一方麵,官方努力切除與中國的文化臍帶造成大眾認知空白;另一方麵,崛起的中國正在散發出無窮魅力。像世界大部分地方一樣,“中國熱”在越南也興起,唯一不同的是,它更多地是基於實用角度而非文化認同。

阿春和阿龍現在正在主持著一個漢語俱樂部。在河內,這樣的團體一共有3個,接納著數以百計的漢語愛好者,他們或出於興趣,或出於工作需要而走在一起,當然,多少還有些出於時髦。

前些年,十多位知名的越南專家聯名向教育部上書,要求恢複中小學階段的漢語必修製度。一些歌星,也熱衷取一個聽起來很中國的藝名來增加時尚感。

中國是一個大金礦。越來越多越南人認可這一點並付諸行動。10萬名越南學生正在中國一百多所大學裏學習,是赴美越南學生數的10倍;規模更龐大的淘金者則分布在中國每個角落,賺取雙倍甚至多倍於國內的薪酬;而更多的越南黑工通過非法渠道來到中國,女性更容易留下來,她們就是中國剩男圈裏著名的“越南新娘”。

“我會繼續待在中國,”在廣州從事服裝運輸的越南人梁崇幫說,“直至我賺到足夠的錢。”

愛中國,恨中國

中國和越南的往來越來越頻繁,但交流卻從來不易。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甚至想不到理由去了解這個並不遙遠的鄰國,以致在21世紀的今天,越南在中國的形象仍然是叢林、草棚和鬥笠。一個在對越商界流傳的笑話是:2008年,一個中國企業高管在獲知將被調派到胡誌明市後,還偷偷前來考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

在越南,出於戰時宣傳而遭到扭曲的中國人形象仍然深入人心。在這一代社會中堅的童年連環畫裏,中國人被勾勒成肥胖、愚蠢且貪得無厭的暴力狂。現在則成了以造假為樂、唯利是圖的奸詐商人。

政治上的齟齬,文化上的誤解,都讓這對昔日的兄弟之邦漸行漸遠。在全球化的今天,經濟互利能否成為破冰的鑰匙?答案可能是肯定的——風雨飄搖的2008年(越南金融危機),萬物蕭條,唯有兩國貿易熱烈依舊,逆勢增長了28%。

“越南現在就像一個經曆發燒的孩子。”越南中國商會胡誌明市分會會長汪浩說,“燒的時候溫度很高,但退燒好了就會發現又長高了一截。她在震蕩中成長,這就是我們為什麽對她依然保持信心的原因。”

目前,華人在越南擁有最多的企業。他們幫助當地增加就業、改善鄉村麵貌,並以獨特的方式融入當地社會,獲得迥異於其他地方的中國人形象。管理者們製定符合當地工人習慣的管理製度,還增加福利和娛樂設施。

“中國的經驗不能照搬。”美的製冷設備(越南)有限公司空調製造部經理胡建國說,“企業也要入鄉隨俗。”讚成這一點的還有越南前江省龍江工業園總經理餘索,“(中國企業)必須和當地經濟融為一體才能找到發展之路。”

縱使經濟領域的交流已如此緊密且前景樂觀,但緣於政治和偏見的反彈仍不時泛起。2009年4月,越南總理阮晉勇收到3000名知識分子的聯名信,要求停止由中鋁國際參與承包的西原鋁土礦項目建設。反對者們擔心由中國企業帶來的工人會開辟“中國城鎮”和“軍事基地”,危害國家安全。

“中國人即使運來武器也不是什麽難事。”信中甚至說。

此時距離時任越共中央總書記農德孟訪問北京還不足一年。2008年5月,時值越南金融危機最危急的時候,農德孟來到中國,向中國領導層強調中越“同誌加兄弟”的傳統友好關係,稱這是“胡誌明主席、毛澤東主席親自締造,兩黨兩國曆代領導人精心培育,是越中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的無價之寶”。言論之懇切是其曆次訪華的首次。

農德孟此舉被外界廣泛理解為向北京求援。隨後,中國連同東盟及日韓出資800億美元籌建共同外匯儲備基金,向越南提供援助。

“在防範與親近中尋找平衡。”這是西方對當下越南對華心態的定義。一方麵,她不斷努力擺脫中國的影子,甚至認為在某些方麵已經可以成為後者的“老師”;另一方麵,她不敢得罪或失去這個強大的鄰國,因為會危及生存。

中國和越南這對奇異的組合磕磕碰碰地走進新世紀初最複雜的時期,變化已不可避免。昔日的戰場告別焦土,商賈雲集;湄公河被繁忙的船笛驅散曖昧;大教堂裏鍾聲悠揚,野外稻浪千裏,鬥笠下的臉孔也漸漸變得國際和現代。

同樣是在大國之南,19世紀墨西哥人的諺語是:墨西哥的不幸,在於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而21世紀越南人的格言則是:天堂太遠,中國很近。按照越南人的解釋,這句話有著互相矛盾的兩層意思——中國是通向天堂的攔路虎;中國本身就是天堂。而對於這兩層意思,越南人選擇了都相信,並將兩者奇跡般地統一在了一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