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商務印書館的《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失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作者是張倩儀。我向來讀書很慢很仔細,這一本尤其如此。所以我最近會慢慢寫些小心得小體會,不過今天,先來粗略介紹一下本書的大意。
我們讀傳記,看的多半是偉人的成就,及其通往成功的道路。張倩儀這本書的基礎,是150多位近代名家所寫的傳記和回憶錄,不過她關注的,倒不是他們的成就,而是他們筆下記錄的那個年代的生活環境,他們小時候入讀學塾的情形,他們念過的課本讀過的詩句,他們在大家庭的親戚往來,他們迎賽神會的細節,他們眼中的妓女和花船活動,他們考試時候穿著的衣服,他們童年的打柴叉遊戲,他們對中國近代交通的印象,等等等等散碎回憶。
張把這些零碎整理起來,寫成了一本好看的書。
我對這本書的看重,全是由個人喜好而來,十分的主觀。就好比我從來不太推崇什麽票房大片,又好比魯迅的作品當中,我格外喜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曾說:“倘有人作一部曆史,將中國曆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作一個明確的記錄,給人明白我們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的被熏陶下來的,則其功德,當不在禹(雖然他也許不過是一條蟲)下。”
張倩儀這本書所做的,就是這麽一件事情。她“捕捉住一個人文傳統正在消逝中的光影,為我們留下一個巨變的局麵裏各種人物的童年筆觸,讓我們看見一個時代的特征,一種生活承載的文化內涵,在時間的巨流中漸行漸遠,一去不返。”
陳萬雄在為本書所作的序中寫道:
“或者近代中國曆史太波瀾壯闊了,讀這些自傳常使人遺憾而感到不足的是,大多傳主所記的內容,太著墨於牽涉時代的大事件和多關涉個人的事功上,輕忽了沉積千百年的社會風俗、生活習慣、以至生命情態的潛移默化。事後我們才發覺,平常事物雖至微,往往最能透露出文化價值本質的遷變,而且是我們最願意了解的。本書作者別辟蹊徑,通過大量的自傳材料,從中捕捉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之微,條分縷析串連組合,而且充分利用了自傳的原材料,如實活現了中國傳統社會流傳有緒、行之久遠的童年生活形態及終經西風美雨的洗禮而一去不複返的曆程。”
這個陳萬雄有點搞笑,字非要擰股著寫,好好一個詞語,他要顛倒了順序使用,生怕自己筆下的文字太平庸似的。而且這段話也沒道理,自傳之為自傳,如何把主要篇幅貢獻給社會風俗等等的研究呢?而張倩儀能夠捕捉得到她需要的材料,正說明了所謂不肯“著墨生命情態”這群傳記的價值。
唯獨算是說得在理的,是確確實實,張女士在萬書叢中,特別挑揀出來一些趣味盎然的小東西,讓我們讀者不必辛苦閱讀大量作品,也可以了解被切實記錄過的人文點滴。這與現在流行著的拿水去煮一鍋野史,又有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張女士十分謹慎十分謙虛,不急於宣揚自己的所謂演繹。
書中對於學塾講解得最為詳細,差不多占去全書一半的篇幅。於是我們得以了解中國舊日基礎教育的機構,還有新式學堂在當時對於老百姓的影響。這些本來枯燥的內容,因為用的是傳記文學中生動的事例來進行講解,因而躍然於紙上。
比如書中關於私塾的部分,講到廣東的卜卜齋。“卜卜”在廣東話發音中是敲打的聲音。對學堂的這個叫法,透著廣東民間的幽默。那時候的私塾教學,沒有不打的。打學生,不見得是因為他們淘氣,多半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書本背到滾瓜爛熟。
蔣夢麟說:“如果背時有些疙瘩,先生要求一遍又一遍地再念,甚至念上一兩百遍。碰上先生心情不好,腦袋上就會吃栗子。天黑放學時,常常有些學生頭皮上帶著幾個大疙瘩回家。”
郭沫若仿佛是挨打奇多的人物嘞。也難怪,他的古文功底那麽差,先生不打他才怪!他在《我的童年》裏,對先生打人有著詳細而且憤慨的記錄,解釋竹片的非正式打法和正式打法,還有竹片的不同削法跟疼痛程度之間的關係。
“這打屁股的刑罰真是再野蠻沒有了。小小的犯人要把板凳自己抬到大成至聖先師孔老二的神位麵前,自己恭而且敬挽起衣裳,脫下褲襠,把兩個屁股露出來,讓大成至聖先師孔老二的化身拿起竹片來亂打。兒童的全身的皮肉是怎樣地在那刑具之下顫栗呦!兒童的廉恥心、自尊心,是怎樣地被人蹂躪到沒有絲毫的存在了呦!”
我便想象著郭沫若挨打的樣子,忍不住捧著肚子笑了半天。尤其是書中還配了可愛的卜卜齋圖片,我在香港區域市政局的《教不倦:新界傳統教育的蛻變》文件裏找來了這幅圖,最邊兒上那個抹眼睛的孩子,肯定是剛挨完打;站他旁邊的,正在背書給先生聽。那時候背書,都是要背對著先生的,“背書”一詞的用法就是這麽來的也未可知。
張女士還在書中非常全麵地羅列了蒙學的課本、類別、作者/編者、內容/形式、引文舉例、重要性、資料來源。我一條條都看了,找出不少好東西來。
所以不論教材還是教育方式,都不妨一分為二。
原來蒙學教材,除了我們一向知道的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詩、三字經、幼學瓊林、增廣賢文等等之外,也有另外一些好用的讀本,比如蒙求、書言故事、神童詩、酒詩、龍文鞭影、聲律啟蒙、小學韻語、植物學歌略、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動物學歌略、普通學歌訣、地球韻言、算學歌。。。
中文的認字,比西文的認字,要艱難很多。比如我的孩子,才剛剛學了一些英文發音規則,就能夠閱讀純文字的書籍了。而我們中文的學習,必須得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認,認到了相當數量的漢字,才有可能開始閱讀。這個認字的過程,是個硬指標,也是硬功夫,趣味性不是沒用,但避免不了踏實認字的必要。
“漢語學習的第一個難關是識字,最初的蒙學書就是出於識字的需要而產生的,後來才發展出其他兼有的內容。無論蒙學書兼顧結合的是什麽內容,識字仍然是教學的一半目的。從幼教的角度,重複本是有利於兒童記憶的。以識字為目的的字書,則以字不重複為好,因此才有以一千個不重複的字編成《千字文》。”
朗朗上口的啟蒙讀物,還有過去一些傳統保守的語言學習經驗,不是全然無用,可惜我們已經基本不再使用。我如今送孩子們去上中文學校,看他們所用課本,模樣倒是十分賞心悅目,隻可惜一個學期讀下來,沒認識了三兩個字。他們認字少速度慢,就不可能產生對閱讀的興趣。我隻能把他們學習中文這件事,看成是一種托兒服務罷了。
《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失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目錄:
獨辟蹊徑創新境——序《另一種童年的告別》
代序——感受的曆史
自序——告別農業時代和它的童年
教育篇
學塾
沒有一個字相同的教科書
卜卜齋——不打不成人
念口簧
反對硬背的父母和教師
背書種種
天地玄黃喊一年
勤有功 戲無益
逃學的讚歌
猢猻王——初級教育工作者
尊師重道
讀聖賢書 所為何事
書香世代 耕讀傳家
母教
幼兒識字法
詩教
功名兌換表
舊學塾 新課程
舊傳統 新努力
最引人注意的新科目——體操
國文與英文
學堂學生
新學堂與新思想
家族篇
小孩子在大家庭
家族曆史
敬老行為的形成
女性對家族的作用
祖母
父親
母親
環境篇
人文化成的自然環境
行路難——交通
傳統世界的知識和資訊
新舊之交的知識和資訊
遊戲和工作篇
自然中的遊戲
玩具
節日
童年玩伴
小小戲迷——沉迷戲曲之一
小說戲曲與兒童性格的塑造——沉迷戲曲之二
賭博
孩子眼中的妓者和花船活動
窮人孩子早當家
前途篇
價值觀
宗教篇
女性篇
附錄
謝謝你的好介紹,透過孩子的眼睛,往往能看到世界真的一角!
商務出的書好的很多。
阿小草你怎麽能這樣兒呢顯然對阿小N很不重視啊。
唉!
喊一下口號來提高我的檔次和明確對偶像的效忠。
“小名,小名,小名,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