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約翰·艾爾文(John Irving)的《蘋果酒屋法則》是一部掩蓋在平淡書名之下的宏篇文學巨著,一個以孤兒院為起點和終點的生命之旅。它不但涉及美國當時以及目前仍然麵對的社會問題 - 比如墮胎、賣淫、種族歧視等等,更從非常不尋常的角度反映了生命中最深刻的各個層麵:社會規則和傳統的局限,人性的複雜,愛與善,以及對苦難的超越,等等。
我先看了同名電影,感動之餘,有朋友推薦原書,於是找來一口氣讀完。不出所料,其震撼遠遠超過了電影。
故事從孤兒荷馬·威爾士(Homer Wells)的出生開始。荷馬出生在緬因州聖克勞斯的一個孤兒院。隨著他的成長,故事的場景逐漸擴大,讀者也被帶進一個遠遠超出孤兒院的大千生活場景。全書情節錯綜複雜,人物繁多,被作者非常機智地組合在一起,儼然一座引人入深的“迷宮”。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人物太多的小說,因為我感覺人物眾多之後很難有深入的個性刻畫,然而這部小說顯然是例外 - 大部分的角色都有血有肉,且在書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
雖然荷馬是故事的主角,作者對之的刻畫也異常深刻,但小說中最讓我震撼的兩個人物是拉爾奇醫生(Dr. Larch)和麥魯妮(Melony)。拉爾奇醫生是一個極其聰慧且性格古怪的人。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描述他的身世:出身微寒,但以過人的智力上了哈佛醫學院,最後致力於自己認為最“有用”的事業 – 創立並管理聖克勞斯孤兒院,負責接生孤兒(大多都是妓女),並在當時墮胎完全非法的情況非法地為有需要的女性做墮胎手術。他的人生態度和對社會的看法基本代表了本書的中心思想 – 對世間苦難的同情並施之以幫助。拉爾奇可謂此書的“靈魂”。
麥露妮是聖克勞斯孤兒院的另一孤兒。和荷馬一樣,她多次被領養不成功,最後成為孤兒院的“老大難”。麥魯妮性格叛逆,極端狂放不羈。出於對愛的執著,一天她終於帶著寒酸的行囊 - 幾件塞在一個枕頭套中的衣物 - 和一本《簡愛》離開孤兒院,獨創世界。作者給麥魯妮的篇幅遠不及荷馬和拉爾奇醫生,但如果把全書比喻成一部交響樂,麥魯妮就像是鼓手 - 她的每次出現,都是震耳欲聾的鼓聲,強力敲打人心,迫使讀者傾注全部的注意。
如果我不得不把這三個人按他們的震撼力排名的話,我會把麥露妮排在第一。這是因為,雖然激情(感性)和理性二者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激情卻略居其上,是“生命之王”,對人的命運有更大的操縱力。大約正因為如此,在書的最後,當拉爾奇醫生對荷馬長期的理性“說教”失敗之後,麥露妮的出於直覺的感性“敲打”終於讓荷馬產生頓悟。不誇張地說,把整個故事推向高潮的,不是別人,正是麥魯妮這個看似沒受過教育(她所有的教育來自一部書:簡愛)的野性角色。
如果麥魯妮是書中最震撼人的角色,書中最讓人感動的則是拉爾奇醫生和荷馬之間的“父子情”,以及孤兒院中拉爾奇醫生和護士們對孤兒們付出的愛。孤兒院,這個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最沒有愛的地方,卻成了愛的搖籃,人生的起點甚至終點。連最叛逆的麥魯妮也一次不小心把孤兒院說成自己的“家”。在最沒有愛的地方賦予愛,在被世界拋棄的人中找到力量和希望,這正是此書最不同尋常的角度和視野。
如標題所暗示,此書的主題涉及人和法則的關係。人建立法則,又不斷違反法則。如果此書的故事讓人信服,那麽讀者不難看出,人為的法則是有限的,人性的複雜性卻是無限的,有限的法則顯然無法涵蓋無限的人性之需要。此書涉及了一個深刻的哲學論題:如何解決在複雜的人性與有限的社會傳統規範之間的衝突?作者並沒有給予直接的回答。作為作家,約翰·艾爾文隻把這個矛盾擺在讀者麵前,讓每個讀者自己去思考。這大約正是文學的最大魅力所在。
《蘋果酒屋法則》是一部沉重的著作。雖然作者極富與幽默感,文字舉重若輕,閱讀此書卻一定讓人哭泣多於歡笑。盡管如此,此書絕非傳統意義上的悲劇,而是一幅“全景圖” – 它把殘酷的現實展開,甚至對最可悲的細節也不做修飾,但同時又讓人在黑暗中看到愛與善的光明。此書不僅僅是文學經典,更是一部生命與愛的教科書。
(這是我讀的第一部約翰·艾爾文的書,但絕非最後一部。一個人如果一生隻寫了這部書就堪稱大家,而埃爾文寫了無數這樣的書,其才能真是高山仰止!)
10/01/2020
She is beautiful, especially in this movie, I suppose.
謝謝你推薦這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