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網上無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江城》讀後感

(2017-12-03 22:04:54) 下一個

閱讀《江城》的過程非常“巴適”,讀罷也是意猶未盡。其實最近幾年一直有在讀書,驚喜時有遇見,但是由於懶惰,都隻是隨便在微信上mark一下就轉身去幹別的事了。這次讀到《江城》作者後記“回到涪陵”其中的下麵一段文字,心有戚戚,決定不再偷懶,為喜歡的書花點時間寫一篇讀後感。

“我在四個月的時間裏完成了《江城》的初稿。我沒有必要寫得那麽快,因為既沒有合同,也沒有交稿期限約束我。離開那麽長時間之後再回到美國,我本應該好好享受一番的,但我每天都很早就動筆,很晚才收工。我對涪陵的記憶催促著我加快動作,因為我擔心我對涪陵記憶的即時感很快就要消失殆盡。同時,未來也驅使著我:對於這樣一座即將迎來巨變的城市,我希望能夠把我對她的印象記錄下來。“

《江城》,原文書名 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作者Peter Hessler(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何偉成長於密蘇裏州,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之後在牛津大學就讀並取得英語文學碩士學位。1996年,他以美國“和平隊”誌願者身份來到中國涪陵師範學院教英文兩年。回到美國之後,寫作了《江城》,記錄他在涪陵教書和生活期間的見聞。“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隻涉及一小段特定的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我的期望是捕捉住那時那地的精彩瞬間。我對那個地方——深邃的長江、精耕細作的綠色山巒——十分了解,但卻很難勾勒出那一時刻。從地理和曆史上看,涪陵都位於江河的中遊,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但那個城市和那裏的人們總是滿懷著生命的激情和希望,這最終成為了我的寫作主題。這與其說是對源流或歸宿的探究,不如說是對我在大江中流所度過的兩年光陰的記錄和寫照。”

大約兩年前我就從圖書館借到過River Town的台灣版本,譯名《消失中的江城》,隻看了一兩章就還回去了。當時還在微信上這麽記了一筆:“《消失中的江城》是一個老美記錄自己在涪陵當外教兩年期間的所見所聞。這些記錄本身還挺有意思,可是翻譯實在太爛了,讓人覺得這不可能是中國人翻譯的中文。”這次讀的是本書的大陸譯本,翻譯得極棒,讀來甚為享受,足見翻譯對於文學作品是多麽地重要。《江城》大陸版翻譯李雪順是何偉在涪陵師範共事過的英語係老師,書中也有幾筆提及此人。不是什麽名家,甚至算不上所謂高端知識分子,普普通通一名師範學院的英語老師而已。但是他對於何偉所記錄的涪陵生活耳熟能詳,在這一點上是台灣譯者可望不可即的優勢。同時我也相信李老師的文學天賦不可小覷,在他的翻譯當中,時常可以看到再創作的亮光,所以帶給人的閱讀感受才能夠如此自然、生動、流暢、感人。可以說,這本書是他與何偉的一次成功合作,是二人在生活和文學兩個方麵的一場深刻的交談,是中英兩種文字在涪陵這個地方的美好結合。

當然了,對於一部文學作品的欣賞,與讀者的心境也大有關聯。最幸運的閱讀,就是讀者在適當的時候和適當的地方讀到了適當的作品,令作品在最大程度上熠熠生輝,也於這一位讀者的閱讀裏程當中成為經典。

我讀這本書所處的,是一個典型的加州秋冬季節,幹旱的夏天徹底結束,雨季正在緩緩展開。空氣開始變得濕潤清新,但與此同時來到的,是我最討厭的冬天。盡管加州的冬天溫暖舒適,跟永遠晴空萬裏的夏天相比,還是一個讓人感到沮喪的季節。就像我正行走的中年時期,雖然吃穿不愁,卻也壓力重重,煩惱不斷。當此季節,當此階段,《江城》這一本書為我帶來的溫暖和熨帖,猶如連續的陰雨之後,看到窗下樹幹上的那幾片秋葉,在明亮的世界裏一動不動地曬著太陽。

就是這樣,我跟著二、三十歲的一個美國年輕人,穿越回到二十年前落後陳舊而又熙熙攘攘的四川涪陵,以全新的眼光去審視一個對於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跟作者一起微笑一起憤怒一起感動,一起以一本書的時間走過兩年,一起成為涪陵這個城市的一部分,再一起憂傷地離開,這種體驗是唯有文學閱讀才能帶給人們的無價珍寶。閱讀這樣一本書,離開了自己無法超越的現實,走入並不認識的城市與人群,去體會他們的亦無法超越的現實。那個灰蒙蒙的城市,到處都是陡峭的石階,閉塞而保守,從不缺少麻辣火鍋茶館麵店以及紮堆看熱鬧的棒棒軍,眾生怡然自得又無可奈何地生活著,對世間滄桑有著異乎尋常的屈從與淡定。何偉實在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他筆下的涪陵,除了翔實的史料考證比如白鶴梁的前世今生,更不乏妙趣橫生的描述,屢屢讓人噴飯。其中有作者描寫中國宴席勸酒的場麵,他的學生為自己取英文名字的趣事,隻身旅行作為洋鬼子遭到圍觀的滑稽經曆,還有更多深藏於可笑之事下麵淡淡的感傷,真可謂是一路讀下來,一路的五味雜陳。

讀過這本書之後,在網上搜了一搜,看到一段許戈輝對何偉的采訪錄像,裏麵的許,態度尖酸刻薄,充滿敵意,而何偉始終保持著他的教養和風度,沉穩謙遜。聽到許戈輝對何偉作品的質問,我可以肯定,她並沒有認真讀過他的書。否則絕不會從斷言片語的表象,去論斷他這個人和他對中國的態度。

我承認,在真正讀進去之前,我對《江城》的期望值很低,也帶有一定的先入為主。一個在涪陵當了兩年義務教師的老美,頂多也就是寫寫這兩年當中遇到的人和事,說白了就是一篇抻長了的遊記,給中美讀者添點樂子罷了。然而越讀越被何偉的記錄深深吸引。他不僅是詼諧的,更是認真的,對自己正在寫出的文字一絲不苟。正如他本人在序言當中所寫:

“我覺得自己太年輕,對中國又知之甚少——在一個地方生活這麽點時間就想勉強用文字來描述實在顯得有點自大和冒失。不過,我在涪陵生活和教書期間,做了大量翔實的筆記。這段經曆相當充實,也相當具有挑戰性。我常感覺應接不暇、不知所措,而寫日記則大有裨益。到了晚上,我常常會一坐下來就寫上好幾個小時,力圖把我身邊發生的全部事情都追溯一遍。我從學生的作業裏摘抄出一個個片段,把城裏發生的種種事件記錄下來。我還記下了學習漢語的整個經曆。總共算起來,我做了好幾百頁的筆記——我無事可幹,寫這麽多東西倒也輕鬆。那個時候,在涪陵這樣的地方上不了互聯網,因此我跟美國那邊也沒有多少聯係。我當時的薪水是每個月一千多塊,所以也很少到各地旅遊。那期間,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我一處都沒有去過。我也打不起越洋電話——當時貴得不得了啊。兩年時間,我跟父母通電話可能不到十次。除了亞當·梅耶,我也很少看到外國人。那段時間,涪陵就是我全部生活的重心。”

“就我讀到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晚期國外媒體刊載的中國報道和故事,我大都不太喜歡。我覺得它們對這個國家的理解很膚淺,對中國人的描寫也非常幹癟。在那些故事中,一切都顯得灰暗而憂傷,而涪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幽默、生機和活力根本就找不到。我希望自己寫的跟他們有所不同。”

整個《江城》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何偉對於涪陵那片土地的深情。我並不想用悲天憫人這類陳詞濫調去形容這本書和這位作家,但是我願意試著用他的眼光去欣賞一個我所熟悉的國家,用他的文字去親近那一片我久違了的土地,用他的嚴謹去學習如何客觀地認識這個世界。

書中記錄的事情,涉及的麵很廣,政治人文地理風物包羅萬象。其中很多特別好玩的敘述,更有令人動容之處,強烈推薦通讀全書,我這裏就節選兩段學生上文學課的段落吧,都是我比較喜歡的部分。第一段是學生們按照學習的內容,自己編排的莎士比亞戲劇表演;另外就是作者臨行之前的一段小小結語。但是這些節選,一旦脫離了原來的語境,終究還是顯得單薄無力,我覺得是很對不起原作的一種切割,抱歉抱歉。

當學生的時候,我就在尋找這樣的東西——文學仍可欣賞的跡象、人們為愉悅而閱讀、除卻政治的因素,其本身就至關重要。不過,總是很難說清,這樣的情形有沒有出現過。然而,毫無疑問的是,我在涪陵的這些學生對於他們讀到的東西充滿了欣賞之情。我因此明白過來,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將會像他們那樣思考文學。有時候,在他們埋頭完成作業、而我眺望烏江的時候,我會微笑著告訴自己:我們都是逃亡者。他們逃避了‘社會主義建設課程’,我逃避了解構主義。外麵的兩江之間,涪陵城一如既往。而在這裏,我們閱讀著詩歌,我們感受著愉悅。

在另一個班的表演中,羅森克蘭茲和吉爾頓斯登步行至國王麵前,以頭叩地,額頭差點觸到了地板。他們站在那裏手牽著手,聽著克勞迪亞斯的訓導。在四川,男性朋友之間那樣手牽著手十分常見——當然,如果你是在懵然不知的情況下聆聽自己的死訊的話,肯定會想找某個人的手來牽一牽。

他們很喜歡羅森克蘭茲和吉爾頓斯登這兩個角色。有些學生不太喜歡哈姆雷特,有些人又覺得奧菲利亞過於悲戚,但大家都很喜歡羅森克蘭茲和吉爾頓斯登。他們喜歡這兩個人倒黴的窺探癖,喜歡這兩個人的死法——這兩個仆人受了欺騙,將給自己的處決令送到了英格蘭國王手裏。那也是莎士比亞的一處妙筆——詩人筆下的丹麥王國中又一處中國影子。這有點像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苗澤,為了贏得有權有勢的曹操的恩寵,背叛了自己的姐夫馬騰。可是,在斬殺馬騰之後,曹操對滿懷期待的苗澤說道:‘留此不義之人何用!’並將苗澤以及他的全家老小斬殺於市。或者說,可能也有些像毛澤東的將領林彪,他竭力想讓‘文化大革命’為自己的目的服務,最終卻成了它的犧牲品。不管怎麽樣,我的學生們理解羅森克蘭茲和吉爾頓斯登——這麽多年裏,他們無數次看見過這樣的角色。即便到了今天,你有時仍舊可以在幹部們的辦公室裏看到他們的身影。

演出在眼花繚亂的劍術和功夫表演中落下帷幕。萊爾特斯、哈姆雷特和克勞迪亞斯被卷入了香港功夫片式的高潮之中,直至最後,隻有哈姆雷特和霍拉旭蹲在全班學生的麵前。扮演這兩個角色的是維克和萊希。他們倆穿著廉價西服。演出之前,他們小心翼翼地在地上鋪了報紙,為的是丹麥王子倒地時不至於弄髒了衣服。全班學生哈哈大笑起來——不過,表演隨即開始了,萊希抱著即將死去的哈姆雷特,斜靠在牆壁上。每個人都屏住了呼吸。

萊希把他抱得更緊了些,就像抱著個孩子。不過,這樣的身體接觸非常自然,因為中國的男性之間可以有那樣的身體接觸。哈姆雷特呻吟著想要說出話來,他終於斷斷續續地說出了臨終遺言。霍拉旭輕輕地搖晃著他的懷中好友,斷斷續續地說著永別的話語。全班學生鴉雀無聲地觀看著。兩個演員均是小個子,如今孤零零地躺在地板上,蜷蹲在油漆剝落、粉塵覆蓋的黑板下,更顯矮小。哈姆雷特又咳嗽了一聲,說道:

我不能活著聽到來自英格蘭的消息了,

但我支持福丁布拉斯。他已得到我這個垂死之人的同意。

那麽,告訴他吧——餘下的隻有沉默了。

就這樣,哈姆雷特死了——那一刻,我差點忘了自己正處在中國一間陰霾的教室裏,我差點忘了霍拉旭實際上是一位農民的兒子,喜歡睡覺,喜歡說自己懶惰。他把哈姆雷特輕輕地抱在懷裏,輕柔地、憂傷地、慵懶地說道:

晚安了,親愛的王子殿下,

願天使們用歌聲伴你走向極樂。

暮秋的霧靄籠罩著白山坪,教室裏冷了許多。教室裏沒有暖氣——涪陵的公共建築很少有暖氣——後來,我隻好在上課時關上教室的門窗。學生們開始穿戴上棉衣、圍巾和手套。他們的手指生了凍瘡,腫大起來,他們的耳朵凍得通紅。在坐滿了學生的教室裏,在冷風中,我看得見他們呼出的熱氣。我們讀了斯威夫特、華茲華斯和拜倫。我們大聲地朗誦著他們的作品,那些優美而有韻律的詞句在教室裏回蕩著——隨著抑揚格詩句呼出的白霧升到了天花板上。教室外麵,一陣疾風從長江上吹來。冰冷的課桌下,學生們使勁地跺著雙腳。”

×××

那天晚上,我批閱了學生的文學試卷。我想起監考的時候,我在教室裏踱著步,一排排的學生全都低著頭,拚命地答著題,這是多麽令人感到愉悅啊。我喜歡被他們這樣無聲而專注的神情包圍著,我喜歡看著他們那一個個認真地低著的黑發腦袋。這場景裏有一種質樸,他們的考試同樣有一種質樸,這樣的質樸跟涪陵的生活無關,跟中國的政治問題無關,跟全國上下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改革開放無關。這純粹就是一次文學課的考試。

我在試題的最後一部分讓學生們分析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美景易逝》:

自然的新綠是金,

鮮美色彩難保存。

初發葉芽即是花;

僅能持續一刹那。

遂而新芽長成葉。

伊甸頓然陷悲切,

曙曉瞬已大白天。

黃金之物不久全。

我們在5月份學過這首詩。我當時對它的節奏做了詳細的講解——我總是這樣做,因為學生們喜歡分析詩句的朗讀節奏。我把詩歌這樣分拆開講解,還能夠使他們不至於感到厭倦。大多數學生聽懂了我對弗羅斯特所作的分析和講解,這也是我在涪陵所上的自己感到比較滿意的文學課之一。考試的過程中,我一邊在課桌之間的通道上來回踱步,一邊看著他們埋頭作答,感受相同。

但現在我才明白,這種質樸一直恍如海市蜃樓。琳達進行期末考試的時候,她的父親去世了,蘇珊一直在跟恐懼作鬥爭,可她還是被逐出了校門。涪陵的很多事情就是這個樣子——就連看起來應該開誠布公的教學工作實際上也充滿了複雜和不確定。對於外界,尤其對於外國人,人們普遍貼上了一層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假麵。如果你在那裏生活了足夠長的時間,對諸事的運作規律已經略有了解的話,這一層假麵會讓你愈加難見真相。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說,在世界上的哪個地方生活都會遇到這樣的麻煩——我在涪陵生活期間,兩個學生去世了,一個學生墮了胎、輟了學,一個學生的父親去世了,一個孩子去世了,也許更多人的婚姻破碎了。這樣的事情哪裏都會發生。但我在涪陵花了更多的時間才看清了生活的這一麵,因為我這個外國人一開始就被排斥在一定的距離之外。在一定程度上,當這樣的距離不複存在的時候,問題反而更難應對。這樣的情形有如凝視一張不帶任何表情的空洞笑臉,卻突然間發現一生的憂傷其實都凝聚在了嘴角邊。

我對於參加“和平隊”前往中國服務不曾有過任何理想主義的幻想。我到這裏來,不是為了拯救什麽人,也不是為了在這座城市留下什麽不可磨滅的印跡。如果說真留下了什麽的話,那麽在這兩年裏,我非常高興我在涪陵沒有建立什麽東西,沒有組織什麽東西,也沒有對這個地方有過任何重大的改變。我的身份是老師,而我在課餘時間裏也盡可能多地了解了這座城市和這裏的人們。我的工作範疇僅此而已,我既滿足於這樣幾種角色,也意識到了各種角色所具有的局限性。

不過,我現在思忖起來,我上的那些課會不會留下點什麽印跡呢?我希望我的學生們會記得弗羅斯特的那一首詩,或是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別的什麽東西。那也許是某篇小說裏的某個小角色,又或許是莎士比亞某一首十四行詩裏的某一個片段——我隻希望他們能夠記住點什麽。我希望他們會把這一點點東西藏在記憶的深處,並從那質樸的美感中找尋到一點永恒的真實。這就是我對文學的信念:真實是永恒的,不受日常生活所累。當然,現實相關性的問題永遠存在,在涪陵這樣的地方,麵對著種種嚴峻的現實困境,《美景易逝》這樣的詩歌有時候也許會顯得毫無用處。

現在《江城》讀完,心裏若有所失。好在還有何偉中國三部曲的另外兩部——《甲骨文》和《尋路中國》,也打算把這三本書的英文版都讀一遍。其中《甲骨文》一書已經讀了一部分,感覺政治意味更濃了。這些書能夠在中國大陸出版,是一件讓我吃驚的事。具體有多少敏感內容,又有多少驚喜和遺憾,都還是等我讀完全書再做評述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8)
評論
蟲兒 回複 悄悄話 很早讀了river town,喜歡作者筆下的內地小鎮生活,特別記得他在那個年代還在那裏露營,好有喜感。
無名姐姐近來可好,期待新作呀
Idontlikeit 回複 悄悄話 好像甲骨文和尋路中國兩書重複的內容比較多,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 不太清楚兩本書的關係和目的。。江城後來一直沒有讀。記得在time雜誌上讀到一篇其中的選載, 寫的客觀, 寫出我們中國人自己常常忽視的一些司空見慣的問題。問好。。
網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edwine' 的評論 : 哦我知道了。其中艾米莉的故事,有一段關於台灣老板試圖找她當二奶那段,在《江城》和《甲骨文》當中幾乎隻字不差。So far我很喜歡甲骨文,尤其深圳的部分,雖然比我在那裏的時期晚了很多年,但還是勾起了太多回憶。
redwine 回複 悄悄話 《甲骨文》裏學生們的生活從學校走到社會,兩條線,一個女生去深圳打工,一個男生去了浙江的中學教英文。不重複《江城》,涉及新疆,漢字改革等,政治性略強。

中年囈語 回複 悄悄話 這裏圖書館隻有李雪順譯本:-) 定時已特意留心。謝謝。
網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edwine' 的評論 : 多謝多謝!不過好像甲骨文裏邊有些學生方麵的內容跟江城是重複的,是不是啊?
redwine 回複 悄悄話 無名你好!何偉寫的《甲骨文》也很好看,繼續了他的涪陵學生的故事,活動範圍擴大到深圳,北京,華盛頓,關於詩人學者陳夢家,趙蘿蕤更有描述。還是找英文版的讀吧。
網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菜農123' 的評論 : 真的嗎?好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這本書和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了,大概是跟它們在大陸出版很有關係。另外兩本你看了嗎?我可是迫不及待了,嗬嗬。
網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erdong' 的評論 : 你好你好。現在真的好懶,都快不會寫字了。
網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藍天白雲915LQB' 的評論 : 謝謝您的分享。看來我也要買一本英文版了。這幾天一邊讀中文版一邊跟我的女兒在說這本書,我應該買來自己再讀一遍,也給孩子們有機會讀一讀,感覺他們應該會喜歡的。
網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中年囈語' 的評論 : 台灣那本《消失中的江城》翻譯真的很爛哦。
網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osaline' 的評論 : 您說的這一點,其實對於每一種經曆都適用。極少有人的經曆是絕無僅有的,但是從看似普通的經曆當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這個是需要天分和毅力的,所以我們才會強調passion,強調determination,同時知道,這個世界上真正具備這些潛質的人肯定是少數。
菜農123 回複 悄悄話 有趣的是這個周末與我家那隻談到江城,以及讀江城時的感受。又見到你,真是好開心,希望能夠常常看見你~
erdong 回複 悄悄話 驚喜看到無名,太久沒見了!從博客頁看到你的名字,進來問好!
藍天白雲915LQB 回複 悄悄話 我是重慶巴縣生人,涪陵與我老家很近,書中描寫的很多細節,對我來說,十分親切,一個美國人,隻有帶著對生活的熱愛,對普通人的關懷,細致入微的觀察,體驗,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作者是帶著滿腔激情寫的,所以才這樣感動人。《江城》堪比賽珍珠的《大地》。

謝謝樓主的書評。
中年囈語 回複 悄悄話 在圖書館網站上把Peter 的幾本書中英文全定了。謝謝推薦,很喜歡,很有收獲。
藍天白雲915LQB 回複 悄悄話 《江城》的中英文版我都有,我的大部分書都扔了,英文版的沒舍得扔,原作和翻譯都很精彩。
Rosaline 回複 悄悄話 River Town 的英文原著很好看。說真的,參加“和平隊”(剛知道如此翻譯的),成功、有收獲的並不多。Peter Hessler 是難得的佼佼者。當然也許與他的教育素養,目標堅定和個性敏銳有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