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丹青難繪梅花豔

(2008-03-15 19:01:40) 下一個
南京梅花山因梅花聞名,山上植梅數千株,品種繁多。春天梅花盛開時,遍山梅花爭芬鬥豔,遊人如織。有幸在梅花盛開的季節回國省親,一睹梅花的風采。當你漫步在花海中,親吻著撲鼻而來的清香,令人無限陶醉。此時用任何語言都難以表述梅的美態,還是讓這梅花自己來說吧。



每到3月中旬,位於南京中山門外梅花山的梅花競相怒放,滿山遍穀都是花的海洋。用宋張道洽的《嶺梅》“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應酬都不暇,一嶺是梅花”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了。

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梅花山的萬株梅花競相開放,層層疊疊,雲蒸霞蔚,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來此賞梅的遊客絡繹不絕。自1996年始,每年春季都會舉辦國際梅花節。通過一係列大型旅遊、商貿、文化、娛樂活動,向世界多方麵多層次地展示南京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曆史文化。

梅花山是南京市區著名的崗地之一,位於中山門外明孝陵禦河橋的南側,原名孫陵崗,因崗上多梅花,故被稱為梅花山。梅花山原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的葬地。孫權18歲掌握東吳政權後,為對付曹魏,他聽取了諸葛亮等人建都秣陵的建議,並改秣陵為建業。孫權對古代南京城市的發展貢獻很大,他大大拓建了南京城,從當時建業的規模來看,“東憑鍾山,北倚後湖(玄武湖),南近秦淮,西臨石頭。”孫權還疏浚和拓寬了秦淮河,開鑿了青溪、運瀆和破崗瀆等運河,同秦淮河溝通在一起,解決了南京的排水和用水問題。根據文獻記載,孫權死後葬在朝陽門外第三個山崗,這個山崗因而被稱為孫陵崗。孫陵崗葬有孫權和他的夫人步氏及後妻潘夫人,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

相傳朱元璋修建地宮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奉命把附近所有建築遷往別處,孫陵也在這一範圍內。李新為慎重起見,就遷移孫陵的問題專門請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說,孫權是一位好漢,把他的墓留下來,給我看大門吧。這樣,孫陵得到完整保存。

南京植梅的曆史,始於六朝時期,相沿不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1929年孫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後,當時的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決定在孫陵崗建中山陵紀念性花木區,栽培了大片梅花,後來梅園麵積不斷擴大,品種逐年增多,成為廣大遊人賞梅勝地。孫陵崗一名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湮沒,代之而起的名稱是梅花山。

現在梅花山上的“觀梅軒”所在地,原是汪精衛的墳墓。1946年1月,何應欽派74軍工兵炸墓開棺,平掉墓地。1947年春,陵園在此建亭,名日“觀梅軒”,上有一聯:“天闕遠瞻鳴鶴舞,孝陵啁望伏龍眠”。

梅花山,我故鄉的山,那裏有我童年的歡歌笑語,有我少女的浪漫情懷,還有我那魂牽夢縈的愛之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