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22)
2009 (159)
2010 (136)
2011 (109)
2012 (95)
2013 (84)
2014 (83)
2015 (63)
2016 (48)
2017 (71)
2018 (86)
2019 (55)
2020 (89)
2021 (95)
2022 (90)
2023 (80)
2024 (76)
都江堰市在都江堰旁邊,從市區穿過可以看到不少地震損壞的房屋,譬如遠處的這個:
都江堰景區的大門雖然完好,可是裏麵還是不少損壞的,隻能看照片了:
據說這裏以前曾是茶馬古道,就是漢人用茶葉換藏人的馬匹,好像很合算的啊: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兩千多年了,主要是李冰父子負責設計建造,“二王廟”裏的二王就是他倆,這個應該是李冰的石像,沒完全倒下來:
二王廟還在修複中,沒有對外開放: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之一:
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製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無壩引水,自流灌溉,“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製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 等,至今仍發揮著工作:
飛沙堰,平時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時則可以排水入外江,以前沒有水泥,這麽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籠裝卵石作堰,費用較省,效果顯著:
如果你不是學工程的,和我一樣也許還沒看得很明白,那就看看熱鬧吧!作為景區的一部分,這個公園也很漂亮:
裏麵有很多的盆景,流水等,在小橋上休息:
這是一顆紫微樹,不知用了多少時間,讓它長成了一個花瓶:
這是另一顆(幾顆?)紫微樹,讓它長成了一個屏風,還很有寬度:
這個南橋是都江堰景區外麵了,橋上有很多古詩和書法名作:
離開都江堰回成都,在附近到處都有的“農家樂”吃飯:
偶然碰到了這個小時候曾吃過的,用鐵錘敲下來的“麥芽糖”,當然不能錯過:
在武漢,我們又叫它“糯米行糖/(糯米稀糖?)”,假如你從沒有聽說過,不要遺憾,是你太年輕了!
後記1:hairycat留言,這個是“敲糖”,“糯米稀糖”是稀的,用兩個棍子挑一陀,攪啊攪啊攪夠了就吃了。看來我也有點忘了,那是因為時間過去的太久了,經這麽一說才想起來,嗬嗬
後記2:什刹海說:北京人都這麽叫,倒是沒想過為什麽。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隻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裏,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裏,“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是好地方啊!
常回家看看!
你說的也是很對的,看來也是老鄉:)
阿呀呀,想起來了,糯米稀糖是女孩子最喜歡的那種,當然我也攪著吃過的!
你的貼好多都是我曾去過的地方,讓我好想家。
嘿嘿,我們就叫攪糖。一般是花幾分錢去轉板龍,冇轉到,就給你一坨糖攪。要能把那一坨半透明琥珀色的糖攪成白色的就是會攪的。
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