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趣事

this blog is meant for my little precious
個人資料
正文

zt: 怎樣來培養孩子愛思考的好習慣

(2009-07-17 19:52:11) 下一個
from this post: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znjy&MsgID=926943



建議一: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許多孩子在遇到疑難問題時,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如果父母對孩子有問必答,雖然解決了孩子當時的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孩子會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遇到問題時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這對發展孩子智力沒有好處。
    前蘇聯女英雄卓婭的母親在《卓婭與舒拉的故事》一書中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卓婭的學習成績很好,雖然某些功課她學得很吃力。有時候她做數學和物理學功課做到深夜,可是始終不讓舒拉幫助她。有很多次都是這樣的:舒拉早已準備第二天的功課了,可是卓婭仍然伏在桌上。
    “‘你做什麽哪?’舒拉問。
    “‘代數。算不出這道題。’
    “‘來,我算給你看。’舒拉說。
    “‘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半小時過去了,一小時過去了。舒拉生氣地說:‘我睡覺去了!答案就在這裏。你看,我放在這裏啦!’
    “卓婭連頭也不回。舒拉遺憾地揮了揮手,離去了。卓婭又做了很長時間。在十分困倦時,她就用冷水洗臉,洗完後仍然坐在桌旁。算題的答案就在旁邊放著,伸手就可以取來,但是,卓婭連往那邊看上一眼也不肯。
    “第二天,她的數學分數得了‘優’,這事並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驚異。可是,我和舒拉都知道這個‘優’的代價是什麽。”
    這個代價就是付出努力去獨立思考。因此,聰明的父母在麵對孩子的問題時,會啟發孩子去想,去分析,去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驗,看書,查參考資料等,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實在無法獨立解決問題,父母可以示範,通過請教他人、查閱資料、反複思考等方法,讓孩子學習思考的方法,這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建議二:善於對孩子發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如果孩子經常麵對各種問題,大腦的思維就會比較活躍。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就要多向孩子發問。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費曼獲得了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父親就非常善於向孩子提問。為了引導孩子思考關於地球的問題,父親讓費曼設想自己遇見了火星人,而火星人肯定要問費曼許多關於地球的問題,比如:“為什麽人要在夜晚睡覺呢?”“地球為什麽會有引力呢?”父親甚至把自己扮演成火星人,與孩子一起來討論這些問題。
    當費曼長大一些時,父親就帶他去博物館參觀,引導孩子對博物館的事物產生好奇,父親則通過提問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後來,父親還讓兒子讀《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然後再向兒子提問,對於兒子沒有理解的,父親再用自己的語言耐心地解釋。後來,費曼愉快地說道:“沒有壓力,隻有可愛的、有趣的討論。”這些提問和討論極大地激發了費曼的興趣,費曼對百科全書上的科學和數學文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快就開始自己學習《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了,他還找到一本舊的課本,自己學起了幾何。
    這些使費曼在24歲時獲得了博士學位,28歲時擔任了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47歲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學家邵康節與12歲的兒子邵伯溫正在院子裏乘涼。這時,院牆外邊突然伸出一個人頭,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縮了回去。
    邵康節問兒子:“你說這個人在瞅什麽?”
    兒子說:“八成是個小偷,想偷點東西,看見有人就走了。”
    邵康節卻說:“不對。”然後,他啟發兒子道:“如果這個人是小偷,他見到院子裏有人,肯定會立刻縮回頭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裏有人,卻還是瞅了一圈,這說明什麽呢?”
    兒子想了一會說:“哦,他恐怕是在找東西吧。”
    邵康節又問道:“是的,但是他隻瞅了一圈,那是找大東西,還是找小東西。”
    兒子回答:“是在找大東西。”
    邵康節又啟發兒子道:“那麽,什麽大東西會跑到我們院子裏來呢?那個人又是農民打扮,他會來找什麽東西呢?”
    這回,兒子堅定地回答:“他肯定是來找牛的。”
    邵康節滿意地點頭道:“說得對,他是來找牛的。以後,你要多動腦筋才是。”
    向孩子發問,不要隻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答案不是惟一的開放性問題,如:回形針有些什麽用途?如果讓你去郊遊,你會選擇哪裏?為什麽要選擇這個地方?可見,向孩子發問還要有一定的技巧。
    台灣學者陳龍安認為良好的發問應該掌握十個方麵,他總結的“十字訣”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發問時以“假如……”開頭,讓孩子進行思考;
    “例”:就是讓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多舉例子;
    “比”:就是讓孩子比較兩件事物的異同;
    “替”:就是讓孩子思考有什麽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問孩子“除了……還有什麽”;
    “可”:就是讓孩子思考可能的情況;
    “想”:即讓孩子想像各種情況;
    “組”:教孩子把不同的東西組合,並思考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類”:讓孩子類推各種可能性。

    建議三: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調查顯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思維比較活躍,分析問題也比較透徹。而在專製的家庭氣氛中成長的孩子,則不敢暢所欲言,容易受家長的暗示而改變主意,或者動搖於各種見解之間,或者盲從附和隨大流,這就影響了其思維獨立性的發展。
    繪畫神童周小鬆有一次跟著爸爸一起去看石魯的山水畫展。事先,爸爸並沒有告訴小鬆這是一個個人畫展。小鬆看了一圈後對爸爸說:“這好像是一個人畫的,每幅畫都好。”
    爸爸有些奇怪地問小鬆:“是嗎?你覺得好在哪裏呢?”
    小鬆回答:“布局好,氣魄大,大膽,用筆也好。”爸爸滿意地笑了。
    一般的孩子往往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小鬆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跟爸爸平時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大膽表述是分不開的。
    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哪怕是錯誤的,父母也應讓他說完,然後再給予恰當的指導。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肯定、表揚,讓孩子增強發表意見的信心。
    建議四: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許多孩子都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每當見到一個新事物,總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會不自覺地摸一摸、問一問、拆一拆、裝一裝。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很是煩惱,經常批評孩子甚至恐嚇孩子,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喜歡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現,父母的嗬斥會挫傷孩子思維的積極性。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因勢利導,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並啟發孩子“異想天開”。例如,讓孩子突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孩子就會發現平時盛飯的碗可以用來當樂器,平時裝熱水的暖瓶還可以用來煮粥,這就是“發散思維”或“求異思維”。這種發散性的思維模式可以讓孩子在學習時不盲目聽信,解決問題時善於從多方麵考慮,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建議五:讓孩子來處理問題。

    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孩子的問題,父母不要一味地包辦,應當與孩子一起討論、共同設計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分析、歸納,需要設想解決的方法與程序,這對於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
    15歲就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施展從小就受到了父母的這種培養。
    從咿呀學語時起,父母就很注意培養施展動腦的習慣。
    父母去商店買油鹽,就帶上了小施展,讓他去看售貨員打算盤,做計算。很快,施展對奇妙的阿拉伯數字感到了興趣。回到家,父母便教他學簡單的加減法。
    過春節,父母忙著做湯圓,母親問施展:
    “數一數,做了多少個?”
    “28個!”施展一一數完了,響亮地回答。
    “再做幾個,每人才能吃到10個湯圓呢?”母親啟發他。
    “再做兩個就夠了!”
    當施展再長大一些,父母就讓施展獨自到店裏買油打醋。每次買東西回來,施展報賬一清二楚。就是這種讓施展處理問題的方法培養了他的思維習慣,並使他順利地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了一名15歲的大學生。

  建議六: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

    許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邏輯思考或者推理的時候,孩子們往往因為知識和經驗有限而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因此,父母要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讓孩子拓展思維的領域。
    著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因製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對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僅僅是懂化學,還對物理、氣象等科學領域都有涉及,這些知識幫助他製定出元素周期表。
    孩子的知識越豐富,思維也就越活躍,因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使孩子產生廣泛的聯想,使思維靈活而敏捷。

    建議七:培養孩子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麵。推理需要對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進行。父母平常要對孩子解釋一些概念性的事物。
    有一則笑話是這樣的:
    有個爸爸問兒子:“兒子,你長大了想當什麽呀?”兒子神氣地回答:“我要當兵!”爸爸問:“為什麽要當兵?當兵會被敵人打死的呀?”兒子一聽,就說:“那我就當敵人!”這個孩子就是由於搞不清楚敵人的概念,作出了錯誤的推理。
    要培養孩子的推理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讓孩子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題目。推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父母可以多舉一些類似的例子讓孩子來做。這幾種模式是:
    一切生物最終都要死亡,
    人是生物,
    結論:人都要死亡的。
    現在不是白天,就是晚上,
    太陽還照著美麗的校園,
    結論:現在不是晚上。
    媽媽的年齡比我大,
    姥姥的年齡比媽媽大,
    結論:姥姥的年齡比我大。
    鉛筆、鋼筆、圓珠筆都可以用來寫字。
    結論:鉛筆可以用來寫字。
    我有一副太陽眼鏡,
    媽媽有一副太陽眼鏡,
    爸爸有一副太陽眼鏡,
    我家隻有爸爸、媽媽和我,
    結論:我們家每人都有一副太陽眼鏡。

   建議八:與孩子玩一些思維遊戲。

    一條魚咬住了一個小孩子,孩子的媽媽哭泣著懇求魚放了她的孩子。
    魚說:“你猜我會吃了你的寶寶嗎?如果你答對了,我就放了他。”
    婦人思考了一會兒說:“你想吃掉我的孩子!”
    魚興高采烈地說:“如果我把孩子還給你,你就說錯了,所以我可以吃掉你的孩子。”
    孩子的媽媽立刻說:“不!如果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就表示我說對了,你該信守諾言將孩子還給我。<,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被搞得糊裏糊塗的魚隻好鬆了口,婦人抱起了孩子,飛快地逃走了。
    這個女人的聰明就在於她發現魚思考的前提與她思考的前提是不一樣的,然後抓住魚在邏輯思考上的破綻,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這種關於思維的故事能夠訓練孩子的邏輯推理,父母不妨在生活中給孩子也創造一些類似的遊戲來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有一個淘氣的小男孩,他的父親為了讓他保持安靜,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父親把他叫過來,拿出100元錢,對他說:
    “隻要你能猜中我心裏在想什麽,我就把這100元給你。”
    “真的嗎,爸爸?”小男孩高興地問。
    “當然是真的,隻要你能猜中。”父親得意地說。
    父親心想,這下孩子可以安靜一段時間了。果然,接下來的幾天裏,小男孩安靜地想著這個問題。
    第三天,小男孩認真地對父親說:
    “爸爸,我猜到你心裏在想什麽了!”
    父親有點驚訝地問:“我在想什麽呀?”
    男孩說:“你不想把這100元錢給我。”

    真是個聰明的男孩,他的推理是正確的,父親隻好把100元給了男孩。
作者:雨季先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