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衣衫襤褸背後的高貴 - 讀範雨素的文字
曾寫過《不讀中國書的五大原因》的我,偶爾也會被母語作品所打動。記得一次暢讀劉曉波的《形而上學的迷霧》,被其大氣磅礴又富於激情的風格所折服;也記得另一次一口氣讀完艾寧的《問中醫幾度秋涼》,為其中滲透的理性和愛而感動;而今,剛在微信上讀了範雨素文字 -《我是範雨素》《農民大哥》,瞬間體會到一種震撼。
當今中國物欲橫流,學術貧瘠,文藝創作更是矯揉造作。這樣的環境下,範雨素的橫空出世,實在讓人耳目一新。網絡上看到一些對範的評論,有人要生拉活扯地將其抬高到“陽春白雪”的地位,也有人認為範不過是曇花一現,呼籲不要再搞這樣的“炒作”。本文無意嘩眾取寵,隻想說說在範雨素的文字中我讀到了什麽。
首先,通過作者非常簡樸的文字,我看到了一副當代中國農村生活的畫麵。這個畫麵自然和“盛世”宣傳的富態相大相徑庭。在當今多數國人被經濟成就衝昏了頭的情況下,這樣的文字是有很大的衝擊力的。
其次,我看到一個堅強的,無條件地愛自己兒女的母親。生活中看到的中國母親也不乏對兒女無私的付出者,但常常看到“例外”。事實上,在儒家孝道傳統的熏陶下,很多 中國父母(是否是大多數還尚可辯論)對兒女隻有要求沒有愛(請注意這兩者不是一回事),而像範母這樣無條件地愛兒女的母親,實在不多。對這個論題,筆者曾長期做過思考,寫過無數“批判”文章,在此也就不在重複。
其三,作者的大哥,一個典型受中國傳統功利文化熏陶的男性,和很多其他中國男人一樣,做著各種“成名成家”的夢。但他最後放棄了所有夢想,留在農村做一個踏踏實實的農民。這是“人性回歸“。在當今中國的浮躁攀比的氛圍中,這是值得大讚的美德。
最後,我看到作者本人的智慧和愛。她在農村艱難的環境下生長,8歲就能讀完繁體豎行版《西遊記》,顯示出自己的語言天資;12歲就要親眼看大世界,獨自出走,在海南島流浪三個月,展示了少見的連男孩都沒有的勇氣;成年後,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婦女,她受到城市人的欺淩,品嚐了世間的酸甜苦辣,但她不但沒有仇恨一切,反而給予弱者以關愛,這體現了她超越自我的高尚心靈境界。
最後這一點 - 給予弱者以關愛,大約是在中國這個幾乎每年春晚都拿殘疾人開刷搞笑的”盛世“文化中最為珍貴的了。如果前麵幾點我都隻是受感動而已,最後這一點才是使我真正受到震撼的原因。當今中國社會早已習慣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生活中個個削尖了額頭往上爬,人際關係上更是勢力眼,哪有閑工夫去關心弱勢群體?然而,對弱勢群體的關心,不但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更是衡量現代社會的終極尺度。拿這個尺度去衡量我們的“盛世”,結論不言自明。
第一次在微信上看到範的文字,編者說“她像一個人類學家一樣的寫作”。然而我卻要說,範一點不像什麽人類學家,甚至不像“文學家”,但她的作品及其生命的價值遠遠高於中國當今絕大多數的任何“家”,因為一個簡單的原因,她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未被中國這個文化醬缸腐蝕異化的充滿生命活力的人。不僅如此,她還是一個做到了“超越”的人。
在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的開始,作品主人公冉·阿讓剛剛從監獄裏出來,被世人厭棄,心中充滿了絕望和怨恨。無處可走的他最後被一個牧師收留。牧師對他說了這段話:“是的,你來自一個不幸的地方。。。如果你帶著怨恨離開那裏,對人類充滿憤懣,你是值得我們同情的;但如果你能帶著良好的意願離開,心中充滿柔情與平靜,那你就超越我們所有的人。”(“Yes, you have come from an unhappy place. But listen. ... If you leave your place of suffering with hatred in your heart, and anger against men, you will be deserving of our pity; but if you leave with goodwill, in gentleness and peace, you will have risen above any of us. ”Penguin Classics)
事實上,《悲慘世界》這部作品的絕大部分篇幅,就是圍繞著主人公如何超約自己的苦難而展開的。超於苦難與不幸,是全書的精髓所在。雨果在此書中揭示了一個的人間真諦,即那些受過苦難卻仍然能超越苦難的人,那些把愛 - 這個他們自己都沒得到的東西傳遞給其他受苦受難同胞的人,才是人類的最偉大最高貴者(在此請對比多數中國人眼中的“貴族”定義)。
範雨素,這個初中畢業生,這個在富貴人家中給人帶孩子的保姆,這個生活在“盛世”最底層的人,這個其貌不揚的平凡女人,就是這樣一個高貴者。她“。。。在北京的街頭,擁抱每一個身體有殘疾的流浪者;擁抱每一個精神有問題的病患者。我用擁抱傳遞母親的愛,回報母親的愛。” 這就是“超越”。也許,範雨素以後不再繼續寫作,成不了所謂的大家;也許,她將繼續寫作,而作品不再轟動世人,但是就憑著她給在受苦受難的弱者傳遞同情和愛這一點,她的生命的價值,就已經超過了所有的那些隻知道“之乎者也”,隻知道在象牙之塔雕琢無用的“學問”的“精英們”。
近一百年多來,多少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思考如何“拯救中國”的問題。而今,經濟騰飛了,中國人的群體素質似乎不但原地不動,甚至比以前更糟了,於是“精英”們又開始在苦思如何提高素質,或引進西方的製度,或思想或宗教,此主義彼流派,爭得麵紅耳赤等等。然而,這一切,在我看來基本上都是浪費時間,因為中國人的群體素質問題,不是在文明的進程中“落後”的問題,而是被“文化”異化了的問題,即:過分的文化(或者人為)教育,使人偏離或遠離,甚至喪失了人的自然天性。在此情況下,“回歸自然”才是首當其衝的任務。隻有先回到正軌的起點上,才能講如何進步的問題。
但這一點,中國的那些好高騖遠圖虛名的“精英“們是看不到的。
“活著總要做點什麽吧?我是無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窮苦,我又能做點什麽呢!”範雨素這樣問自己,而我想這樣回答她,“你在做著中國人最需要做的最偉大的事業!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做到你正在做的,中國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度,中華民族將是一個決然不同的民族。”
希望看到更多範雨素的出現。
04/27/2017
是啊。關心他人的疾苦是中國“精英”們需要學習的。都說中國文化缺乏理性和愛,但後者尤其重要。
-------------------
非常喜歡您的這篇文章。我隻想說,我們不能說“學問”是“無用”的,但是做學問的人在現實中,作為一個人,有沒有哪怕看過一眼弱者,更不用說傳遞什麽,這確實是成問題的。我覺得楊絳這樣的學者作家,一生都沒有正眼看過普通人。她眼裏的幹校,也就是他們那個群體的幹校,但幹校以外的農村,農民,你看她提過一個字沒有。即使提到,也是冷漠地一帶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