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從中醫的實踐到愛的實踐 - 讀艾寧《問中醫幾度秋涼》
雖然我很少讀中國書(中國人寫的書),曾寫過《少讀中國書的五大原因》,但最近卻一口氣讀完了艾寧的《問中醫極度秋涼》,之後感概萬千。此書以寫中醫為名,實則是寫作者關於人生哲理的綜合感悟。文字發源於內心,有經曆有故事,更有哲思,可謂一本透視人性的思想著作。
1。 一家三代 - 科學與“迷信”的較量
作者母親是私傳中醫,“提著三根手指走天下”,一生以自己的醫術幫助了無數病人。作者的父親是科班出身的西醫,可謂科學的捍衛者,也影響了作者,所以作者自己也和父親一樣,獻身科學,並致力於把自己的女兒引向科學。無奈女兒卻天生一個感性的大腦,對科學無興趣,非但如此,她還顯示出在中醫方麵的天賦,立誌從事中醫。 最後女兒的天分和熱情感化了作者,讓作者從新思考她母親的一生,從全新的角度去看中西醫,以及科學和傳統的衝突。
全書從作者的母親給人看病寫起。對中西醫看病的方式作了一個既簡單有有趣的對比。西醫看病,一般是一大堆常規檢查,是醫生檢查病人的過程,而中醫看病,卻是病人對醫生的“考試”。作者的母親給人看病,是先讓病人坐下,什麽都不說,自己默默地給病人按脈,然後道出病人的病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她說得不對,病人大約就一走了之,不必再回來找她了。然而,母親小小的房間總擠滿了來訪的病人,顯然是她醫術過人的證明:
“。。。診完脈,輪到母親答題了。她一樣樣說清病人的病症、感覺、起因、病理......病人像主考官一樣繃著臉聽著,漸漸地露出笑容,最後伸出大拇指讚道:‘好脈條,好脈條啊!就你給治了,下藥吧!’這時,一屋人也都展露出舒心的笑容。
千百年來,中醫就是在這樣的檢測下生存和發展的,這也是自然生成的法則。
中醫的拿手本事是說出病來,說不出來,說的不準,那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
。。。”(注1)
母親不但在家裏看病,還像赤腳醫生一樣地出訪。她不但醫術高,且一生行善,對很多窮人都少收錢,甚至不收錢,所以一生受人尊重。也正因為如此,作者一家人在文革中幸免一場大難。
作者母親這樣的高超的醫術,卻從來沒有動搖過堅信科學的父親。作者的父親從來認為他的妻子是在迷信的路途上走得太遠以至於無可救藥。的確,對比起來,西醫的係統化,儀器的完備,顯得氣勢宏偉而森嚴,讓人不得不服:
“西醫院高大、亮麗,先不說能不能治好病,光挨個設備過一遍,便死而無憾了,因為你可以通過片子、屏幕等親眼看到置你於死地的腫瘤、病毒的形象。西醫直接治病,直接用刀切割腫瘤,用射線殺“病”......而且各種報告單在你手裏攥著,讓你死也死得心裏明白。”(注2)
作者的父親以身作則,教訓母親,更教育女兒,要遠離迷信,熱愛科學。父親這樣的精神一直堅持到他六十歲時才有所動搖。當時他自己犯了一種病,西醫無治,卻被中醫治好了。從此,他終於對中醫沉默了。
如果讀者到此以為本書的作者是因中醫而反西醫,那就錯了。作者是從熱愛科學和反中醫的態度開始到最後接受中醫,也擁抱西醫。作者最後把中西醫的比較過度到人性和科學的比較,認為科學(西醫)把人當成機器,用規範同一的標準去治病,而中醫把人看成個體的人,以不同的對策對待不同的甚至貌似相同的病症,比較起來,中醫顯然更加人性化。西醫的長處在於係統,能培養大批的醫生,在這一點上中醫無法與之相比,所以這個“個人化”,“感性化”的特點雖然一方麵是中醫的優點,另一方麵也是缺點。總體來說,作者似乎對中西醫結合是報樂觀態度。
2. 人道主義與愛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還不是本書對中西醫的比較部分,而是對人性的思考部分。我曾經在《少讀中國書的五大原因》中說到,在中國文化中看不到,或者很少看到愛,但此書卻是一個少有的令人感動的例外。從作者母親的中醫實踐,到作者自己的人生經曆,我看到了愛。這個愛,最典型的體現在作者的母親對待窮人和精神病人的態度上。
按作者父親的話說,母親為人處世“沒有原則”,經常看病不收費,還給一些被社會“拋棄”的人看病,對他們就像對“正常人”一樣。母親不但對精神病人,對那些受到社會公眾歧視的“出軌”的人(比如少年懷孕的女子),都一視同仁地以看待。受此影響,作者自己也對人的苦難充滿同情。書中提到,一次作者在街上看到一個上身赤裸的女人在街上奔跑,後麵跟一大堆看熱鬧的人。此時作者走上前去,把她抱在懷裏,輕聲說道:“你太累了,太累了。。”此人立即倒在作者懷裏大哭不止。
讀到此,我在感動之餘不禁想到,這樣的人,中國太缺少了!
也正是因為看到了愛的力量,看到自己的母親很多時候用充滿愛心的理解方式幫助了病人,讓作者自己認識到,人體不是機器。現代醫學,雖然有其無可否認的優勢,但由於人體的功能之複雜性遠遠超出了機器能對付的範圍,所以現代醫學在麵對這個複雜性時,多是束手無策的。很多病,其實是生活方式,包括愛的缺乏所致,治療的方式,自然不是機器能代替的。也正因為如此,作者意識到中醫的魅力,因為中醫把人看成人,而非機器。
3. 作者感性與理性皆備的智慧
本書作者讓我最為欽佩的是她的感性和理性俱全的智慧。她雖然出身科學,但有女性的感性直覺。這樣的全麵智慧結構使本書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感性的透視,文字及其流暢,讀起來既生動有趣,又發人深省。艾寧酷愛圍棋,幾次用圍棋的特點來形容人的智慧特征,這和我個人對為其和智慧的看法不謀而合。讀完此書之後,我感到是和一個難得的知己做了一個長長的知心的對話。
有幾點我不能完全苟同於作者,1,文中透露出的民族主義情節;2,對科學的認識;3, 對中西方文化之不同的認識。
首先我很理解作者的民族主義情感,相信如果作者生活在西方,她的人道主義精神會使她的思想超越民族的界限。其次,關於科學的態度,作者在書中基本上是把科學和人道主義對立,也把科學和傳統對立。似乎科學就是非人性的,傳統就是人性的。我個人的看法並非如此。我認為科學是可以和人道主義並存的。現代醫學的確基本是把人看成機器,但醫學隻是科學的一部分,所以它不能作為科學精神的“全權代表”。我認為真正的科學態度是並非把人看成機器,而是實事求是,即:人或許不全是機器,但我們仍然要盡力去理解我們能理解的那部分。這就是西方發展出心理學的原因。心理學也算是科學的一部分,挑戰醫學不能包括的那一部分。當然,心理學還很年輕,很不成熟。如果把心裏學的研究都看成真理,那又是陷入了“迷信科學”的圈套。另外傳統並非都是“人性的”,雖然中醫有人性化的特點,但中國(或者任何一個文化的)傳統卻往往有非常多的非人性特征。縱觀人類文明史,很多時候恰恰是科學把人拉回到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角度上,從野蠻轉化到“人道”的軌道上 (所謂“科學的人道主義” )。
另外,作者似乎把西方文化和科學劃等號,把中國文化傳統和人性劃等號,這在我看來有失偏頗。科學隻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中醫也隻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一樣。如果看到科學中有非人性的因素,就認為西方社會都是這樣冷酷,或者因為中醫具備人性化特點就認為中國的傳統都是人性化的,這都是不全麵的觀察的結果。事實上,西方社會遠遠比中國社會有更源遠流長的人道主義傳統。西方社會和中國社會的最大不同,不在於機器與人性,人道與非人道,而在於多元與單一,即:西方社會是多元的,各種意識觀念並存的社會,中國文化則相對單一。並且,出於我自己的觀察和學習,我認為愛與人道主義在西方的普及程度是遠遠超出了中國社會。中醫雖然在治療上有人性化的一麵,但它在人道主義方麵對中國社會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愛與同情,這些都是在中國文化中長期缺席的因素,從來沒有因為中醫的“人性化”而發揚光大過。所以,我認為作者從中醫的人性化到中國傳統的人性化的聯想是非常有哲理的,甚至具有普世價值的(因為一旦現代醫學人性化後,人類將更加受益),但同時也是個人的,因為它不是曆史的客觀事實。客觀事實是,中醫雖然流傳幾千年,但中國文化從古到今基本上是一片人道主義的荒漠。
然而,雖然我和本書作者有這些細微的的認識不同,但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即:人不是機器;愛,是人的精神健康中最寶貴的營養。而作者從本書透露出的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原創的智慧及勇氣,讓我深受感動。我認為這是一本在中國書中少有的具備原創智慧的人道主義著作。
注1:艾寧《問中醫幾度秋涼》,第5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注2:同上,第7頁。
我和你的基本理念也一致。
艾寧的“錯誤”我個人覺得和國內封閉的意識形態有關係。在那種鋪天蓋地的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宣傳下,人很難“出汙泥而不染”。
感謝weetbug的所有評論!