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EKV 彈道導彈防禦係統
(2007-04-05 21:05:40)
下一個
EKV 彈道導彈防禦
EKV是種置於陸基攔截(GBI)導彈頂端的飛行器,在飛行中與載體分離,並衝出大氣層,然後撞碎仍處在飛行中段的彈道導彈 (比如軌跡最高點) 。一旦入役, EKV 將成為計劃於2004年9月部署的陸基中段防禦(GMD) 係統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GMD始於1998年,是波音16億首期合同的一部分。Raytheon 負責研發EKV,目前此項課題正處於嚴格地地麵和飛行測試。EKV單價2千萬到2千5百萬之間,由一係列精密設備組成, 如 紅外傳感器,內置導航器,天線,推進引擎,低溫冷卻係統,和一個小型計算機。組裝了的整機剛好可以占下一廚房桌麵。
由地下井裏的陸基攔截導彈 構成的陸基中段防禦係統將可保護所有50 個州。每枚攔截導彈在其頂部裝一EKV。當發現敵方導彈,指揮中心下達發射命令,攔截導彈根據地麵雷達站和衛星提供的及時信息, 爬升至目標預定位置。
EKV 在發射後馬上啟動低溫冷卻處理,紅外傳感器周圍將充滿氪氣,使傳感器降至零下幾百度。就算處在中段的彈道導彈沒有廢氣熱焰,相對於冰冷的宇宙背景, 彈頭仍然比較熱。而冷卻過的EKV紅外傳感器可以探測到很微弱的熱輻射。
3分鍾後(距目標約2500千米),一些導線被拋掉,4個彈簧把EKV往前一推,便和攔截導彈(GBI)分離開了(注: 挺笑的,是不是我搞錯了;) 。為了防止被後麵碰著,EKV得趕快閃到一邊。到此, EKV將自己飛向目標。
在相距不遠時,雙方以7312米/秒 (五倍於子彈速度) 接近,很難有最後機動餘地。撞擊前大約100秒,紅外傳感器開始跟蹤來襲導彈。要達到完全摧毀,EKV得撞到彈頭幾厘米大的致命點,也就是導彈載荷所在處(注: 昏倒///)。如果剛好撞在那裏,雙方的動能足以摧毀彈頭以及所攜帶的核生化物質。
盡管困難重重,7次測試中5次已成功。最近一次是2002年10月14日,當從太平洋中部發射的攔截導彈在25萬米高空,擊毀從加州發射的導彈,當時雙方以超過七千多米每秒的速度接近。導彈防禦署(MDA) 打算以後幾年內再進行大約17次這種仿真測試。
因前幾次的成功, EKV計劃很受布什政府和國會支持。導彈防禦署正在阿拉斯加安裝6個攔截導彈發射井, 加州靠太平洋沿岸有4個。明後兩年要裝的20個攔截彈上都載有EKV。
1993年朝鮮進行導彈試驗之後,日本開始與美國就共同開發導彈防禦係統進行磋商,但在將近5年的談判後,日本隻答應今年出資8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兩國之間未能達成共識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希望日本購買美方技術,出錢幫助美國繼續實施新的“星球大戰”計劃,但日本不願意這樣做;日本則希望美國提供技術幫助,建立日本自己的係統。朝鮮去年進行的三級火箭發射,很可能促使日美雙方達成共識。美國擔心朝鮮用飛毛腿導彈裝上化學彈頭襲擊韓國境內的美軍機場、港口和供給線。美國駐韓部隊司令官已向美國國防部請求盡快在韓部署導彈防禦係統。
從60年代進行第一次反導導彈試驗至今,美國在這方麵已經花費了1200億美元。現在天基激光防禦係統的大部分項目已經下馬,美國已轉向發展準確度極高的“碰撞殺傷”式導彈。所謂碰撞殺傷,其概念等於“子彈頭攔截子彈頭”,因此,這一技術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約有100億美元的經費將用於開發戰區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其中包括高空攔截彈、低空攔截彈和海基攔截彈。但是這幾種攔截彈的進展都不順利。THAAD攔截彈屢試屢敗,取得了“6次發射無一成功”的戰績;低空攔截彈已有4次失敗;海基攔截彈則根本沒有進行過試驗。試驗階段尚且如此,更何況實彈部署!看來,美國的TMD計劃“雷聲大,雨點小”,最後結局如何,隻能是“等著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