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驚天大瀉--四代隱身殲擊機最新進度

(2007-04-04 07:11:16) 下一個
我空軍裝備的主要生產,研製單位是中國航空第一集團公司。於1999年7月1日在原航空工業總公司部分骨幹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該集團公司一成立,就組織大批專 家,就”2020年前後的航空裝備發展戰略”進行了科學論證。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航空發動機,氣動,火控等十三個專業領域到2020年前後的發展目標。並且又提出了”生產改進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主要航空裝備發展思路,並通過新的”四個一代”的裝備發展,以期為我空軍未來裝備持續的和跨越式的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一:生產改進一代是:沈飛的殲-8B/C/D/F/H,殲-11,殲-11B;成飛的殲-7G,殲-10,殲-10戰鬥/教練機;西飛的殲轟-7,殲轟-7A,新轟-6等。其中,殲-8B/C/D/F/H采用了我國自行研製的綜合火控係統,並配備了我國新研的WP-13B/F發動機,具備了與F-16A/B和幻影-2000-5相抗衡的實力,是我空軍近期較成熟,實用的殲擊機;殲-11B是我國在引進蘇-27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全國產化的殲-11。該機在SU-27CK飛機基礎上,保持原有總體布局和功能係統性能不變,但發動機換裝了國產WS-10發動機,火控雷達換裝了國產1474型雷達,並能加掛國產的PL-12導彈等武器。殲11B與蘇-27CK相比,飛機重量,飛行性能,機體壽命等基本不變,開發此機,主要使殲-11全國產化,提高我空軍武器戰備完好率,降低對俄方的依賴。該機已於2003年12月6日首飛,於2005年定型投產。沈陽601所還打算在殲-11B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研製殲-11多用途型,型號估計是殲-11C。成飛的殲-7G是殲-7E的進一步改進型,主要改進火控係統,裝備了頭盔瞄準具,在近距離格鬥方麵,上了一個台階,於2004年裝備部隊;殲-10已於2004年8月正式裝備部隊。該機研製曆經20年,性能與F-16C/D相當,是我空軍2020年前的主戰殲擊機。該機裝一台WS-10發動機,並配備1473型火控雷達。該機的火控係統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先進綜合火控係統。該機的進一步發展型就是雙座的殲-10戰鬥/教練機,已於2003年12月首飛;西飛的殲轟-7A現已裝備部隊,對地精
確打擊能力超過蘇-30MKK2,該機配備兩台完全國產化的WS-9;進一步的改進型已在規劃中,即殲轟-7B。殲轟-7B采用並列雙座座艙,並加裝導航/轟炸係統,武器投放計算機,攻擊雷達,地形跟蹤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等,將發展成為一種新的中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新轟-6現已開始生產,其作戰效能已跟俄羅斯的圖-95和圖-26”逆火”差不多,成為我空軍近期戰略進攻力量中堅。

二:研製一代中國目前正在研製一代的作戰飛機就是殲-13隱形殲擊機。殲-13於”九五”末期開始立項研製。國家先期投資達80多億,由611所組織研製,是該所繼殲-10之後,組織研製又一國家重大專項工程。該機采用了多種隱身材料和技術,使其迎頭方向的雷達截麵積(RCS)降低到0。5米2,敵方雷達對它的探測距離將減半。由中國科學院電磁理論和應用研究所研究人員組織的科研小組對殲-13在進氣道和發動機的壓縮機葉片表麵噴上了一層鐵磁雷達吸波材料。其中一種厚度0。7MM和1。4MM的塗層材料用於進氣道;一種0。5MM的塗層材料用於低壓壓氣機前級葉片。這些措施可以使殲13進氣道產生的雷達反射降低10-15DB;為了隱身,殲-13的座艙蓋也進行了改進,研製人員已開發了一種等離子體沉積處理工藝,把等離子體沉積到金屬和聚合物材料夾層中。把波屏蔽在座艙外,同時不影響太陽光的進入。殲-13的動力裝置是一?24所研製的WS-10A發動機,最大推力為14000公斤,推質比接近9,發動機的級數為7級,並具有軸對稱矢量噴管。該發動機的核心機已於2004年完成測試,殲-13的演示樣機已於2004年開始在成飛總裝,預計2008-2010年服役。它將采用更加先進的綜合航電係統,火控雷達為1475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是我國一種具有第四代殲擊機特點的準四代中型殲擊機。是我國標準第四代殲擊機出現前,應對F-22與F-35威脅的利器。

三:預研一代
20世紀90年代以後,世界軍事霸權國家出現了第四代殲擊機和轟炸機,如F-22,F-35,B-2等。其中第四代殲擊機具有以下特征:①超音速飛行,最大飛行速度大於(或等於)1。8M,②超音速巡航:即不開加力可以飛1。5M以上,③超低空高速衝刺,④過失速機動,⑤低空留空時間長,⑥高空留空時間長,⑦作戰半徑大,⑧垂直短距起降,⑨隱身等,這些特征,一架第四代殲擊機都具備是不可能的,加上戰機的成本費用不斷增加,這就需要根據不同戰術需要有選擇地采用某些新技術,使不同飛機適合不同戰技要求,以此尋求最佳效費比的裝備體係。例如,隨著飛機研製成本增加,一架第四代重型殲擊機使用費用高昂,不可能普及裝備,必然要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相對低檔的中型第四代殲擊機,以組成高底搭配的裝備體係。這就是現今美俄等大國空軍所采用的裝備體係。而在我國,由於經濟發展水平還有限,不可能象美國那樣能拿出大量資金,全麵裝備第四代重型和中型殲擊機,但我們的防空作戰,又需要大量殲擊機,這就使得我國空軍和航空工業部門根據我國特有的國情和軍情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裝備體係:即空軍在殲擊機搭配體係上分高,中,低三檔搭配;對地攻擊機按遠,中,近分強擊機,殲擊轟炸機和戰略轟炸機三檔搭配。在第四代殲擊機發展上,我航空工業部門根據我空軍的裝備體係,經過長期預研,即將立項,重點研發以下幾種戰機:殲-14重型殲擊機,殲-15中型殲擊機,殲-16中型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殲擊機,殲-17輕型多用途殲擊機,殲轟-8殲擊轟炸機,以及轟-9戰略轟炸機,強-7隱身強擊機。
:殲-14第四代重型殲擊機:殲-14由601所研發,采用兩台由624所研製的YWH-30-27核心機派生發展的大推力發動機WS-17,推質比10,發動機最大推力17500公斤,采用軸對稱矢量噴管,飛機外形有點象YF-23,該機具有較好的隱身性能,RCS為0。15米2,具有優異的亞,超音速氣動性能,可長時間不開加力進行超音速巡航及良好的亞音速,超音速機動;具有較強的遠,中,近距空戰能力,攜帶先進的能對付多個目標攻擊的發射後不管的空對空中遠距導彈,大離軸發射角抗趕擾的近距格鬥導彈,高威力精確製導對地武器等;具有高性能的綜合化航電係統,融合機內和機外信息,以最簡明的形式提供給飛行員態姿信息,充分發揮飛行員的作用,並實現智能輔助飛行。轉自
:殲-15中型第四代殲擊機:殲-15由601所研發,采用兩台由624所研製的YWH-20-13核心機派生發展的高推重比中型發動機WS-15,推重比10,單台推力9500公斤。
:殲-16中型第四代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殲擊機:殲-16由611所研發。該機研製借鑒了俄羅斯的雅克-141型飛機。該機采用隱身設計,擁有跨音速,超音速巡航能力。可同時對多個目標進行超視距攻擊,可執行對地,對海,對空等多種任務,該機主巡航發動機為一台WS-17,該機將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用於裝備海軍計劃中的兩棲攻擊艦或駐守南沙,西沙島嶼機場,支援我海軍陸戰隊作戰。
殲-17輕型第四代多用途殲擊機:該機裝備了兩台WS-14輕型發動機,是我空,海軍將大量裝備的低檔第四代殲擊機。
強-7隱身攻擊機:強-7是我國即將立項研製的新一代近距支援攻擊機,采用了隱身設計,裝備一台由624所研製的YWH-30-27核心機派生發展的小涵道比不加力渦扇發動機WS-18,最大推力10000-11000公斤,具備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該機將逐步替換我國的強-5。殲轟-8殲擊轟炸機:殲轟-8是我國將要研製的新一代殲擊轟炸機。它研製參考了俄羅斯的蘇-34,是在我國殲-11基礎上獨自創新發展的。但該機與蘇-34不同的是,采用了隱身設計。該機最大航程7000公裏,發動機采用的是兩台由624所研製的YWH-25-17核心機派生發展的推比9一級較大推力發動機WS-16,單台最大推力14000公斤,載彈量達10噸以上。轟-9戰略轟炸機:轟-9在95年立項開始預研。該機在無空中加油的情況下,航程可超過8000公裏,有空中加油的情況航程超過12000公裏。該機巡航速度可達2M,突防速度可達到超過4M,載彈量20噸-40噸。該機還有更好的隱身性能。發動機是四台由624所研製的YWH-30-27核心機派生發展的大推力,推比10一級發動機WS-19,最大推力為18700公斤轉
殲-14,殲-15,殲-16,殲-17,強-7,殲轟-8,轟-9將在2020年以前完成研製,並裝備部隊,使我空軍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四:探索一代
2005年,美國第四代殲擊機F/A-22服役,使世界噴氣殲擊機發展進入第四代。於此同時,美,俄等國開始大力預研具有反軌道作戰能力的且又具有4S特征的大氣巡航第五代殲擊機。我國航工業部門麵對嚴峻形勢,以”激情進取,誌在超越”的精神,以務實的精神,根據我國航空工業實際水平,在2000年以後開始了接近第五代殲擊機水平的四代後殲擊機的預研與探索,以期通過四代後殲擊機的預研和研製,為以後進一步研製第五代殲擊機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的四代後殲擊機將是更加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的一代殲擊機。它們既是一個作戰載體,也是一個信息載體。同時,它們還是一個信息接點。它們一方麵能夠把自己發現的敵人目標實時地傳到係統網絡,為整個係統實施有效打擊提供決策依據;另一方麵還可以在網絡裏獲取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應有的作戰效能。我國四代後殲擊機既可以在傳統意義上的航空間,擔負常規的空戰任務和實施對地作戰,又可以遊戈於大氣邊緣,對選定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它們超音速巡航速度在2。0M-2。5M之間,發動機是我國以2000年開據相關文獻,很可能是推比15級發動機。它們預研型號分別是殲-18,殲-19,殲-20,殲-21。其中,殲-18是四代後重型殲擊機,從預研方案看,將采用隱身性能更好的無尾布局,外形有點象美國下馬的A-12,殲-19為四代後中型殲擊機,殲-20為四代後中型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殲擊機,殲-21為空,海軍通用四代後輕型殲擊機,它們將於2030-2035年服役,為到2050年前研製出我國第五代殲擊機打下基礎。至於對地攻擊機方麵,目前正在探索超音速軌道戰略轟炸機。目前已有這方麵遠景規劃,並列入863-2計劃,經過20至30年發展,估計在2035年左右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殲擊轟炸機方麵,從殲轟-8開始將會采取從重型殲擊機基礎上改型發展的方法,發展新型殲擊轟炸機。例如,以殲-14為基礎研發殲轟-14,以及以殲-18為基礎發展殲轟-18等,這樣,效費比高,使我戰術轟炸部隊能及時得到新機,不斷增強我國的空中打擊能力。美國的FB-22計劃和俄羅斯的SU-34的發展就說明了未來殲擊轟炸機發展方法的方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