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安組圖---秦人遺風(分享美景)

(2007-03-29 21:37:11) 下一個
考古研究證明,無論是使用表音文字的民族,還是至今仍在使用表意漢字的中華民族,都曾有過這段"依物象而變成形"的象形文字曆史。如"山是矗立之形,水是穿流之形,鳥獸魚蟲或仰或俯或立或奔馳……,此是文字形勢寄托與力和勢的開始",傳遞思想。眾所周知,人類在史前時代,就創造了輝煌的視覺文化,比如:洞穴壁畫、圖騰崇拜、巫術、舞蹈、各種儀式以及象形文字等。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隨著人類的心智、思維的日益發達,人類逐漸放逐了早期的視覺文化形態,發展完善了高度抽象的語言文字。印象西安沒有太多的文字,希望用圖說話。以“圖說曆史”的形式,講述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希望更多的人認識西安,了解中國。
    
      我們最初構思印象西安隻是單純的想把西安這個曆代古都用我們自己的視角來介紹給大家,但經過長期的拍攝,踏遍各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名勝古跡,以及在附近城市鄉村的采風,使我們越來越明顯的感受到西安這座城市所具有的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以及淳樸的民風民情,讓我們不得不由衷的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那一幅幅為之感動的畫麵無疑表達了我們情感。所以我們希望通過網絡這個平台,來讓所有的中國人甚至外國友人也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更加熱我們的祖國,我們的西安。
    
      印象西安將匯聚中國的曆史,文化,藝術,科技,教育,人文,城市,人物,旅遊,民俗,風景。


下麵把我的一些所見給大家感受一下吧
明代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堡  
1——古城牆,一塊塊青磚承載了中華5000年的曆史

鍾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簷,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麵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簷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這就是西安人引以為自豪的鍾樓。它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鍾樓中形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鍾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曆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麵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鍾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鍾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禦使龔賢主持,將鍾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鍾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簷鬥拱,攢頂高聳,屋簷微翹,華麗莊嚴。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麵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麵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券洞早已封閉;在鍾樓周圍另辟圓形環道。鍾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簷三滴水歇山頂式不隻是增加建築形製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簷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鬥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簷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成為渾然一體的建築藝術珍品。
鍾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鍾,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鍾樓早先懸掛的銅鍾卻小得多了。鍾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麽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隻有另換

這張是夜景,很漂亮,不過我沒帶腳架,所以照得不太好

華山日出,老問題,沒帶腳架,嗬嗬

金鎖關——鎖住有情人的承諾

華山之顛,其實並不是華山的最高峰了,嗬嗬

華清池——貴妃出浴
  唐朝宮廷的澡堂,不過現在看見的那些都是建國後新建的了,
  以前的都隻剩下遺址,確實是曆史太久遠了,西安大部分的
  古跡都是從地下刨坑刨出來的,和北京的故宮長城不一樣

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臨潼縣秦始皇陵東1.5公裏處,是秦始皇陵的從葬坑,
  1973年3月29日,上級號召打井抗旱,西揚村決定把井打在村南160米的柿樹林畔,這裏地處驪山衝擊扇前緣,曆經山洪泥石淤積。3月24日動工,挖到3米多深時,發現下麵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大家以為碰上了老磚瓦窯。繼續往下打,在5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陰暗的光線下終於露出了“兵馬俑”寧靜的麵容,村民們正詫異間,恰好公社幹部房樹民來檢查打井進度,他下到井底仔細觀察,發現出土的磚塊與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磚一模一樣,他急忙告訴大家停止打井,匆匆趕往縣城文化館報告,就這樣,兵馬俑被發現了。
  1974年的這一發現震驚中外,1975年國務院批準在一號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館,並於1979年10月日正式對外開放。二號和三號展坑也陸續於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跡般的發現彩色兵馬俑,其高超的彩繪藝術和富有力感的造型再次向世人展現了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A秦始皇帝陵園的麵積有56.25平方公裏。秦陵陵基近似方形,狀如覆鬥,夯土築成。現存陵76米,陵基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就象一個金字塔形狀。圍繞封土堆,地麵上原建有兩重南北向長方形城垣,內城南北長1355米,東西寬580米,周長3870米。外城南北長2165米,東西寬580米,周長6210米。城牆大多坍塌,僅存牆基,牆基寬約8米。內城和外城四麵均有城門,外城的四麵各有一門,內城的東、西、南三麵各有一門,北麵二門。門上均有門闕建築。內外城的四角有角樓。內外城之間還發現有幾處大型宮殿建築遺址。秦始皇帝陵的四周分布著大量形製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就有400多個。
  B在這些陪葬坑中,有象征皇室帝王乘輿的銅車馬坑;象征皇帝涉獵遊玩之苑囿的珍禽異獸坑,象征宮廷養馬的馬廄坑以及象征秦王朝百萬雄師的兵馬俑,近年來,陵區內有50000餘件重要的曆史文物出土,其中不少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如銅車馬、跽坐俑、樂府鍾、夔紋大瓦當等。
  C從這些陪葬坑的內涵和史書中對秦陵地宮設置情況的記載來看,秦始皇帝陵園就是當年秦王朝地上王國的再現。人世間原有的一切在地下無不畢備。在這個幽冥的地下王國中,秦始皇帝依然是統治天下、至尊至貴的帝王。始皇帝死後僅3年多,秦王朝就被農民起義的浪濤所摧毀。秦陵地麵所有華麗的宮殿別館都落得“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隻有那高高隆起的秦陵墓塚,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曆史見證人,向後人訴說著王朝盛衰交替的春秋。
一號坑:主力陣容,1979年開放,規模最大。傭坑呈東西向長方形,長210米,寬62米,距原地表深4.5米6.5米,麵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築隔牆,形成南北麵闊9間,周圍繞以回廊的格局。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
  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東端3列步兵傭麵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後麵接著戰車和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傭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麵南、麵北和麵西的橫隊,是軍陣的翼衛和後衛。軍陣主體麵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麵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麵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馭手一名,車士兩名。
   現發掘已出土陶傭1000餘尊,戰車8輛,陶馬32匹,各種青銅器近萬件。根據出土兵傭的排列密度估計一號坑共埋葬兵馬俑6000餘件。
二號坑:軍陣之迷,1976年發現,位於一號坑北側約20米處,是秦傭坑中的精華,二號坑的發現揭開了古代軍陣之迷。整個平麵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96米,南北最寬處84米,深約5米,麵積約6000平方米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即東邊突出部分由持弓駑的跪式和立式駑兵傭組成;第二單元即傭坑南半部由駟馬戰車組成車兵方陣;第三單元即傭坑中部車徒結合,由車、步、騎兵傭混合編製組成長方陣;第四單元即傭坑北半部由眾多騎兵組成的長方陣。四個方陣有機組合,由戰車、騎兵、駑兵混合編組,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嚴整有序,無懈可擊
三號坑:統帥三軍,1976年發現,1987年開放,規模最小,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約120米,三個坑呈“品”字狀排列。它東西寬17.6米,南北長21.4米,平麵結構“凹”字狀,深5.25.4米,麵積524平方米,僅相當於一號坑麵積的3.6%,二號坑麵積的6.7%
這個東西也是碎片後來拚成的了,還原得還行,可惜我的設備比較業餘,沒有廣角鏡,效果就一般了

遠處的是修複場,近處的是修複好的,不過工作人員都是晚上下班遊客都走了以後才開始修複,所以沒辦法目睹過程了

“銅車馬展”。進入展廳,隻見裏麵陳列著兩坐銅車,一號銅車前駕為四匹銅馬,雙輪、單轅結構。車輿右側有一麵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銅禦官俑。長方形的車輿,寬126厘米,進深70厘米,該官俑高91厘米,此車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所以乘車時是站立於車上。據說一號車是為二號車開道和起保護作用的,它的設計也是非常美觀實用的。圓傘可以隨太陽的照射自由調節角度,這樣站立於傘下的人就不用擔心雨淋日曬了。
二號銅車馬是四馬鞍車,即可以坐乘的車。車馬全長317厘米,高106.2厘米,車輿上有橢圓形的蓋子,車廂分前後兩部分,車輿內外繪有夔龍、夔鳳紋、流雲紋及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導遊介紹說:“此車的後半部分即主人乘坐的類似小屋子的地方,其設計相當於當今的空調,冬暖夏涼,旁邊開有小窗戶,前麵開有小門窗,人在裏麵就像現在的起居室一樣自如。
  馬車主要由青銅所鑄,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個別部件分開鑄造後,再用嵌鑄、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馬車的各種鏈條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傘蓋的厚度僅0.1~0.4厘米,而麵積卻為1.12和2.3平方米,它是渾鑄法一次鑄出的,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麽大而薄、均勻呈穹窿形的銅件也非易事。銅車馬出土時破碎嚴重,一號車殘破1338塊,斷口1459個,破洞61處;二號車殘破1555片,斷口1877個,破洞92處,所有部件幾乎無一完整,大部分構件都有變形,並鏽蝕嚴重。經過近6年的修複工作,二號車與一號車才先後出現在遊客麵前。

據說在接見的外賓中包括國家元首在內隻有克林頓一人曾經下到坑底與兵馬俑親密接觸過,這幾匹馬就是當年克林頓拍中國的“馬屁”的複製品,較遠的那匹好像是原物


這是在號稱西安最大的公園-興慶宮公園拍的

看著橋底的字有沒有想起自己青澀的初戀呢
不過看字跡像是小學生的啊,嗬嗬,寒一下

再來,秋意更濃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是我國至今唯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城牆.原來的唐長安城,由於唐朝末年戰亂頻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因原來城大不易防守,於是對長安城進行了一次改築。改築時放棄了長安的外郭城和宮城,隻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閉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門,北開玄武門,以便防守,但對城垣並未擴大或改修。以後曆經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到宋、元兩代,城的名稱和建製雖屢有變換,但城垣規模卻無改變。元代時西安稱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個重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率軍從山西渡河入陝,元守將遁逃,徐達占領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就是西安得名的開始.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開始正式築城,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修好的西安城牆,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在米,南牆長3441.1米,北牆長3241米,周長13.75公裏,形製是一個長方形,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牆四角各有角牆一座,城牆外有城壕。城門有四:東曰長樂,西曰安定,南曰永寧,北曰安遠。每門城樓三重:閘樓、箭樓、正樓。正樓高32米,長40餘米,為歇山頂式,四角翹起,三層重簷,底層有回廊環繞,古色古香,巍峨壯觀。開始修築的城牆是用黃土分層夯打起來的。最底層是用石灰、土與糯米汁混合夯打,十分堅硬。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將城牆外壁和頂麵砌了青磚。
  西安城牆的防禦性很強,城外的護城河為第一道防線。河上設有吊橋,是進出的唯一通道。吊橋白天降落在護城河兩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橋升在空中,就斷絕了進城的道路。城門外有間樓(也叫譙樓),用以打更和報警,為第二道防線。閘樓後邊是箭樓,高30餘米,外麵牆體筆直,箭孔密布,便於了望和射擊,這是第三道防線。箭樓和正樓之間是甕城(也叫月樓),麵積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敵人攻進,即形成“甕中捉鱉”之勢,這是第四道防線。第五道防線自然是正城門了。敵兵要攻破這五道防線,極其不易。除了城門設防嚴密外,城牆四個拐角還修有角樓。作用是輔助城門,觀察和防禦四麵外來之敵。整個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座馬麵(也叫墩樓)。每個馬麵寬20米,從城牆向外伸出12米,高低、結構和城牆相同。西安城共有馬麵98座,垛口 5984個,使城牆外側成鋸齒形。每個馬麵上原有可供駐守軍隊的卡房(也叫敵樓)3間。城牆和馬麵上有女兒牆,牆上有既能藏身又能8奈望、射擊的凹口和方孔。因此,西安城牆對研究封建社會的城市建設,曆史、軍事和建築藝術,都有著很高的價價值。

城牆上

廣場

壺口

黃帝陵的五千年古樹

延安-楊家嶺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地大雁塔。
     門票25元,登塔20元。
大雁塔坐落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內。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紀念亡母文德皇後以報答養育之恩而修建,故名"慈恩寺"。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內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從印度帶回來的經籍。
     現在的塔名是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摩揭陀國有一僧寺,一日有一隻大雁離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眾認為這隻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決定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稱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後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曆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麵加砌唐塔之外。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裏,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
  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誌性建築
大雁塔北廣場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牆,東到廣場東路,西到廣場西路,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64米,占地100餘畝,建築麵積約1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整個廣場由水景噴泉、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和旅遊商貿設施等組成。整個廣場以大雁塔為中心軸三等分,中央為主景水道,左右兩側分置“唐詩園林區”、“法相花壇區”、“禪修林樹區”等景觀,廣場南端設置“水景落瀑”、“主題水景”、“觀景平台”等景觀。
     大雁塔北廣場創造的新紀錄: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和最大的水景廣場,水麵麵積達2萬平方米;它是亞洲雕塑規模最大的廣場,廣場內有2個百米長的群雕,8組大型人物雕塑,40塊地景浮雕;擁有全世界最豪華的綠化無接觸式衛生間,保持最清潔、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長的光帶、世界首家直引水、規模最大的音響組合等多項紀錄。


“西安文物甲天下”--------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陝西曆史博物館
    門票35元。
1991年6月20日在西安建成並正式開館的陝西曆史博物館,無論在博物館的建築、內部設施或陳列的展品麵都是高水平的,堪稱我國博物館之最。
     展覽廳是全館的主體部分,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整個陳列展線總長1500米。2000多件文物皆是珍品基本陳列包括序言大廳、地方史陳列及中央廳,麵積6000平文米。 該管展出的2000多件文物,是從館藏的11.3萬件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大部分屬於國家一、二、級文物.
   空蕩蕩的中央在大廳放置一站立雄獅的巨型雕塑,也有深的含意,過去獅子的雕塑一般是臥獅或坐獅,很少有四足站立的。這具站獅雕塑,寓意中國這頭雄獅站起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