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淡人生--在北美的日子
(2007-03-29 23:08:12)
下一個
人最怕什麽?生活永遠的一成不變。如果今天隻是重複昨天,明天隻是重複今天,可能當皇帝也沒勁。當然那是癡人說夢啦,皇帝老爺不是你我做得上的。
中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往往一幹就是終身,設想如果在一個辦公室早早晚晚的埋頭一輩子,會不會某一天突然感到此生過得有點太窩囊?現在大鍋飯越來越少了,人們又開始懷戀起那種安全感來。是啊,今天永遠知道明天在哪裏,不為衣食發愁,這不是一種很安逸的人生嗎?
然而,在國外,這種今天永遠知道明天在哪裏的人,可能是為數太少了;即便有,也是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看過無數英雄們的屍體倒下;對於中國人來說,那些少數的佼佼者中,也還有一些是身子放定了,心卻依然懸在半空。
人們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有的就是找一個飯碗,有的為了出人頭地,有的覺得自己已經貴為人上之人,舉手投足都流露著傲氣,隻是有點“高處不勝寒”,有的在這個西方世界根本就不可能找得到位置,隻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敢於正視現實和自己需要勇氣和智慧,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我有個和我同時出國的老鄉,95年我去的美國,他來的加拿大。他出國時也就28,9歲,科裏的骨幹,正要升為副教授。我剛去美國時,查過他的科研文章,從海外醫學索引上竟查出16篇之多,可以說在我們國內那個大學名列前矛。他真是個做科研的好料子。在加拿大因生活所迫,為了幾個獎學金,他不得已又讀起了醫學博士學位,雖然他在國內早有了個碩士;讀了倆年,他冒著和老板徹底鬧翻的危險,又拿了個重複的碩士,堅決不再把這個博士讀下去。以他的經曆,找個公司或實驗室的科研工作應該易如反掌,可他在生活已相當困難的情況下,用貸款又讀了個MBA,並把太太送去美國讀了個財會的碩士。前不久,他背著一身的債務離開加拿大,去了美國。行前,我們舉杯話盞,感慨人生。我問他會不會再找實驗室工作,“從我走出實驗室那天,我就絕對不會再回去了”。對於中國人來說,如果不是名校的MBA,在北美工作並不好找,我知道的好幾個MBA都是回頭去讀計算機或找一個與MBA沒關係的工作。但我確實打心眼裏佩服這個老鄉,佩服他的闖勁,佩服他直麵慘淡人生的勇氣。不管他前途如何,他已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無怨無悔。
還有一個來美國十幾年,已做上教授的朋友,因種種原因,2年前離開了教授崗位,毅然去某名校攻讀MBA。在美國時,我經常和他聊天,聽他談種種宏偉的理想,很明顯,他的目標不是做在實驗室呆一輩子的教授。他拿了MBA後,處境並不順利,目前還在到處掙紮,可我覺得他也是值得敬佩的。以他雄厚的醫學背景,到哪混一碗飯吃不是小菜一碟?可他就是敢於把自己投入到人生的汪洋大海中,任自己漂泊沉浮,按一位朋友的話說,即使失敗了,在50歲的時候,也可以對自己說,我曾經奮鬥過!
其言豪也,其行壯也。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
如今到北美的大學走走,哪裏中國人最多?計算機係和醫學院。有些計算機係80%甚至更多的學生都是中國人,一個朋友說,他們一起上課的,除了一個印度學生,老師和其他學生都是中國人,有次老印子沒來,老師就用中文講起課來,真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再到醫學院實驗室看看,老中的麵孔隨處可見,多少人在瓶瓶罐罐中消耗著生命,做著於國於家無望的事情。我想起多年前中國的宣傳,某某人拿了一個生化的洋博士,好象舉國都要為之榮光。真是井底之蛙,滑天下之大稽。現在你要跟誰說我在美國讀生化的博士,人家不把你當垃圾股就算給你麵子了。
我有個住在隔壁樓的朋友,出國已十幾年,從歐洲到北美輾轉了大半個地球。號稱有生物方麵的雙博士學位。他來加拿大倆年多,換了倆個實驗室,從今年初,就再也沒有工作。他太太是學檔案方麵的,在加拿大更不可能有工作。昨晚我在路上碰到他,“整天沒事幹,真不知道如何打發時光。”他滿麵愁容。他的事跡曾在幾個月前被多倫多的世界日報報道,並在中文網上廣泛轉貼,有心的讀者也許還記憶猶新。
我現在所在大學管注冊的女士有次問我們,為什麽你們中國人都學計算機,計算機固然重要,難道其他科學就不重要嗎?真是可笑的問題,學別的科學,我們中國人能找得到飯吃嗎?前幾天去一個老外家,我問他興衝衝從學校回來的兒子,“你學什麽專業?”“宗教”,他很自豪地說,“馬上就畢業了,我要繼續讀碩士”。我想這小夥子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海外中國人萬眾一心學計算機的火熱情懷。
我們和老外區別在哪?一個是生存,一個是生活,這就是區別。
本人以一個牙醫的身份,來美國加拿大“留學”5年,竟然也在實驗室鬼混了5年,真是對不起祖國對不起黨。記得考大學那年,生物醫學工程可是個紅透半邊天的時髦詞匯,因為分數不夠,我沒能如願以償,十年後,到美國倒過了把小癮,可惜這時她已早不是青年的偶像。做了9個月的分子生物學,因老板沒了資助,我被迫換了個實驗室,做老鼠的脊髓損傷手術,一做就是倆年多。那實驗室同樣的試驗已重複了十幾年,當然世界各地還有更多的弟兄姐妹們在向同一個目標衝擊。說他有成果吧,4-5年沒出過象樣的文章;說他沒成果,我走前幾個月,用胚胎脊髓移植治療癱瘓病人首例獲得成功(注意,這裏的成功是,移植後損傷麵不再繼續擴大,但原來損傷也沒有消失),成了轟動全球的新聞,幾乎全世界的大報都做了報道(現在情況怎樣了,我沒有跟蹤),老板拿到了幾百萬的資助,整個組拿到的當然更多。演電影的超人因車禍癱瘓也捐了上千萬美元。可對於我來說,回頭看看,真不知道都幹了些什麽?因為我是牙醫出身,他們給了我一份做動物顯維手術的工作,因為所有關於人的試驗都必須先在動物身上完成。說白了,就是在那混碗飯吃,為了在美利堅多磨噌幾天,鍍點銅光。
來加拿大後先在一個醫院實驗室做肺病研究;半年前換了份新工作,做腫瘤研究。本人何德何能,竟然從牙齒做到脊髓做到肺再到腫瘤?問出這樣的問題,足見老兄你沒在這圈子混過,舉目遙望,幾個敢在實驗室混飯的老中不是全能冠軍?“老板騙grant, 我們騙老板”,已成了很多人的共識。聽有個很富有的大實驗室出來的人說,他們做了3年,花了幾百萬美元,什麽結果也沒弄出來。當然,科學研究總要付出代價,就象愛笛生老先生說,我雖然失敗了1500次,但我證明了這1500條路都是走不通的。
當然,在這一行成功的中國人不是沒有,不過比起總數來,就太微不足道了。
我搞不懂老美哪來那麽多錢給大家浪費?可我老板卻不這麽看,政府花在我們身上的錢太少了,少造幾顆核武器,就能再多建多少個實驗室?此言妙也。
我新任老板是個波蘭人,據說小有名氣,華盛頓郵報還報道過他。這是一個新實驗室,我去時,一無所有,於是我就一家家公司打電話搞采購,比較價錢,花了2 -3個月才把大小家當添置完全。大概都是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緣故,老板和我非常親密,宛如親兄弟一般,我們一起咒罵美國的種種不是(他也是美國來的 post-dog),熱情謳歌加拿大社會主義的優越。老板還用他那雙毛戎戎的大手給我描繪了一副廣闊的前景,好象腫瘤這東西總有一天會被我倆拿下,他有香的吃,我也會有辣的喝;現在雖然實驗室隻有咱倆,但3年後,就會有10個甚至更多。還好,他老人家在另一個樓,很少來實驗室,我便常有機會泡泡中文網。不久前又來了個co-op的學生,小夥子雖然是個黑人,但長的非常英俊,比那叫旦蘇華盛頓的一點不差;更斜的是,他竟是個大富商的兒子。多富?你去問問多倫多是什麽房價?我看過有倆室一廳的公寓標價100萬加元(將近600萬人民幣)。這孩子家裏在多倫多有20多幢樓,最高的一個是18層。他老爸是肯尼亞移民,早年做電器買賣,把電器進口肯尼亞,賺了很多錢後,轉身房地產。我說,你小子湊什麽熱鬧?我是要碗飯吃,沒辦法。你家那麽多樓,擰一棟你一輩子也吃不完。可人跟人就是不一樣,對黑人也不能一棍打死。小夥子上禮拜沒來,在家準備醫學院入學考試,也許隻是想換個活法,也許是他老爺子說,光有錢還不夠,要做人上人,還要有受人尊敬的職業。是啊,當醫生終究不一樣,想當年我在上海做牙醫,有一次科裏人手不夠,我把病人一字溜擺上4把椅子,這邊鑽一鑽,那邊上麻藥,再那邊開處方,大家都用敬佩的眼光看著俺。現在呢,嘿嘿,算了吧,別壞了“留學”的好名聲。
話說新老板新官上任三把火,總想快搞點名堂出來鎮鎮大家,我這半瓶醋越來越覺得晃不起來。我捫心自問,難道就這樣在壇壇罐罐中打發餘生嗎?可不幹這,又能幹什麽呢?我想起在美國的倆個老校友,一個已40多,在美國什麽猴都玩過,打工當中醫坐實驗室,前年終於改邪歸正,又去念牙醫的執照;另一個哥們已有50歲,做了無數年的post- dog,2年前也去賓夕法尼亞大學重撿舊業。“是不是太老了點?”嘿,我知道有個小國家的移民,3年住院醫生做完,就差不多60了。不過也有運氣好的,另一個醫療係的校友,拿了個賊萬(J-1 visa)來美國,那美領館竟忘了在他IP-66表上蓋“必須回國服務倆年”的敲頭章。這小子自己也爭氣,很快考過board,做起了住院醫。三年一做完,起薪就有十幾萬,還有地位。那醫生在國外就是不一樣,哪天咱中國醫生也這麽受人敬重,我們這些人就不會象半老徐娘,騷首弄姿,欲訴還休了。我在加拿大也有個中國來的朋友,她老公先讀博士,再做若幹年post-dog(博士後),然後毅然去考本科(醫生屬於本科學位),並金榜題名,讀完本科,作三年住院醫,去年終於多年媳婦熬成婆,第一份工作在阿爾伯特,15萬加元,今年又在美國扒羅找到第二份工作,20萬美元,雖然老人家而今已50高齡,但多年的臥薪嚐膽總算有了個說法。
會當淩絕頂啊,一覽眾山小。
一個多月前,我在前輩們英雄事跡鼓舞下,下定決心瀟灑一把。我和老板做了一次交心長談。我說,大哥,你要在腫瘤這一行一領風騷,而我也實在不是這塊料,再這麽折騰下去,浪費我是小事,反正我就是找碗飯糊口,耽誤你老人家光輝前程,說不定還給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帶來巨大損失,我實在擔當不起。
發生在重慶的最牛釘子戶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以鳳凰衛視、 NHK電視台、《紐約時報》、日本《產經新聞》以及各大網絡媒體為首的記者蜂擁而至采訪,造成山城重慶的物價急劇上漲,一瓶礦泉水的價格已經漲到零售價為每瓶20元人民幣。離重慶楊家坪釘子戶周圍百裏的酒店全部爆滿,由於後續媒體記者還在源源不斷地跟進,已經有記者因為找不到酒店而露宿街頭。重慶市的 GDP因此而增長了20個百分點。
山城市民則沉浸在一種狂熱氣氛中。人們紛紛奔走相告,爭先趕到楊家坪觀看這場難得的好戲。主流權威媒體迅速出擊。《紐約時報》用前32個版麵立體解析了這個不為美國民眾所熟知的中國女人。此前在日本投放原子彈、人類成功登月、克林頓性醜聞、世貿大廈遭受恐怖襲擊都不曾有過如此待遇。
圖:美國《時代》周刊迫不及待推出的2007年度封麵人物----吳萍
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時代》周刊一反常規、急不可待地推出了2007年度人物,《時代》周刊封麵是表情堅毅的釘子戶吳萍女士,昂首挺胸地站在她那即將被強行拆遷的孤樓前的照片。《時代》周刊執行總編輯的施滕格爾說:“蘇格蘭哲學家卡萊爾的‘英雄史觀’認為,人類的曆史是英雄的曆史,少數傑出人物決定了時代的進程。他的這個觀點一直為人所詬病,但是由於吳萍女士的出現,這個早就被丟進曆史垃圾堆的理論又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彩。世界上還沒有如此多的人為一個女人這樣瘋狂過,吳萍女士產生的影響為世界所矚目,她對推動神聖的不可侵犯的個人財產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使中國幾千年來不知個人財產權為何物的中國人猛醒,所以不用等到年底了,2007年時代人物就是吳萍女士。”
對此,吳萍女士在接受時代周刊的記者采訪時,發表了震撼人心的感言:人在房子在!如果房子不在,人也不在了。我們有這個決心。總有人要站出來,我想用這個事情來鍛練我們的民族意誌。如果連自己的親人自己的財產都保護不了,在民族存亡的時候誰還能夠挺身而出?
盡管吳萍女士所要捍衛的私有住宅樓還生死未卜,但是年近五旬、風韻猶存她,在捍衛私有財產時,所表現出來的天賦極高的表演才能和紮實的法律理論功底,折服了所有的中國人。她引發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新一輪的離婚狂潮,絕大部份的中國男性在最近的一次調查當中表示,吳萍就是他們的夢中情人,不管是結婚抑或是未婚的男性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像吳萍女士一樣的紅顏知己,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在夢裏還呼喊著吳萍的名字。許多身在圍城中的男人因為妻子吃醋而鬧得不可開交,忍無可忍的妻子們終於提出離婚。在今天來自民政部門的報告裏顯示,本周中國離婚率驟然增加1000%,民政部門蓋離婚公章的職員已經累倒了數百位,公章已經磨損得認不出字跡了。
中國各大五金生產和加工企業紛紛派出得力幹將遊說吳萍女士,希望籠罩在“史上最牛釘子戶”光輝下的吳萍女士,充當自己企業產品的形象代言人。有不少五金生產企業的老總甚至表示,隻要吳萍願意擔任形象代言人,他們就願意拿出企業的50%的股權作為報酬獎勵給吳萍女士。吳萍女士因此一躍成為中國可信度最高、也是代言價格最高的大眾明星。
一些趁火打劫的人搶先向國家商標總局提出注冊“吳萍牌”五金係列產品的商標,在有關部門還沒有批覆的情況下,市麵上已經出現了大批假冒偽劣的“吳萍牌”五金產品,引起了極大的民憤。對此,一直因為打假不力而被民眾所詬病的工商和質檢部門痛改前非,展開了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代號為“捍衛吳萍”的打假行動。據可靠消息,已經有多名工商質檢人員在打假行動中被造假企業的打手用假冒的“吳萍牌”釘子刺中而身亡,工商質檢人員因此成為了老百姓眼裏的“中國當代最可愛的人”,長期籠罩在工商質檢人員心頭上不被老百姓認可的陰霾一掃而空。
以武俠小說為題材的影視劇裏的武器,已經由刀槍棍棒變成了釘子,在由著名緋聞女星張鈺出演的武俠新劇《武林兵器譜》裏,釘子竟然成為武林之中殺傷力最為強大的神秘武器,排名二三的分別為屠龍刀和倚天劍。
總之,吳萍女士引發了一係列的巨大改變,國人掀起了規模空前的學習“釘子戶精神”的熱潮,一位老大爺是當年學雷鋒的標兵,盡管風燭殘年了,他還是投入到學習釘子戶精神的熱潮中。他向記者表示,當年學雷鋒也沒有現在學習釘子戶這麽瘋狂,他對自己能再次成為標兵而信心十足。更多的青少年則整天盼望著自家的房子被房地產商拆遷,希望成為釘子戶後,在麵對媒體鏡頭時發揚那種據理力爭的英雄般的釘子戶精神。有個別心智沒有發育成熟的孩子甚至希望父母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釘子戶”。而更多的年輕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個具有釘子戶精神的人,他們為孩子取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張釘、李釘、馬釘……
中國人幾千年來沒有改變的問候語“你吃了嗎?”因為吳萍而改變成了“你家拆了嗎?”國際上普遍的對於華人是低素質人種的看法也因為吳萍而改變,外國友人紛紛強烈表示希望到中國的山城重慶來旅遊,他們最關心的不是重慶的風景,能否見到神奇的吳萍女士是那些外國友人目前最關心的問題。
以上新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一定見鬼
BTW, if your definition of success is: "光有錢還不夠,要做人上人", remember not everyone look at life this way.
2nd BTW, if I need to choose a dentist for my family, I will probably pick someone like luke3841, who works hard and respects other professions.
生化我也見過拿錢多的. 行行都可以成功, 別鄙視別的專業. 你自己投機心太強, 這是大忌. 太聰明了, 不踏實. 性格上有缺陷. 好好想想我說的對不對? 什麽都嚐試什麽都幹不好的體驗生活沒有什麽意思. 臥薪嚐膽才是征途, 要專一.
--您這句話說的太對了!我太欣賞您這種生活態度了:)
可惜我從作者的敘述口吻中,看不到對“真正踏踏實實作學問的人”的尊重。我所看到的,隻有對計算機和生物醫學專業的不屑和輕視,對作醫生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的膜拜。如果真的追求“生活”而不是“生存”,作者要不要念個“宗教”學位先?
"我想這小夥子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海外中國人萬眾一心學計算機的火熱情懷。"
--明說了吧,你的意思就是這些工作都是沒追求的人幹的,隻有考MBA, 考board才是人間正道。
如果自己想要重操舊業,就努力去實現你的目標。如果自己想要輝煌“錢途”,就大膽去放手一博。這都是你自己的擇業標準,犯不著推廣到所有海外華人身上。你可以不喜歡你目前的工作,你可以看不到這些行業的社會價值和長遠意義,但無權貶低為促進技術進步和改善人類健康的心血和汗水。
一邊享受著最先進的電子產品和相對安全可靠的新藥,一邊對使這些成為可能的基礎研究大放厥詞。到底誰是“井底之蛙,滑天下之大稽”?
也許生物口的工作機會太少了吧
中國人在北美這塊地方,英語不流利,身體沒人家壯,文化還有差異
能幹什麽,大部分都隻能做技術工
反過來說,別把自己想的那麽慘
最少比國內的民工和北京上海的普通白領強很多吧
你眼中怎麽看自己,你就是怎麽樣的一個自己
絕大多數留學海外的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受到了從小生長環境的影響,而那些就是教導人要積極掙錢,積極竄上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大部分人在選擇自己的事業時,都在做著認為有"前途"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當人有了一定的財富時,融入不了當地社會文化,自然會覺得空虛挫敗。更進一步,即算融入了當地的社會文化,到了一定程度時,精神上會有更進一步的要求,那時人就會考慮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了。
其實,那些也都是次要的。孔子不是說了麽: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快樂的人生,最理想的,就是做著自己以之為樂的事業,和愛的人生活在一起。不論在哪裏,做什麽事情,都有一種滿足感時,那就是成功的人。
如果覺得不快樂,沒有做著理想的事情,不能怪我們的社會在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設下了門檻,因為那是不可避免的曆史階段,希望大家都能夠鼓勵下一代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活給別人看而活著,這樣,我們社會裏的精神文化,才能真正的改良。
There are serveral expensive appartment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area of Bloor/Yonge. Some real estate maginzes introduced them. Prices are over 1 million CAD.
來美多年,到現在還在尋尋覓覓中過日子。如今才知道原來人真的會老,原來父親真的就這樣一去不複返了;青春原來真的有如曇花一現,人在宇宙中如一粒沙子,晃眼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在就抓住時間的生命稻草,向上掙紮(是positive的那種)。我相信,明天會更好。而這些 “活思想”,又與文中開頭遙相呼應了:人最怕什麽?生活永遠的一成不變。如果今天隻是重複昨天,明天隻是重複今天。
生活坎坷,寫出來的作品就精彩。悲劇人生,產生的故事最動人。
多倫多100萬的兩bedroom condo很多,去king夾bloore看一下就知道了,不過樓主沒說也有幾萬一個的。
醫學院是有entrance exam的,必須要有science 的本科學位才能考。這是不同於普通的本科的。
考醫學院的人大多數來自生化專業,因為入學考試相關,所以生化的前途是醫學院。
It is true that certain amount of Chinese majored computer in school. A lot of them, however, switch career after two or three years working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Schooling and the first few years of working experiences are just preparations for career change. Those who stay in the same job for years and not able to switch, in my opinion, they are losers.
Where? Which? When?
Are you in USA or in CANADA? You were jumping all the time.
I am MBA not from the top school (got my MBA 8 years ago), but doing well, director level, pretty much well expected.....
I have a dentist friend, good incom, pretty happy, and most of my friend and people in my area seems happy and have things under control.....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knowing what you want and pursue it, you will be fine. But people is a whole pacakge, one thing is good or not will not gurantee your successful or no, not mention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success"
Good luck!
隻要看看有幾個美國人還願意讀這個就知道了。
Life is pretty good for many other special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