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提醒:部分劇漏)
人最不能缺少的大約就是愛,而愛的形式卻千變萬化,因為它從不遵循所謂的“法則”。《蘋果酒屋法則》(The Cider House Rule,另譯《總有驕陽》) 是一部關於“違犯法則”的影片,更是一部關於愛的影片。
Dr. Wilbur Larch (Micheals Caine 扮演) 是一名優秀的醫科大夫,可以在任何一個大醫院擔任要職,但特殊生活經曆使他遠離塵囂,在寒冷的緬因州山區的擔當起負責一個孤兒院的職務,同時還“非法”地給需要的女性做流產手術。孤兒院設施簡陋,但卻充滿人情樂趣。由於孤兒們不斷地被送來,又不斷地被領養走,Larch一方麵給孤兒們以父母般的關照,另一方麵又保持微妙的情感距離,以便孩子們被領養時能順利離開。然而一個叫Homer Wells的孤兒卻是例外:他兩度被領養,但都因不同原因而失敗,成了孤兒院裏年齡最大的孤兒。由此Larch對Homer灌注了最多的情感,不但像向父親一樣地關愛後者,還給他傳授醫術,使Homer年紀輕輕就成了一名熟練的婦產科醫生。
由於Homer 性格溫和且能極盡責任地工作,他深得大家的喜愛。但Homer極少對Larch 透露的,是他對外麵世界的向往。當一對年輕情人(Wally 和Candy)上門來做流產手術時,Homer 突然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願望,毅然拋下心碎的Larch和孩子們,和這對年輕人一起離開了孤兒院。
Homer和這對年輕人成了朋友,在Wally 父母的蘋果園裏打工為生。Larch 多次寫信讓Homer 回到孤兒院,但外麵的豐富生活讓Homer 堅定地拒絕了Larch 的請求。多番勸說不成,Larch 終於意識到自己可能永遠失去了Homer。不久,再度心碎的Larch便因吸乙醚過量(“事故性”)而突然去世。
Larch去世的消息傳到了蘋果園,Homer深受震撼,並感到“回歸”的需要。於是就像突然離開了孤兒院一樣,他毅然離開了愛戴他的情人以及工友,回到了緬因州的山中。
影片有一個點題的細節:Homer 在蘋果園打工時和黑人們一起住在一個蘋果酒屋,在房間裏的牆上有一個字條,黑人們不識字,Homer便念給他們聽,結果是一些行為規則。由於大家公認這些規則沒有一條實用,Homer 便扯下紙條放進爐火中燒掉了。這個細節和影片其它的一些情節相得益彰,比如Larch 的“違法”墮胎服務,對乙醚的上癮,以及為了讓Homer 能回來在孤兒院任職而給Homer偽造文憑等等。另外Homer和那一對年輕人之間的三角情感關係,以及蘋果園的黑人父女之間的關係,也是明顯違反傳統道德規範的。電影對這些事實沒有任何帶立場的處理,把評判的權力毫無保留地留給了觀眾。而故事的中心線索 - 愛:Larch 和孤兒院其他管理人員對孩子的愛,年輕人的友愛、性愛,一環扣一環地貫穿於始終,不停地震撼人心。
影片還有一個讓人心酸的一個細節:每當有夫婦來到孤兒院領養孩子的時候,他們會來到孩子們當中挑選他們的最愛。此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表現得一反常態地“乖”。他們為了被選中而使出自己渾身解數,做出小大人般的迷人的微笑,還有主動介紹自己,說“我是這裏最優秀的。。。”("I am the best...") 孩子對父母和家庭溫暖的天然渴望,讓觀眾此時才想起他們個個都是沒有父母的孤兒。然而,這些幼小的缺乏人生經驗的孩子當然不會知道,家庭固然大多美好,但並非每個家庭都能保障孩子得到比在這個孤兒院裏更多快樂。甚至,好多有親生父母的孩子,可能會更羨慕他們在孤兒院無憂無慮的玩耍,和Larch 以及他的雇員們對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
沒有得到的總是最好的,這大概是人不可改變的天性。Homer 的毅然出走顯然也是出於同樣的天性。而最後讓他回到孤兒院的是什麽?也許是對Larch和孤兒們的責任,也許是在孤兒院他最能感到自己“有用”,也許,是在這個一般人認為最缺乏愛的地方,他找到了真正的愛。
回到孤兒院後,憑著Larch 偽造的假文憑,Homer 挑起了Larch的擔子,成了孤兒院的主任(director)。每晚,他會像Larch 當初一樣,給孩子們讀一段故事,最後給孩子道晚安:“晚安,你們這些緬因的王子,新英格蘭的國王們。”(Goodnight, you princes of Maine, you Kings of New England)
人為的法則從來不完美,而人性的複雜更是有限的法則無法涵蓋的。在法則和人性相衝突之時人如何選擇,或許是一個永遠值得爭議的題材。然而對愛的遵從卻無可爭議的。是的,愛高於一切。
附:該片榮獲最佳男配角(MichaelCain)和最佳編劇兩項奧斯卡獎。電影音樂(作曲家Rachel Portman)僅僅被提名但沒獲獎甚是遺憾。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