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95)
2007 (227)
2008 (147)
2012 (9)
2014 (1)
2017 (2)
2018 (1)
2021 (9)
2022 (29)
阿小J 小學的頭一年, Kindergarten ,基本上算是結束了。
一年半以前,她回國上了半年幼兒園,很不快樂。 之前她曾在美國上過兩年學前班,成天除了瘋玩兒,就是學到了一些髒話,和對付父母的辦法。她那時候就是個小野人,不停地奔跑、跳躍、爬行、摔打。所以回國之後,她完全沒有辦法跟同年齡的孩子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別人會的她一概不會,就連玩兒“過家家”,她都不知道是幹什麽。
鑒於她的實際情況,國內的幼兒園跟我們商量決定,把她安排在低一級的班裏麵,意思跟蹲班留級差不多。可就算是這樣,她仍然跟不上進度,樣樣落後。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段時間,她們班上教珠算。她拿著自己的小算盤坐在角落,不學,也不練習。老師對我們說,她也拿她沒有辦法:“可能美國的孩子都這樣吧,不用學習,也不愛學習。我們不知道怎麽管她。”
那時候,阿小J 總是希望不用去學校,但又怕不學習長大就沒有錢買糖吃買玩具玩兒。就是這個巨大的心理矛盾,令這個小丫頭心事重重。
而且不去也得去呀,那麽大的其他孩子,在國內都已經是學習尖兵了。不年不節的,她如若膽敢無所事事地在大街上轉悠,必定得有好奇的人湊上來問我們:“這孩子怎麽不上學呀?都這麽大了!”
不過話說回來,這半年幼兒園上下來,她還是有些收獲的。她剛回美國的時候,帶了一些國內用過的課本。我問過她一回,她竟然可以把上麵的內容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熟悉程度跟我求學期間比較牲口的同學們對史、地、社建課本的熟悉程度相仿,令我這個考試靠打小抄兒、寫文章不願意受任何束縛的老媽哭笑不得。我啟發地請她給我照著圖畫講一個故事,她說她不會,她隻會背故事。
當時的她在我眼裏,簡直就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嚴肅認真,我反倒像 Cat In The Hat 裏麵那隻大壞貓。
她剛回來時,我先送她到回國之前就讀的學前班,那裏有她熟悉的老師和小朋友。但她仍然不開心,一般都是獨來獨往。
一回去,正趕上學校的畢業典禮,孩子們要穿著畢業禮服上台表演節目。我覺得這樣很有趣,就鼓勵她參加。她說了一下不想去,不過也沒有特別堅持。
典禮當天,我請了她的幹爹幹媽也來觀禮。我們緊張地等了一會兒,就見阿小J隨著她的班級, 穿著紅色的長袍,戴著紅色的方帽子,從門外正經八百地走進來,經過觀眾席往台上去。經過我麵前的時候,她淡淡地看了我一眼,眼神的冷漠讓我很吃驚。上台之後,小朋友開始鬼哭狼嚎抓耳撓腮地唱將起來,一點不像國內的幼兒園表演那樣井井有條。不過大家都很開心,有幾個小朋友唱到興起,在地上翻起跟頭來。
唯獨阿小J 不高興,一直沒有開口。站了大約兩、三分鍾以後,她流起了眼淚。我起初並沒有注意到她在哭,因為她不是咧開大嘴那樣哭鬧,而是像一個悲傷的大人一樣默默地流淚。哭了一會兒,她開始頻繁地抬起小手,將臉上的淚水抹掉,我這才知道她在哭呢!從始至終,她一直保持著規矩的站立姿勢,因為是在台上,給人感覺是在痛苦當中仍然保持自尊的模樣。
她的幹媽看了心疼得要命,催我把她抱下來。我其實也很難過,不過還是狠心堅持了一會兒,等到主要節目結束,才對她招招手,讓她下來。
那個時候,她從中國回來不到一個月,還一直在問我中國那個家如何如何,美國這個家如何如何的問題。
(寫於5-24-2006,未完待續)
至於東西方的教育方式,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的。不過我跟周圍的華人父母談得越多,越會發現,我們作為第一代移民,身上帶著可能比我們意識到的還要多的在中國所受教育的痕跡。而這些痕跡,在不知不覺中,有一部分留在了我們孩子的身上。不論是盡力配合美國教育體製的父母,還是希望孩子多多承襲中國文化養料的父母,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和非移民人家的孩子,性格上和經曆上仍然是大有不同。這個跟我們給自己和孩子的定位不一定有關係,往往倒是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我們的孩子一般說來比較靦腆,比較守規矩,等等等等。。。沒有結論,隻是一點小小感受寫來同大家分享。。。
再謝!就不一一地回複了。。。
阿小J性格隨媽媽,敏感的孩子容易受傷。
準備結集出版嗎?
這樣的孩子特別要鼓勵,讓她有安全感,有想法讓她多說出來,我覺得你的方法是對的,就是要格外耐心。
我也在反思我自己對小米的辦法。
東西方的行為方式畢竟不同,對於很小的孩子來講,很難適應,也分辨不清.
當他們無所適從的時候,就成了我們和孩子共同的痛.
救救孩子啊。你的阿小真可憐,看得我心痛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